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的落叶藤本植物,我国原产。《诗经》(公元前11—前6世纪)、和《尔雅》(公元206—55年)都有记载。唐代诗人岑参曾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诗句,是我国关于猕猴桃人工栽培的最早记载。其后,《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国药提要》、《日用本草》……等不少文献对其医疗效用和其他多种用途,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可见猕猴桃在我国早已被人们所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现已查到的有关大麦文字记载,最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麦”、 “耒”的记载,在 《夏小正》、《诗经》、《本草原始》等古书中有大麦的分布和栽培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有:“孟夏之昔,杂三叶而获大麦”,开始有大麦这一名称。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的 《齐民要术》和南  相似文献   

3.
草石蚕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根茎形似冬虫夏草,故又名“土虫草”,民间草药医则称之“甘露儿”,《本草纲目》、《救荒本草》、《食物本草》等医药书籍上均有能治肺痨、心痛、风热感冒等症的记载。有一些农民把草石  相似文献   

4.
一.与统治者阶层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有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清代孙壁文《新义录》卷96《饮食类》也有“《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史话     
猕猴桃,以这一名词所指的范围不同,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全部植物的统称,其二指中华猕猴桃的简称,其三指猕猴桃这种植物的果实。中华猕猴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简称猕猴桃。由于猕猴桃的家族历史悠久,其足迹又遍布全国,因此在历代《本草》及其它书籍上,以及在当前中国的不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玄参名称、基原、功效、道地产区和混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大致经历从“元参”“玄参”及别称“重台”“鹿肠”“正马”等过程,最后统一正名为“玄参”;历代本草记载玄参基原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的干燥根,古今记载基原基本一致;玄参功效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具有清热凉血、补肾气、明目等作用,经历代本草补充修正,现认为其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玄参道地产区自汉时起为山东菏泽与河北沧州,明清时产地开始南移至江西、湖南、浙江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以浙江省为主向西南扩散,以浙江磐安为佳;玄参主要混伪品为草乌。  相似文献   

7.
“鬼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鬼屎”(Kwei hi.i.e.Demon′s droppings)即是粘菌,其最早记载出自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公元739年左右)一书中,而非其后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一书。  相似文献   

8.
用中草药给作物治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翻开《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一类古籍,里面就记载了“松毛可杀米虫”、“干艾能保藏麦种”、“矾石杀百虫”等。烟草、雷公藤、除虫菊、白矾、石灰、“硫磺都相继成为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至今,烟草、石灰、除虫菊等,都还是给作物治病的当家药物。在国外,也有使  相似文献   

9.
田春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74-9975
[目的]考证回回豆在我国本草史上的起源及其沿革,以确定正品、排除伪品。[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代本草所载回回豆尽管名称各异,但其功用和植物体特征与现代物种鹰嘴豆基本相符。[结论]回回豆来源于鹰嘴豆的种子,而非《本草纲目》中所认为的“回回豆”、“胡豆”和“豌豆”。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小考     
目前,国外兴起猕猴桃栽植热,尤其首推新西兰在这方面被誉为“是园艺上的奇迹”。新西兰猕猴桃远销近30个国家,不仅垄断了国际市场,还将猕猴桃称之为“基维果”。“基维”系指其国写“鹬鸵”,又有“新西兰人”之意;不言而喻,“基维果”即“新西兰果”。莫道“水果之王”原产于新西兰乎?考察一下古代历史,却并非如此。我国古代史书中,屡见关于猕猴桃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饮茶健康     
吴文南 《农业考古》2007,(5):197-199
饮茶健康,饮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和保健作用,这一点,古人早有人认识,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之”的传说,就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认识到茶叶有解毒之功效。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医学书中就开始记载茶叶的医疗功效,以后历代史书不绝。如:汉代《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人有悦志。”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晋代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茶苦寒,久食令人…  相似文献   

12.
(一) 人参是我国东北的三宝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将其视为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早在公元22-250年间,我国最早的本草书《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人参的记载。其后历代的本草书也都记载为一种名贵补品药材。到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上将人参列入草部的山草类,并对外形、真伪的辨别与应用做了较详细的叙述。人参远在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已广泛应用,全书112方其中应用人参的处  相似文献   

13.
秦国在战国早期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由于农户太少,旷地太多,农业生产不太发达等原因,一直侷处于关中地区,未能与齐、楚、魏、赵、韩、燕等国争霸。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后,推行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以及“废井田,开阡陌”等政策,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秦国从而成为战国时期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始皇继续推行“农战”政策,“奋六世之余烈”,先后灭亡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关于秦国的农业生产情况,虽然《史记》的《秦本记》、《秦始皇本记》、《商君列传》等都有记载,《商君书》也有些记载(此书已佚,现存并非商鞅所作,系后人所写,但徕民篇等所述与当时情况基本相符,仍可作研究时参考),但都略而不详。  相似文献   

14.
艾的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甜艾、香艾等,在我国广为人知,食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艾具有温经活络、驱寒止痛、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功能”。我国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饮艾酒及食用艾饼的习俗。明代艾叶被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宁夏回族的“蒸艾叶”以其清香无毒,营养丰富,能“通气血,还寒湿,止血”等特点而成为有名的地方小吃。  相似文献   

15.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16.
1985年第1期《农业考古》载《古代农业与祖国医学的食物疗法(续)》一文,其中提到香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代本草多有记载。《名医别录》记‘鬼盖’可治小儿寒热痫;唐《本草拾遗》中指出‘鬼盖’和醋可治肿瘤(注:原书实为肿毒)恶疮。‘鬼盖’即是蘑菇。”该文这里把香菇与蘑菇、鬼盖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香菇与蘑菇不同,更不是鬼盖,鬼盖也不是蘑菇,它们分别为三种不同的药用真菌植物。香菇,古代称为香蕈。首见元·吴瑞《日用本草》.云:“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为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明·汪颖《食物本革》云:“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  相似文献   

17.
牡丹皮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52-1053,1127
查阅古文献记载,对牡丹皮进行名称、产地、原植物、药性以及功效与主治考证,并进行综合分析。牡丹皮以"牡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所载尽管名称各异,但其产地、原植物特征及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与现代牡丹皮基本相符。古本草中记载的"牡丹"即现在的中药"牡丹皮"。古文献记载其产地、原植物、药性及功效主治与现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正>导读: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中药青蒿和其提取物青蒿素一夜闻名天下。这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药青蒿、药用植物黄花蒿与青蒿素。中药青蒿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草蒿。由于本草的混乱,历史上中药青蒿的药用植物出现了很多品种,包括臭蒿、香蒿等。但以臭蒿应用最为广泛,古代本草统称为青蒿。  相似文献   

19.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20.
北五味子的价值及采集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吉霞 《吉林农业》2006,(12):25-25
五味子,植株可供观赏,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以成熟果实入药。中国东北、华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以吉林、辽宁所产质量最佳,素有“辽五味”之称。另外,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等省区亦产。唐等《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属植物,在中国约有18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3种。产于中国中部的华中五味子果实亦入药,称“南五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