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 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2.
选取香溪河绿藻水华爆发时优势藻种—小球藻(Chlorella),经过分离纯化后作为实验原材料,分别检测了培养液中氨氮和硝氮的浓度,分析了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氮素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氨氮浓度为11.62~2.97 mg/L,实验第2~3天时,小球藻氨氮去除效率不断加强,达到74.44%;当硝氮浓度为10.55~0.047 mg/L;实验第2~5天时,硝氮去除效率也不断加强,达到96.92%。无论是氨氮还是硝氮的培养条件下,小球藻在实验初始阶段都保持着较高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44 mg/h和0.97 mg/h,随着培养介质中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其吸收速率也随之下降,其中用氨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3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1.44 mg/h;用硝氮培养的小球藻在第4天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为0.97 mg/h。小球藻对氨氮和硝氮的最大半饱和常数分别为2.85 mg/L和5.09 mg/L,表明单一氮源培养小球藻时,小球藻对氨氮更具有亲和力。实验结果为研究小球藻对氮素吸收速率从而控制小球藻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通过调整、改变营养盐的输入通量及输入类型抑制小球藻繁殖,避免绿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车育 《齐鲁渔业》2009,26(7):28-30
1大菱鲆早繁苗培养对小球藻的需求 1.1培养时间 大菱鲆属冷水性鱼类,早繁苗培养一般在1~3月份。作为强化饵料的轮虫在进行育苗前的1个月就要开始准备,并在轮虫培养前半个月进行小球藻培养。此时在北方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小球藻在这个季节里培养需要提温。  相似文献   

4.
海水小球藻营养丰富.生长条件要求不低.是河蟹幼体(zl~Z5)、轮虫和卤虫的理想饵料。作为一种优质单细胞饵料.海水小球藻已经实现人工培养生产。与人工室内培育小球藻相比,室外土池培育小球藻操作程序简单、培育成本低、产量高,现将海水小球藻室外土池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受控实验条件下,模拟了重金属铜、铅、镉在海水-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中的累积和传递,测定了小球藻、菲律宾蛤仔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以及铜、铅、镉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的传递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球藻、菲律宾蛤仔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大,小球藻对铜、铅、镉离子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3161、3295~7799、5438~9313;蛤仔对Cu、Pb、Cd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64~821、1089~1936、245~736;生物传递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26、0.25~0.46、0.03~0.14。在本实验条件下,小球藻对Cu、Pb、Cd的富集系数远大于菲律宾蛤仔,Cu、Pb、Cd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没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培养轮虫的饵料之一,与酵母悬液相比,小球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成分丰富的特点,其不仅可以被许多海洋生物直接摄食,用其培养的轮虫亦可直接作为鱼类幼苗的开口饵料,而不用经过再次的强化;用小球藻投喂轮虫不易造成水质的恶化,这让小球藻在中小规模的轮虫培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以培养小球藻作为轮虫饵料为目的,列举了培养小球藻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一、培养方法根据小球藻液的总量及培育轮虫的规模,可  相似文献   

7.
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沈颂东 《淡水渔业》2003,33(1):23-25
将小球藻 (Chlorellavulgaris)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的人工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培养 ,测定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和水体中氮和磷的剩余量。研究结果表明 :[N]/[P]比值在 14以下时 ,随着比值的升高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逐步加强 ;[N]/[P]比值为 7~ 8时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 [N]/[P]比值 <4时小球藻吸收磷的能力有很大变化 ,呈不规则波浪形 ;[N]/[P]比值 >4时 ,对小球藻的吸收磷能力无太大影响。同时小球藻可将吸收的氮营养盐转化为叶绿素蛋白等细胞含氮物质 ,在人工富营养化污水中培养 96h后 ,藻体叶绿素总量为 10 13;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仅为 8 6 0  相似文献   

8.
在25~28.5℃条件下,于室外土池中培养小球藻18 d ,分别采集不同生长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小球藻样本,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了土池小球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小球藻在指数生长期的粗脂肪含量(占鲜质量4.85%)明显高于其他生长期(占鲜质量1.44%~1.85%)。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最高值出现在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延缓期次之,衰亡期最低。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延缓期和衰亡期的含量分别为总脂肪酸的23.37%、17.92%、17.53%和12.47%;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总脂肪酸的17.92%、12.98%、13.02%和8.62%。因此,指数生长期末期或稳定期初期是室外土池培养小球藻的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9.
沈颂东 《淡水渔业》2003,33(1):23-25
将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的人工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培养,测定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和水体中氮和磷的剩余量.研究结果表明:[N]/[P]比值在14以下时,随着比值的升高,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逐步加强;[N]/[P]比值为7~8时,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N]/[P]比值<4时小球藻吸收磷的能力有很大变化,呈不规则波浪形;[N]/[P]比值>4时,对小球藻的吸收磷能力无太大影响.同时小球藻可将吸收的氮营养盐转化为叶绿素蛋白等细胞含氮物质,在人工富营养化污水中培养96h后,藻体叶绿素总量为10.13;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仅为8.60.  相似文献   

10.
海水小球藻是轮虫、贝类优良的生物饵料。在其培养过程中,如遭到细菌的污染,不但直接影响小球藻培养的成败,还会影响到轮虫培养与贝类育苗的成败。为此,应十分重视小球藻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及防治。1 污染症状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采用一次性封闭式培养方法培养小球藻,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小球藻在一级培养中A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优于在B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小球藻在二级培养中A号培养的效果与在B号中培养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但B号培养不稳定且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小球藻快速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吸管分离天然水体中的小球藻,接种到三角瓶中,采用基于水生6号的改良培养液、过滤池水、煮沸后冷却的池水3种水体培养,持续用日光灯照射,在水温27℃±1℃条件下培养20d,结果表明小球藻在培养液中培养效果最佳,最高密度达到76.2×106个/mL。室外水泥池中接种培养结果表明,辅以人工配制的培养液水体要明显好于过滤池塘水的培养效果,20℃~29℃温度范围内,池中最高培养密度可达到48.4×106个/mL。  相似文献   

13.
小球藻核rDNA ITS与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核基因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rbcL基因对小球藻属((Jhlorella)6株小球藻的种间和种内关系进行了分析.克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小球藻序列(ITS和rbcL序列各为15条)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TS序列长度在小球藻种内高度保守,在种间变异较大;而rbcL序列长度在种间和种内水平都高度保守.15株小球藻ITS序列间遗传距离在0.000~0.663.之间;而15株小球藻rbcL序列间距离在0.000~0.216之间.6株实验藻中原始小球藻F-2与蛋白核小球藻F-5、F-9近似种内关系;蛋白核小球藻820与普通小球藻Cvq亲缘关系极近;椭圆小球藻Ce与其它5株小球藻亲缘关系最远.研究表明将变异程度较高的核ITS序列与相对保守的叶绿体rbcL基因相结合可以用于小球藻系统发生分析和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4.
海产珍稀经济动物幼体的适口饵料小球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珍稀动物幼体的生物饵料适口是人工育苗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人工培养的优良饵料生物应具备下列条件:1.个体大小及在水中的运动和分布应适于养殖动物摄食;2.营养丰富且容易被养殖动物消化吸收;3.饵料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养殖动物无毒;4.对环境的适应力强,生长、繁殖迅速,易于大量培养。小球藻属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小球藻科、小球藻属。适生于海水环境中的代表种如盐生小球藻(ChlorellasalinaButcher),该藻藻体为圆球形,单细胞,细胞直径为4~7微米,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壁薄而光滑。叶绿体杯形,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小球藻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多生活于较小浅水水域,也有海产种类。天然条件下个体较少,人工培养可大量繁殖。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小球藻约10种,加上其变种可达数百种之多。小球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淡水水  相似文献   

16.
在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培养中,已使用了数种饵料。其中,海水戮化小球藻(以下简称小球藻)是最普遍采用的,因为培养方便,而且饲养经验证实小球藻轮虫(即用小球藻培养的轮虫,以下凡用酵母培养的轮虫也依次类推称之)的饵料价值高,最近也由鱼贝类幼体营养需求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7.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室内竞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藻类竞争实验,并通过模拟计算,分别得到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纯培养和竞争条件下的生长模式,并计算了2种藻之间的相互竞争抑制强度。纯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增长速率r分别为0.451/d和0.419/d,最大环境容量K分别为1414×104个/mL和812×104个/mL;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1.44,小球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0.9。  相似文献   

18.
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小球藻比原生动物耐受氧化剂能力强的特点,往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7组不同浓度的漂白粉,探讨漂白粉处理小球藻液的最适浓度.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光照为2 500 lx、盐度为26的条件下,以均匀泼洒全池后水体漂白粉浓度为15 mg/L时最利于小球藻生长,且能够有效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藻细胞在2d内逐渐恢复,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原生动物,小球藻生长速度显著升高,达到了常规培养的藻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19.
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小球藻生长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4 h 后开始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50 nm的吸光度值,每隔24 h检测1次,连续检测3次.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生石灰和漂白粉的存在均对小球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且2者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24 h、48 h和72 h,生石灰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8.57、10.77和9.79 mg/L,漂白粉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17、1.10和0.91mg/L.  相似文献   

20.
1994年8月3日~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