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唐崟  张宝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862-8864
[目的]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对低丘坡地红壤硒的保持效果。[方法]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了不同水保小区的土壤总硒水平,找出不同水保措施改良土壤硒保育效果的差异,同时找出土壤硒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结果]各种措施保育土壤硒效果顺序为: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前埂后沟〉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纵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柑橘净植〉横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标准水平梯田+梯壁清耕〉百喜草带状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全园裸露。[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区果业开发中采取科学的水保措施、有效保护土壤硒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处理模式的滞洪消峰效应打下基础。[方法]于2001~2005年设置百喜草全园覆盖、横坡套种作物、果园清耕和全园裸露(对照)4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时红壤的水分入渗量(包括植被截留的部分降雨)和水分入渗过程。[结果]百喜草全园覆盖处理各年水分入渗系数变化不大,果园清耕和全园裸露处理的水分入渗系数变化比较明显。4种处理春、夏季的水分入渗量远大于秋、冬季。4种处理4~8月的水分入渗差异很明显。百喜草全园覆盖处理是对照的1.5倍,横坡套种作物处理是对照的1.4倍,果园清耕处理是对照的1.1倍。[结论]4种处理红壤的水分入渗能力大小顺序为百喜草全园覆盖>横坡套种作物>果园清耕>全园裸露。  相似文献   

3.
杨洁  喻荣岗  谢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84-18786,18802
[目的]为了探讨果园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保育效果,研究红壤低丘岗地柑橘(Citrus reticulate Banco)园水土保持措施对园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便在果业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方法]通过野外试验观测和室内分析,以果园清耕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处理小区的理化性状,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各措施改良土壤效果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全园覆盖〉百喜草(Paspalum natatum)全园覆盖〉百喜草带状覆盖+套种黄豆[Glycine max(L.)Merr.]或萝卜(Raphanus sativusL.)〉横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纵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百喜草带状覆盖〉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水平梯田+清耕梯面〉清耕。[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地果业开发中科学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7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对照坡进行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产沙产流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的坡面措施产流产沙效果各不相同,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措施的减水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密植横垄耕作水平梯田疏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对照坡;不同措施减沙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水平梯田密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疏植横垄耕作对照坡。降雨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流产沙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几个草种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在红壤坡地果园内全园覆盖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iigge)可以取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本研究通过标准径流小区翔实的观测数据,通过对百喜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宽叶雀稗草(Paspalum wettsteinii Hackel)3个草种进行全园覆盖与带状覆盖下的水土保持效应试验,得知3个草种均能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特别是百喜草水土保持保效应最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赣北红壤坡地的开发治理模式,选择5种不同类型梯田,通过5年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梯田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试验区雨水资源丰富,年际间降雨量分配不均,有丰水和枯水年之分。2不同梯田类型均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前埂后沟水平梯田减流效益最好,而梯壁裸露水平梯田减流效益最差。3相同的植被覆盖和梯壁植草条件下,内斜式梯田的减流效益明显好于外斜式梯田。4不同梯田类型均能显著减少泥沙流失量,有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梯壁裸露水平梯田的保土减沙效益最差,前埂后沟且梯壁植草梯田的保土减沙效益最好,值得在赣北丘陵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百喜草对丘陵坡地水土保持的效果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年试验结果表明:丘陵坡、果园种植百喜草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相同条件下,常规耕作的坡地,其地表迳流量为种百喜草处理的4.39倍;流失表土量为种百喜草处理的67.1倍。百喜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蓄水分、改良土壤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土石质坡面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水分变化的特征,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8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沿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降雨后不同天数的水分差值不同,在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水平槽和密植横垄耕作的保水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9.
在耕作农艺措施方面连续2年进行年试验研究与示范.结果显示,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旱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也能取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在工程梯化资金投入有限,生物梯化措施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在坡耕地上大面积推广横坡垄作、横坡聚垄区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着较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耕作农艺措施方面连续2年进行年试验研究与示范。结果显示,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旱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也能取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在工程梯化资金投入有限,生物梯化措施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在坡耕地上大面积推广横坡垄作、横坡聚垄区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着较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消流减蚀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大部分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仅仅停留在简单定性的比较分析上。本研究通过在南方红壤坡地建立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提高植被结构的层次、植被覆盖度和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翔  杨贺菲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77-1682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以荒草地和农用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对照,于2011年5月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上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入渗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首次对该地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荒草地(1.25 g/cm3)>农用地(1.22 g/cm3)>松栎混交林地(0.82 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为松栎混交林地(87.40%)>荒草地(45.87%)>农用地(38.95%);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最好,农用地最差。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佳(0.00),农用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差(1.10),建议在该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以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本研究为认识和综合评价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积累了基础资料,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障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刀法,分层次取样,研究草坡河小流域4种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在新生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地表裸露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和人工种植样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持水能力较对照样地(完全未遭地震破坏)差。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速率和75 min渗透总量在4种处理样地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人工种植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地表裸露样地。土壤入渗性能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的关系不显著。运用综合判断值(F)评价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土壤入渗性能优劣,表现为对照样地(1.2569)>人工种植样地(-0.2252)>自然恢复样地(-0.4578)>地表裸露样地(-0.5738);回归分析表明:通用经验模型和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于地震区域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Kostiakov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最差。【结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水分入渗存在影响,汶川震区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1 g•cm-3左右,土壤总孔隙度50%左右,非毛管孔隙度20%-40%,土壤入渗性能最好。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植被等措施可以调控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长武塬边坡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及入渗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塬塬坡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武塬边坡的刺槐、侧柏和草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测定了3类样地0~3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SOC)及土壤稳定入渗率(SIR)等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和入渗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刺槐林地表层0~3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SOC及SIR的测定结果为:2.63 mm、2.60、5.62 g/kg和10.40 mm/min;侧柏林地分别为3.67 mm、2.60、4.87 g/kg和5.41 mm/min;草地分别为2.44 mm、2.58、6.07 g/kg和12.45 mm/min。结果表明:草地和刺槐林地的土壤结构性状相对优良,SOC高且入渗能力强,有利于长武塬边坡地区的水土保持,侧柏林地虽具有一定的大团聚体塑造能力,但其土壤SOC和入渗能力相对较低,不利于降水的就地入渗。因此,建议适度种植常绿性(侧柏)树种,合理配置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杨凌一级阶地砂壤土和三级阶地粘壤土所选典型田块的双环入渗试验为基础,对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描述其入渗过程的最优入渗公式为修正Kostiakov公式;土壤入渗试验合理的设计观测时间一级阶地砂壤土条件下不应小于90 min,三级阶地粘壤土条件下不应小于120 min;根据各入渗参数的最大相关距离,计算了典型田块入渗试验的合理测点数,一级阶地砂壤土和三级阶地粘壤土试验田块均为42个测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稳定入渗率f0的变异特征描述土壤入渗性能和衡量土壤入渗能力,但同时还应考虑入渗参数k的空间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采用“陷阱捕捉”与埋设风蚀盘的方法进行了风蚀特征的野外监测。监测表明坝上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风蚀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耕翻地为对照,在滩地上莜麦留茬地的风蚀量减少了9.1%,而玉米留茬地、免耕菜地的风蚀量则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3.71%和229.07%。在梁地上莜麦留茬地、草地、林地的风蚀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4.76%、68.67%和82.23%。在滩地与梁地两种地貌上,莜麦留茬地与耕翻地的风蚀量差异都不显著。地表的粗糙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喜  连宾  尹洁  刘延惠  崔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71-577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西南土石山区3种坡度、3种耕作措施下坡耕地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横坡垄作、梯田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耕作措施对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影响;横坡垄作小区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3.59%,梯田小区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8.52%,横坡垄作和梯田对坡耕地的土壤含水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梯田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研究坡度(4.5°~14.4°)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加,横坡垄作的水土保持效益先增大后减小,梯田的水土保持效益则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