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科属组成、特有性、濒危状况及地理分布等特征,依据2021年9月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查阅对比文献和馆藏标本,梳理总结了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相比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青海省新增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大类22科30属53种1变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种(发菜),二级保护植物52种1变种。3)物种数量最多的科、属分别为兰科(10种)、杓兰属(8种)。4)中国特有属1个,中国特有属+青藏高原特有属3个,中国特有物种9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9种,中国特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13种,另有青海省特有种1种(久治绿绒蒿)。5)青海省54种(含变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8种处于易危(VU)等级,12种处于濒危(EN)等级,总计受威胁等级物种数30种,占所有物种的55.55%。6)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绝大多数分布在青海东南部,主要在玉树州、果洛州和海东市草原及森林生境中,与青海省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4...  相似文献   

2.
 通过已有文献和植物标本查阅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建立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数据库。在ArcGISDesktop9.3地理信息平台上,以县域名称为主键,将甘肃省各县域矢量图与汇总好的植物种数据联合,进行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丰富度、种域数、分化强度和县域间物种相似度数据的空间显示。结果表明,甘肃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207种,1216属,219科;不同县域间物种丰富度分布差距大,依次为,陇南、天水和甘南>河西>陇东地区>中部地区;文县和武都为甘肃维管植物分布中心。属和科的分化强度均与物种密度呈正相关(R =0.702和0.781,P <0.01),种域数与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反。依据县域间物种相似度,将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种分布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过渡区、陇南山地区、天水秦岭区、秦岭北麓区、河西地区和白银荒漠9区。甘肃中部北纬35°,自东向西有条明显U 型断裂带,是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种分布的分界线,该线以南各区域共有植物4488种,占全省维管植物的86%;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突变”出现在崆峒区和榆中县。  相似文献   

3.
拉萨河谷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多  张燕杰  刘杰  崔玲玲  庞有智 《草业学报》2016,25(10):202-211
为研究拉萨河谷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按不同植被类型设置47个样地,每个样地随机设置3个样方,共141个样方。记录维管植物247种,隶属47科、134属。运用基于距离的Moran特征向量图(MEM)和方差分解, 分析环境因子和空间变量对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各环境因子与转换物种丰富度(TSR)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对各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地和物种进行非约束排序,并将环境因子与排序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结构对拉萨河谷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而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各环境因子与TSR的GAM拟合结果发现气候因子、经纬度和海拔对TSR存在显著的影响;DCA排序结果表明干扰可能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的未测环境因子,DCA第二轴反映了湿度梯度。干扰和湿度可能是拉萨河谷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野外实地考察、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以及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该区维管植物共115科469属1323种,包括蕨类植物14科25属61种,裸子植物4科8属25种,被子植物97科436属1237种。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0种的优势科共879种,占该区维管植物总种数的66.44%;小属和单种属成分比例较大,占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的95.31%,总种数的75.51%。科级水平上,热带科(30.43%)稍多于温带科(26.96%);属级水平上,温带科(72.49%)明显高于热带科(13.01%);种级水平上,中国特有种有545种,其中538种与周边省份所共有,体现了该区系明显的过渡性和交汇性。该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分布有15个分布型和5个变型,温带地理成分占绝对优势,尤其以北温带分布为主。该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较多,被列入保护名录有37种;一些古老、孑遗植物在该保护区具有良好的原始类群分布。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特征,为以后了解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黄土高原亚高山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上植物有31种,分属于14科、25属;种子库植物有32种,分属于14科、31属;种子库的83.45%都分布于浅层土壤中(0~5 cm)。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地上植被和地下种子库中多年生植物的比例减少,种子库密度与丰富度都显著下降(P<0.001);极度退化样地的地上一年生植物增多,物种组成与地下种子库相似;轻度和中度干扰的样地中,地上植物与种子库的物种的组成具有显著差异(P<0.01)。总之,亚高山草地退化对土壤种子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土壤pH与水分是影响种子库密度与丰富度主要的环境因素。极度退化草地种子库密度极低,地上植被靠自然更新很难恢复,需人工辅助。  相似文献   

6.
2015年6~8月在青海省海北州高寒针茅化草甸草原进行了模拟气候变化及去除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野外控制试验。通过设置增温2℃,增加降雨量20%,研究植物优势种丧失后气候因素对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紫花针茅后,增温,增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植物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增温处理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说明增温可以提高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增雨处理下3个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值;去除优势植物紫花针茅后,植物物种数与植物盖度,植物盖度及优势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青海省野生种子植物的分布及种类多样性,试验采用野外采集植物和文献分析方法分析了青海省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青海省野生种子植物共计94科557属2 497种。世界广布的科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南温带间断分布类型。属的分布上,北温带分布为优势分布类型,世界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为次优势分布类型。种的方面,祁连山、湟水河流域、青南高山地区植物物种丰富,而柴达木地区和青海湖区域植物物种相对贫乏,这5个典型区域种的区系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青海没有特有科,特有的属和种较为丰富,特有属有26属,特有种有90种。  相似文献   

8.
杨赵平  段黄金  黄文娟 《草业科学》2011,28(12):2186-2189
野外调查新疆塔里木盆地硬枝碱蓬(Suaeda rigida)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其伴生种的区系成分,并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如下:1)硬枝碱蓬群落物种组成仅有维管束植物9科21属26种,其中藜科植物为主要成分,占38.5%;2)硬枝碱蓬群落伴生种的分布类型以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中亚分布居多,分别占36%和24%;3)硬枝碱蓬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52~0.87,Shannon Wiener指数为0.42~1.11,Simpson指数为0.20~0.66,J均匀度指数为0.34~0.84,符合荒漠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于洋  邹莉  孙婷婷  唐庆明  郭静  张国权  谭昀 《草业科学》2013,30(8):1175-1181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红松林及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6种,隶属22科32属,落叶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2科27属,二者均属稳定型植被群落。两种林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物种多样性指数(SP)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红松林各层之间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SW)在落叶松林各层中差异不明显,但在红松林各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以草本层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Jsw)在红松林中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落叶松林中以灌木层Jsw指数最高,且明显高于红松林中各层指数。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草原低湿地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在内蒙古草原上分布非常广泛,主要有潮湿低湿地、泛滥低湿地、沼泽低湿地和盐湿低湿地等类型。这些草原湿地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2.8%,它不仅是动植物自下而上的重要环境,也是物种基因库,共生长有20余种80余种高等植物,多为草食家畜的饲料,有些植物还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和中草药,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在植物进化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栖息有45种有经济价值的鸟兽类,其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余除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资料研究,青海祁连山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是世界上高寒种质资源库之一。其中有野生动物167种,内含国家保护动物28种,野生种子植物1221种,内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药用保护植物1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3种1变种,国家三级药用保护植物7种,均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局地尺度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青海省湟源县局地尺度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物多样性梯度的地上生产力、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真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调查、采样和分析。通过偏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差分解分析(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VPA)、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与地上生产力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多样性分别与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PLSR,VPA,SEM等方法控制土壤非生物因子效应后,真菌多样性与二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仍存在。综上所述,局地尺度下青海省湟源县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样性是调控地上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正向关系的关键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草地生长季,生态监测站草地地上生物量与NDVI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模型估算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3-2017年表现出弱的增加态势,2003年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低,仅为2622 kg·hm-2,2010年最大,达3252 kg·hm-2; 2003-2017年,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其中,青海省果洛州东南部、玉树州南部、黄南州东南部和海北州东南部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最低;2003-2017年青海省绝大多数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保持不变或者趋好的变化特征,其中曲麻莱、都兰以及甘德等地区部分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减少。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充足的背景下,青海省草地受降水量增多带来的水分条件趋好的有利影响,对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的生长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导致草地NDVI升高,地上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牧草品种、开发牧草种植技术,在青海省兴海县、同德县、玉树县、玛沁县开展了燕麦和箭菩豌豆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同德县混播牧草燕麦和箭菩豌豆产量最高,达4799.76kg/667m^2。结果提示,在三江源区种植牧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资料查阅、野外调查、农户访谈及专家咨询,建立贵州威宁喀斯特山区野生饲用植物数据库,分析该区野生饲用植物的科、属和种构成;依据家畜对不同饲用植物的采食性差异,将该区野生饲用植物划分为优、良、中和劣4级,并对其饲用特性及家畜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威宁喀斯特山区有野生饲用植物55科227属384种,草本和木本分别占总饲用植物种类的76%和24%;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10科,其中,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中的优良饲用植物多,具较高饲用价值;木本饲用植物主要为豆科(26种)和蔷薇科(23种)。综合分析认为,威宁喀斯特山区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的饲用灌木,可作为家畜冬季补饲料组分和生物保健药添加剂,该区草山草坡宜不同类型家畜混合放牧利用,中等饲用价值饲草可作冬季补饲料、天然草地利用与栽培草地建设并重。  相似文献   

16.
青海禾本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孙海群 《草业科学》2002,19(2):7-12
对青海省禾本科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区系多样性、外部形态特征多样性以及植被类型多样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禾本科植物有55属,246种,31变种或亚种;青海特有种10种2变种,区系组成有7个分布类型和5个变型,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特性。以禾本科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植被类型有17个,在这些植被类型中伴生有其它多种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12年青海省4个国家级鼠疫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制定鼠疫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按《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和《青海省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对监测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采用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五米夹线法调查小型啮齿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对检获的宿主动物体的媒介昆虫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的平均旱獭密度为0.039只/hm2,早獭平均蚤指数为0.021,染蚤率 2.13%,共检测各类动物材料938份,检出鼠疫菌2株,检测动物血清536份,IHA阳性2份.  相似文献   

18.
张乾 《中国兽医科技》2006,36(9):752-754
采用ELISA检测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于2004~2005年对青海省互助、湟中、大通、乐都、民和、西宁6县(市)的142个规模养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了猪瘟、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等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猪瘟、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在青海省农业区普遍存在,6县(市)之间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母猪繁殖障碍覆盖了所有种猪场,后备母猪不发情率约为8.2%,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的母猪占繁殖母猪的21%左右;猪瘟仍然是引起当地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