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翔  李结  王文洲  路鹏云 《猪业科学》2022,39(8):110-111
后备母猪对猪场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后备母猪的初配日龄和母猪的繁殖性能、哺乳性能以及使用年限都息息相关。初配日龄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母猪的整体表现,并降低其自身的繁殖潜能、经济效益和使用年限。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和报道,但是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母猪的最佳初配日龄的认知不尽相同。李彦清等的研究表明,初配日龄在210~240日龄时,美系大白母猪明显比其他阶段的初配日龄母猪的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更好,并且母猪的使用年限也更长一些。本研究以法系大白母猪为基础,探究和分析了不同初配日龄对法系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探索法系大白母猪的最佳初配日龄。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初配日龄对美系大白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初生仔猪均匀度、校正21日龄窝重及母猪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挖掘大白母猪的适宜初配日龄,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初配日龄来辅助种猪选育及现场生产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华东某国家核心育种场717头母猪的2167条繁殖数据及23710条后裔信息数据,初配日龄划分为220 d及以下、221~240 d、241~260 d、260 d以上4个阶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初配日龄对美系大白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及校正21日龄窝重影响不显著,对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初生仔猪均匀度和母猪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初配日龄越小,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越大、均匀度越好、母猪使用寿命越长。因此,美系大白种猪适宜的初配日龄为210~240 d阶段。  相似文献   

3.
许向东  赵远群 《猪业科学》2018,(11):108-109
为了研究不同初配日龄对丹系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从Kingdee7.5猪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里导出2015—2017年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某原种猪场共1 145头丹系初产母猪的生产数据,其中丹系大白756头,丹系长白389头,按初配日龄分为8组,每组的初配日龄相差20 d,分别对不同组母猪的总产仔数、健仔数、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等繁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41~260日龄段配种初配母猪的窝均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都达到最高,产仔性能最好。其次比较好的是221~240日龄段、261~280日龄段的初配母猪。小于220日龄配种的丹系初配母猪产仔性能较差,大于300日龄配种的丹系初配母猪产仔性能也较差;281~300日龄阶段初配母猪总产仔数较高,但窝产活仔数和健仔数较差。综合繁殖数据和经济效益得出结论:在后备猪体重达到135 kg,且达到第二情期的时候,达到220日龄即可配种,最佳初配日龄在241~260日龄段。整体来说在221~280日龄阶段配种都能达到较好的生产性能。综合考虑后备母猪的培育饲养成本和后备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建议初配日龄在220~260日龄阶段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丹系大白母猪初配日龄和背膘厚对第1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后备母猪初配日龄和配种时体况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试验测定1 056头丹系大白母猪的初配日龄以及不同阶段背膘厚,同时收集相关繁殖性能数据按配种时背膘厚(14、14、15、16、17、17mm)、妊娠109d背膘厚(14~16、17~19、20~22mm)与初配日龄(210、210~239、240~269、270~299、≧300d)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丹系大白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厚在17mm时,产活仔数达14.77头,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妊娠109 d背膘厚与哺乳期背膘损失为显著相关,妊娠109 d背膘越厚,哺乳期背膘损失越大;初配日龄在240~269 d的后备母猪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初配日龄小于240 d的后备母猪(P0.05),且高于初配日龄大于269 d的后备母猪(P0.05)。综上可知,为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丹系大白母猪初配背膘厚调整至17 mm,初配日龄控制在240~269 d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4)
以纯种美系大白青年母猪(头胎和2胎)为研究对象,探索母猪初配日龄、头胎哺乳期时间长度及带仔数与其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初配日龄为256~285 d的头胎母猪产仔数和健仔数显著高于初配日龄大于285 d的头胎母猪(P0.05),较初配日龄小于256 d的母猪高(P0.05);初产分娩日龄为374~403 d头胎母猪产仔数和健仔数显著高于初产日龄大于404 d的头胎母猪(P0.05);头胎哺乳期对头胎断奶至配种间隔、2胎产仔数、2胎健仔数影响显著(P0.05),哺乳期小于等于22 d的头胎母猪其2胎健仔数显著低于哺乳期大于等于23 d的其他各组(P0.05),2胎产仔数显著低于哺乳期为23~25 d的母猪(P0.05),低于哺乳期大于等于26 d的母猪(P0.05);头胎哺乳第11天时,带仔9头、10头的母猪其2胎产仔数、健仔数显著高于带仔大于等于11头的母猪(P0.05),较带仔8头的母猪高(P0.05);头胎哺乳第21天时,带仔9头、10头的母猪其2胎健仔数显著高于带仔大于等于11头的母猪(P0.05),较带仔8头的母猪高(P0.05)。因此,纯种美系后备母猪初配日龄应控制在256~285 d内,初产日龄控制在374~403 d内,头胎哺乳时间应大于22 d,带仔数应为9~10头。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初配日龄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主要初配日龄对头胎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头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配日龄对头胎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如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3个性状呈先降后升的“U型”走势,两端(208耀239日龄和330耀359日龄)最高;初配日龄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如下: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在240耀269日龄和330耀359日龄均较高。断奶头数在240耀269日龄达到最高。综合大数据统计分析,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初配日龄在240耀269日龄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选取中国大白猪SⅡ系母猪和法系大白猪母猪分别采用本交、人工授精和深部输精的配种方式与同一头法系大白猪公猪进行配种,比较分析不同配种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法系大白猪母猪和SⅡ系母猪与法系大白猪公猪配种时它们的繁殖性能相差不大;与SⅡ系母猪纯繁的繁殖性能相比,SⅡ系母猪和法系大白猪公猪杂交对其繁殖性能有一定的提高;3种配种方式中本交母猪的繁殖性能各项指标最高,其初生窝重与人工授精母猪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深部输精母猪21日龄的头数和窝重最低。  相似文献   

8.
叶超  宋爽  任柏桦  谢景兴  章震  马俊 《养猪》2020,(1):36-38
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猪场的2013年1月1日至6月1日出生的共计40367头二元杂种母猪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 18.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初配日龄对母猪终身繁殖成绩和1胎繁殖成绩的影响及不同开配日龄对母猪经济效益的影响核算。试验结果表明,就终生使用年限讲,初配日龄226耀240日龄时,母猪的使用年限(终生分娩胎次)最长;就终生繁殖成绩来看,初配日龄大于240日龄,初配日龄越大,母猪终身繁殖性越差,226耀240日龄时,终生繁殖成绩最高,但211耀225日龄阶段与226耀240日龄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二元杂种母猪的初配日龄应控制在226耀240日龄,对于少量211耀225日龄后备母猪,如果其体重、背膘达标,两个以上情期,发情状态较理想的后备猪也可参与配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宜春市农业良种研究所种猪场引进的法系和美系大约克后备母猪进行繁殖性能研究,明确了法系和美系大约克母猪在江西省宜春市乃至赣西片区的繁殖性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发情配种表现上,法系大约克母猪与美系大约克母猪的平均初情期、平均初配日龄和断奶至配种间隔差异不大。在产仔性能表现上,法系大约克母猪2胎内的产仔性能均比美系大约克母猪2胎内的产仔性能更高,窝产总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分别平均高出2.1、2.2头。说明在宜春市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下饲养的法系大约克母猪的繁殖性能比美系大约克母猪好。  相似文献   

10.
猪产仔数是重要的经济性状,提高产仔数可以增加猪肉的产量,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该研究以美系大白猪(633头)和法系大白猪(963头)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对ES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美系和法系大白猪中均检测到ESR基因存在3种基因型(AA、AB和BB基因型);在美系和法系大白猪中,初产和经产母猪ESR基因BB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个体(P0.05)。综合来看,ESR基因变异对美系和法系大白母猪的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可以应用于大白母猪产仔数的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初配日龄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 538头初配日龄在180~300 d的大白母猪5 974条繁殖记录,初配日龄以30 d为单位,划分为4个试验组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猪初配日龄在210~240 d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初配日龄为180~210 d的母猪(P0.05),而断奶窝重显著高于初配日龄为270~300 d的母猪(P0.05),前3胎次的总产仔数显著高于初配日龄为240~270 d和270~300 d的母猪(P0.05),前3胎次和前6胎次的断奶窝重均显著高于270~300 d的母猪(P0.05),且其利用胎次显著高于180~210 d的母猪(P0.05)。试验结果表明,初配日龄210~240 d的母猪具有最佳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2.
李文明  唐凡 《猪业科学》2017,34(3):112-114
以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某种猪场2010-2015年10月间5 940条新丹系大白母猪纯繁生产记录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新丹系大白母猪不同胎次、不同初配日龄的产仔性能。结果表明:新丹系大白母猪产仔性能以3~6胎次较好,第4胎最好,7胎以后开始有所下降。其中在总产仔数指标上,3、4、5、6胎次与1、2、8胎次差异显著(P0.05);产活仔上3、4、6胎与1、2、7、8胎之间差异显著(P0.05);配种分娩率方面,在0~5胎之间,也是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第0、1胎配种分娩率明显低于3、4、5、6、7胎次;不同首配日龄配种后备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是在230日龄之前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较低,在230~270日龄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最好,290日龄后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系大白猪的繁殖性能,收集北京某核心育种场美系大白猪1703头的生产记录,统计分析不同胎次及配种时间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胎的总产仔数和活仔数最少,5胎最多,其他胎次对产仔数影响不显著;死胎数随着胎次增长而递增;木乃伊数受胎次影响无明显规律;3胎仔猪初生重最大,1胎仔猪初生重最小,且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胎次对断奶成活率影响较大,2跆仔猪成活率最高,7胎仔猪成活率最低;春季配种活仔数明显高于冬季,且死胎数较低;春季配种仔猪初生重较高,且成活率高于其他季节。可以得出结论:3、4、5胎可以作为母猪繁殖性能评定的依据,春季配种的生产成绩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大白猪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其产仔多、增重快、瘦肉率高,在规模化养猪的配套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温氏集团2009年12月9日成功从法国引种315头新法系大白母猪,从目前的繁殖成绩来看,新法系大白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在15头左右,明显高于传统老法系大白母猪的12~13头,表明新法系大白母猪繁殖力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温氏集团清远原种二场和百子原种场纯种新法系大白母猪为对象,对断奶至配种间隔与母猪胎次和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了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新法系大白母猪的繁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潘英  方钦 《当代畜牧》2014,(27):47-48
笔者统计了四川某集团公司原种猪场2013-2014年341头纯种加系大白母猪不同初配日龄与其初胎窝产仔数、活仔数、弱仔数、终生产仔数、终生产健仔数等繁殖性能表现的关系。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在210~230日龄、体重120~130 kg、P2点背膘厚度达16~18 mm时进行配种,母猪的初胎繁殖性能及终生繁殖性能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300头杜洛克母猪作为研究对象,初配日龄以20 d为间隔,分6个试验组,对繁殖母猪首胎及前2胎的产仔性能及哺乳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影响显著(P<0.05)。综合初配日龄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后备母猪非生产天数等各方面因素,建议将杜洛克母猪初配日龄控制在260~300日龄之间。  相似文献   

17.
以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某猪场的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共计1723头丹系母猪(长大杂1441头,大白282头)为研究对象,按初配日龄分为6组,分别对不同试验组母猪的总产仔数、健仔数、活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平均初生重等繁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初配日龄对母猪头胎繁殖成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总仔数、...  相似文献   

18.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影响猪场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品种、年龄、营养、环境及管理水平的影响。背膘厚是反映母猪体况的重要指标,与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在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检测和控制合适的背膘厚对母猪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鲁春刚等研究表明法系大约克母猪背膘厚为18~22 mm时配种,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均最高。许栋等研究表明后备母猪在背膘厚10~13 mm时初配,繁殖性能最优。目前,针对法系和美系大约克母猪,研究终测时(达100 kg体重日龄)背膘厚和初配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对500头美系和300头法系大约克后备母猪的终测背膘厚和初配背膘厚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背膘厚与730窝头胎繁殖性能的关系,以期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最佳背膘厚,为法系和美系大约克后备母猪的培育及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后备母猪不同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方法,将738头后备母猪按照初情日龄的早晚分为4个处理组(初情日龄200 d为Ⅰ组;200 d≤初情日龄220 d为Ⅱ组;220 d≤初情日龄≤240 d为Ⅲ组;初情日龄240 d为Ⅳ组),检测母猪第1胎、第2胎、第3胎及综合6胎的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仔猪初生均重、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母猪头胎,Ⅱ组与Ⅰ组相比,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2)母猪第2胎,Ⅱ组、Ⅲ组与Ⅰ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3)母猪第3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4)母猪综合6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后备母猪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存在显著影响,最佳初情日龄为200 d~220 d。  相似文献   

20.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相对于传统的育种技术,在早期选择、选择准确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该研究以633头美系大白猪和963头法系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对fSHβ和RBP4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美系和法系大白猪中均检测到FSHβ和RBP4基因存在三种基因型(AA、AB和BB基因型);在美系初产和经产大白母猪中,FSHβ基因BB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在美系和法系大白猪中,初产和经产母猪RBP4基因BB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然而,FSHβ和RBP4基因研究结果与现有报道不尽一致,其用于大白母猪育种工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