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马尾松产脂力的最优拟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树皮厚、割宽、冠幅、采脂年数、分枝角、树龄、胸径、侧枝粗度等8个因子是影响马尾松产脂力的主导因素,它们与日产脂量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用这8个因子对马尾松日产脂量进行预测.本文拟合出马尾松产脂力最优预测预报方程,其复相关系数为0.703,呈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固定样地连续2年采脂观测和气象因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东南地区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导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产脂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大;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4~10月份,产脂量分别占全年总产量的84.97%~86.19%;而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产脂量的影响不如气温明显,但保证一定数量的降雨量对马尾松增强泌脂能力十分有利;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  相似文献   

3.
谢善高  李梦华  郑小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733-2736,2738
[目的]探讨测树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林龄采脂经营的马尾松林分和高产脂林分标准地进行调查及其产脂量测定。[结果]胸径对产脂量影响明显,产脂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树高对产脂量的影响没有胸径明显,其对产脂量影响体现在冠高比上,同一林龄,产脂量往往随着冠高比的增加而增大,中龄林保持0.6以上,近熟林保持0.5以上,成、过熟林保持0.4以上的冠高比,可获得较高产脂量。[结论]冠高比对产脂量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胸径和冠高比互补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许建伟 《农学学报》2019,9(2):54-58
为探究高产脂马尾松单株特征,通过分析针叶叶长和干鲜重比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的关系,研究针叶对马尾松产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长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889、0.618。针叶干鲜重比与马尾松单刀产脂量、年产脂率和年产脂量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887、-0.618。叶长方差分析中,不同个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长最小的76#对应的3种产脂量均最小;叶长最大的13#、14#(P>0.05)对应的单刀产脂量和年产脂率较大。针叶干鲜重比方差分析中,不同个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鲜重比最大的76#对应的3种产脂量均最小;干鲜重比最小的13#、14#(P>0.05)对应的单刀产脂量和年产脂率也较大。以上说明,叶长和针叶干鲜重比对马尾松产脂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66株思茅松高产脂优树的主要性状做相关性分析,其中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位、坡向;树体因子包括树高、胸径、枝下高、郁闭度;产脂量数据包括日单刀产脂量、侧沟长.产脂力以单位产量(每厘米割沟24 h产脂量)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产脂量相关性最强的树体因子为胸径.胸径可以作为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野外选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脂资源变化与技术革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论述了我国马尾松松脂资源变化的趋势,指出我国南方主产脂区马尾松成、过熟林已所剩无几,本世纪末中龄马尾松人工林将成为采脂的主力军,但采脂技术水平低下,管理落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适合于中龄林采脂的新技术及集约化中龄林采脂基地管理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分布的主要区(县)进行了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采用绝对值法与对比树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单位产量作为主要指标,树体因子、环境因子等相关指标结合,共初选高产脂优树405株。进行了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松单位产脂量与胸径呈一元回归线性关系。且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0.964。思茅松胸径达到21 cm以上时产脂量变化稳定,表型表达完善,在胸径21 cm以上的林分中进行选择更有效。(2)胸径、树高都与产脂量具有相关性,但树高在山地复杂环境中不便测量,且误差较大,因此在野外选择思茅松高产脂优树时应将胸径作为关键因子。(3)环境因子对思茅松产脂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树体因子的影响极显著,可以推断影响思茅松产脂量水平的主要是遗传因素,侧面证明了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思茅松的产脂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气象因子和坡向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产脂量的影响,连续3 a测定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同一地块2个坡向100株思茅松1—12月份的产脂量。结合当地主要气象指标,分析各气象指标与思茅松产脂量之间的相关性,坡向对思茅松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地区降水较多、气温较高的6—9月份是思茅松产脂量较高时期。思茅松产脂量不仅受遗传因子控制,降水、气温、日照等气象因子和坡向也对其有显著影响。思茅松产脂量与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思茅松阴坡的产脂量显著高于阳坡,产脂力弱的个体全年的任何时期产脂量均低于产脂力强的个体。因此,思茅松的产脂力主要受遗传因子控制,生态因子如降水、气温、光照、坡向等在一定程度影响思茅松的生长发育,综合影响思茅松的产脂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40%、50%、60%割面负荷率和天天割、隔天割的采脂方法,对不同密度的12、17和22年生马尾松林分进行采脂试验,结果表明,采割间隔期越短,割沟越长,越有利于松脂分泌;天天割的单位面积产脂量是隔天割的1.28倍,60%割面负荷率的平均单株单刀产脂量是40%、50%割面负荷率的1.19和1.07倍;中龄林采取40%割面负荷率和隔天割,近成熟林采取50%割面负荷率和隔天割的采脂方法,不但可获得较好经营效益,而且可延长采脂经营年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采脂强度在40%割面负荷率和25cm以下的下降面,采用食用漂白粉精片液和增产灵2号+碳酸氢铵及乙烯利+松针汁化学采脂技术,分别比常法采脂单株年平均产脂5.326kg提高13.65%,22.27%和31.00%,而且对松脂及其产品松香、松节油质量和林木生长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中长期化学采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采脂强度在40%的割面负荷率和25cm以下的下降雨,采用食用漂白粉精片液和增产灵2号+碳酸氢铵及乙烯利+松针汁化学采脂技术,分别比常法采脂单株年平均产脂5.326kg提高13.65%,22.27%和31.00%,而且对松脂及其产品松香,松节油质量和林木生长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油松是呼和浩特市市树。本文对该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土壤紧实度、土壤质地等主要城市环境因子对油松的成活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程度作了评价,提出合理建议,为油松在呼和浩特市栽培立地的选择,养护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量和产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对马尾松中龄林不同施肥处理间未采脂木实际年生长量和松脂产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的未采脂小区,材积年增长量以处理3(KBCZn)为最高,其实际年材积增长量为28%,年蓄积量收益高于对照1 134元.hm-2,生长量最低的为处理1(NBCuZn),实际增长量低于对照34.8%;其次,松脂单株日产量除处理6(PKBCuZn)显著低于对照14%外,其它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的采脂小区,所有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与对照比较,不同处理,马尾松采脂增益远远大于因采脂对蓄积的影响。单施K肥或P肥对生长有促进作用,单施N肥对生长有抑制作用;氮磷、氮钾、磷钾的配合施用效果好于对照,其中磷钾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三道川林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碳库的杰出贡献,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巨大作用,以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封育林、灌木林和裸露荒坡地等主要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森林经营提出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类区划经营意见。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总生物量,其基本排序如下:白桦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林>灌木林>荒山坡;(2)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布格局;(3)不同森林群落具有不同的生产力,采用方精云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推算方法得到各林分生产力排序如下: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白桦林;(4)采用刘世荣等提出的森林生产力与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公式得到限制该区森林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降水,而非温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采脂对湿地松生长和材性的影响,以广西华山林场湿地松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时间长度的采脂试验。设置不同起始采脂年龄,通过不同采脂处理的湿地松,分析了其生长和材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脂对湿地松胸径和年轮宽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采脂强度40%左右时,立木的自身生长势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远远大于采脂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采脂对树高和晚材率没有显著影响。采脂会降低湿地松的密度,采脂时间越长对密度的影响越大,离树皮越近受采脂影响也越大。采脂降低了顺纹抗压、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等几个力学性能指标。虽然是幼龄林的早期采脂,但是采脂强度适中的前提下采脂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湿地松幼龄林采脂导致了密度和力学性能等材性指标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回顾和介绍了国内外钻孔采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钻孔采脂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发展适合我国采脂树种的先进采脂工艺以确保我国松脂产业在世界松脂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搜集了近年来我国植胶生产上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橡胶树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定植株数、有效割株数、有效存株率和存株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对胶园土地产出能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胶园有效存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松脂是松属Pinus植物分泌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储藏在松属植物针叶、树干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树脂道系统内。开展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产脂量与其解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云南松高产脂优树的选育和高产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对云南松产脂量与针叶、树干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高、低产脂量云南松针叶和树干解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脂量云南松针叶树脂道个数、针叶分泌细胞个数、树干韧皮部树脂道个数、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和木质部分泌细胞个数极显著高于低产脂量云南松。随着针叶树脂道个数、针叶分泌细胞个数、树干韧皮部树脂道个数、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和木质部分泌细胞个数的增加,云南松的产脂量也不断增加(P < 0.01)。主成分分析中木质部树脂道个数的载荷值最大,表明云南松树干木质部树脂道与其产脂量关系最为密切。树干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可作为选育高产脂云南松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因子对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林木选育、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广东省樟树、木荷、枫香3个乡土阔叶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实测数据,利用含协变量和无交互作用的多因子方差分析法,从5大类30个因子(11个定性因子、19个定量因子)中,筛选出与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相关的因子,进而用增强回归树(BRT)来分析不同因子对3个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1)植被类型、枝下高、胸径、植被总覆盖度、冠幅东西向宽度是影响樟树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地市、植被类型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坡向、海拔、平均高度为影响枫香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3个树种树干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无共同主要影响因子。(2)影响樟树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枝下高、植被类型、海拔、植被总覆盖度、平均高度、灌木盖度、年龄、胸径、林种、土层厚度,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年龄、草本盖度、枝下高、平均胸径、土层厚度、植被类型,影响枫香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为坡向、海拔、平均高度、枝下高;3个树种木材密度具有共同主要影响因子枝下高,其相对贡献率相近,均在10%左右。(3)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为影响樟树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7.04%和76.92%。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地域因子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79.96%;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土壤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3.04%。地形因子、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3.98%和92.70%。结论本文通过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增强回归树对不同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樟树、木荷、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