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河南省新乡市1976-2005年的棉铃虫调查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影响2、3、4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气象条件,得出了影响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指标,预测了2、3、4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同时,结合新乡市棉花生产现状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影响棉花生产的7个关键问题。最后,从8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临清棉铃虫气象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临清植保站1990~2004年逐年棉铃虫各主要危害代的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历史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寻找出与棉铃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各代棉铃虫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的中短期气象等级预报、预测模式;并对2005年的棉铃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省典型植保站临清站1990—2004年逐年棉铃虫各主要危害代的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历史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寻找出与棉铃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各代棉铃虫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的中短期气象等级预报、预测模式。并对2004和2005年的棉铃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棉红铃虫、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菜青虫、小菜蛾是影响我省棉花、大豆和蔬菜生产重要的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年份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过去,我省为防治这些虫害,在棉花和大豆生产上使用的几种高残留或高毒农药,对发展我省棉花、大豆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使用之后,害虫对其产生抗性,防效下降,为保持防效,增加了用量,导致对环境污染,中毒事故和成本增加。因此,在棉花、大豆和蔬菜产区更新农药,寻求高效、安全、低残留少污染的取代农药品种,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棉花棉铃虫在我地发生逐年上升,为害逐代加重,对棉花生产影响很大,为寻求棉花锦铃虫在我地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根据安乡县1987-1998年棉铃虫发生实况和气象资料分析,6月中,下旬温雨系数与第三代棉铃虫卵发生期呈显著正相关,回测全部拟合,7月上,中旬温雨系数与第四代棉铃虫的卵始盛期期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高峰,盛末期呈显著负相关,回测拟合率为94.4%,综合分析安乡,澧县,石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是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棉铃虫发生情况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棉花连作年份的增加,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日益加重,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制约121团棉花产业发展。因此,本文探索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棉铃虫发生动态变化的关系,提出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121团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在棉花生产过程中棉铃虫是十分严重的危害,对棉花质量和产量都有严重影响。该文从绿色生态防治的角度着手,对棉铃虫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棉铃虫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据全国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监测,今年华北、西北和黄淮大部地区一代棉铃虫残虫量偏高,6月份气象条件对棉铃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在各棉区Bt棉田偏轻发生,但北方大部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偏重发生,西北和华北部分区域加重为害态势明显。预计棉田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 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连年大发生,已对该区及全国棉花生产形成巨大威胁。如何经济有效地控制棉铃虫危害,已是棉花生产急待解决的最关键问题。黄河流域棉区及其它产棉区已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我省引种中国棉花研究所的抗虫棉品系(93R—1、—2、—3、—4、—5、—6等)已有一定种植面积。但这些品系存在一  相似文献   

11.
无为县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无为县种植棉花31万亩,遭受了棉铃虫暴发为害,为历史罕见。通过对棉铃虫预测预报、防治及反馈信息分析,总结出特大发生的成因,与越冬基数、抗药性增强、保护地栽培副效应、气候条件等因子有关;提高了预测预报棉铃虫暴发成灾的准确率;探索了较为成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跟踪推广应用“六五”以来所形成的综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组建综防技术体系。在1992、1993年棉铃虫猖獗发生的情况下,于河南省新乡棉花病虫害综防示范区0.67万hm#+2棉田上实施后,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这套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主要是:研究改进了棉铃虫中期预报方法;提出“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防治策略;制定推广适用于不同世代、不同水肥条件的科学防治指标;协调应用多种配套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害;系统监测和治理害虫抗药性;利用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病虫性;诱杀成虫;组建大面积综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是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有寄主范围广、繁殖潜能大、种群扩迁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近年来,气候表现干旱冬暖,在棉花生产中为棉铃虫种群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棉铃虫发生呈上升态势。对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为大田防治工作和虫情测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棉花1.棉铃虫部分棉区区域站近期调查,棉铃虫残留虫量偏低。但棉铃虫的内禀增长率高,随着棉田高效立体种植而积扩大,农田生态环境对棉铃虫发生有利,在无特殊灾变性天气的情况下,预计2006年棉铃虫将为3级发生,局部地区4级,如果夏季雨水偏少,气温偏高,将达4~5级。2.盲蝽蟓梅雨明显的年份发生较重,我省常年梅雨期明显,预计3~4级发生。3.棉田玉米螟在沿海南部、沿江东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和 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二代棉铃虫HcLiothis armigera(Hübner)是我区棉花的主要害虫。为了准确地发布超长期(一年)预报,控制二代棉铃虫的危害,我们对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预报模型进行了探索。经实际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棉铃虫预报区特点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李钢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4):336-337,344
本文根据有代表性棉区县植保站提供的1977年以来棉铃虫测报资料,结合本省地理气候、棉田生态环境,将全省划分为三个棉铃虫预报区,着重对各预报区特点及区域发生危害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区域发生危害特性,为提高测报质量和效益及制定科学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棉铃虫于1990、1992、1993年连续严重发生,对棉花生产危害较大。因此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必须从生态入手,进行生态调控,使棉田形成一种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棉铃虫繁殖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是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生态调控的方法是: 一、耕翻灭茬,消灭虫蛹 棉铃虫在河北省一年发生四代,以蛹在土中3—5厘米处越冬。虫蛹有两怕:一怕蛹室被破坏,蛹体暴露而死亡;二怕土壤水分饱和,湿度大不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栽培技术的改变和水肥条件前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棉铃虫成为我省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对棉花稳产、高产威胁极大。一、发生特点及其分析一九七二年棉铃虫在我省是个大发生年,七三年次之,七四年为中等偏重发生年。此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五个世代(少数棉区有不完全的六代)。第一代主要在棉田外的小麦、豌豆、草子等寄主植物上为害,第二至五代多在棉田内,常年以第四、五代发生量大,但到第  相似文献   

20.
《农家顾问》2011,(10):9-9
中秋节后,由于春花生和夏玉米已经进入生长后期,基本不再打药.入秋后.大部分棉区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棉铃虫发生为害.尤其是抗虫棉生长后期抗性逐渐减弱.更有利四代棉铃虫的大发生预计下半年棉花病虫总体中等发生,棉蚜、棉叶螨呈偏重发生态势,局部地区大发生。当然,随着棉花病虫害的继续发生,棉花用药市场需求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