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我国稻种资源的保存、鉴定评价、利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稻种资源的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情况,根据稻种资源研究现状以及当前水稻生产的需 要,提出今后稻种资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福建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福建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并对稻种资源中的福建地方稻种、台湾稻种、国际稻品种和漳浦野生稻进行鉴定评价,提出了稻种资源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品资室完成的“福建稻种资源保存、鉴定、研究与利用”研究项目在 2 0 0 3年 1月 5日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广泛征集各种类型的稻种资源 ,使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得到补征 ,挽救了濒临灭绝的本省老品种。现有保存包括国内外稻种资源及本省地方稻种和野生稻共 60 1 0份 ,丰富了我国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的基因库 ,对保护我国水稻遗传多样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并研究出一种新的种子贮存方法 - -用石腊封口西林瓶种子贮存法。2 .先后对 60 0 0多份的稻种资源进行 65项植物学形态特征、主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稻种资源的考察收集,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分类与编目, 抗重要病虫和冷、旱、盐等鉴定和米质测定,种质保存,种质性状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至1990年底, 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品种和材料共61 355份,其中52 129份种质的种子已进人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建立了两个国家野生稻保存圃,入圃野生稻材料5 000余份,为我国稻种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分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水稻研究所成立以来在稻种资源的收集、鉴定、整理、利用和保存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福建优异稻种资源王金英,江川,陈卫伟,邹雪玉(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福州350016)(福建省农科院生物中心)(长乐市农业局)福建稻作历史悠久,蕴有丰富的水稻品种资源。邓世纪30年代已开展稻种资源的调查和检定,共收集保存地方品种4025份,可惜文革期间...  相似文献   

7.
孙桂芝 《作物研究》1990,4(4):12-18
湖南稻种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遗传性状的多样性表现。湖南稻种可分籼与粳,粘与糯,早中晚季稻,水稻与陆稻及一般栽培品种等5大类。原有地方稻种资源1万余份,目前尚存5000余份,还有新育成品种与野生稻资源。湖南历史上是以籼型中稻品种为主。这些地方品种与幸存的野生稻资源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对于研究稻种起源、演变及改良新品种等都是重要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资源保存的宝典──《浙江稻种资源图志》游修龄(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在改革大潮的波涛激荡中,当人们的注意力都倾注于经济创收和经济效益时,独具慧眼、高瞻远瞩的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张丽华、应存山主编的水稻品种资源的宝典...  相似文献   

9.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质资源是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切实保护现有保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改良创新利用是当前乃至长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面临的濒临灭绝的形势,提出对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和措施以及野生稻在水稻育种方面应用的情况和对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外稻种资源在福建省的引进情况,并对引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60多个农艺性状以及抗病虫性、抗逆境等特征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特异(如大穗大粒品种)、抗病虫害、耐低磷、耐低钾和耐寒性强的种质资源。同时介绍了福建在水稻育种中利用国外稻种资源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核心种质是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水稻育种工作的基础;同名异种资源的评价是核心种质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和同名异种资源评价的意义、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召开全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会议,制定了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方向和任务:广泛收集、妥善保存、全面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是水稻育种和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60年代矮化育种,我国利用矮仔占培育矮秆高产品种,国际水稻所引用低脚乌尖育...  相似文献   

13.
广东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评价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对我国水稻矮化育种、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选育和优质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期种质资源库现有保存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4 671份。通过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中,选育出一系列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如通过外引材料IR9965-48-2选育出外选35,再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等优质水稻品种,并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各种类型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用于研究,对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对我国水稻矮化育种、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选育和优质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期种质资源库现有保存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4 671份。通过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中,选育出一系列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如通过外引材料IR9965-48-2选育出外选35,再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等优质水稻品种,并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各种类型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用于研究,对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主要水稻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以来,山东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有桂花黄,金南风,山法师,日本晴,喜峰及其衍生的品种,系谱分析表明,中国优异稻种对日本,意大利的稻种改良起到关键作用,但日本,意大利的优异稻种对山东稻种的改良也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加强国际间种质资源交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为发掘我国稻种资源的有利基因,经济、合理的利用盐碱土,提高粮食产量。依据改进后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耐盐性温室鉴定法(IRRN,13—5,1988、10),鉴定了1580份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其中147个我国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品种三分之一对0.5%NaCl危害具有一定的抗性。经过两年复鉴和全生育期盐害下试种,证明这类品种抗性稳定。A、R、yeo等(1984年)的耐盐性机制研究揭示这种特性能遗传,可在生产和育种上利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要求,为了摸清海南岛稻种种质资源分布,2017—2021年,海南调查队开展了稻种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调查收集到普通水稻、香稻、黑米稻、糯稻、红米稻、山栏稻等6种稻种种质资源,共计109份。调查发现,海南稻种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在白沙县、儋州、保亭、三亚市等中西部市县,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种质资源,增加了位于琼中、五指山、琼海、昌江、东方、乐东、文昌、海口市琼山区、儋州、白沙等10个市县区的29份资源。本次行动抢救性收集了一批古老地方稻种品种、濒危资源,丰富了已有记录种分布区域。本研究对海南岛稻种地方品种资源有了系统认识,为深入研究海南稻种资源打下了基础,为下一步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几个生产上应用野败组合,因抗病力衰退,纯度下降等原因,导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因此,不断选育新的高抗、高产,适应性广的组合,特别是利用我国丰富的稻种资源,选育出各种不同生态型的新质源杂交组合,是扩大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之一。我们从两个途径进行新质源的利用研究。野栽型不育系的转育: 近几年来,我们开始从事这方面的探讨,利用水稻新的一些品种,有野败恢复系如IR36、IR8608等与直野不育系测交,从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以52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2)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由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作物种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和某些研究的突破就在于关键性种质的发掘。引起绿色革命的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就是利用了低脚乌尖水稻和农林10号小麦等一批矮源,我国水稻杂优的推广利用首先是发现了野败不育系。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新和利用的成效,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农业生产的命运,即使生物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仍然脱离不开种质资源,它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大豆起源于中国,作物的原产地往往是该种作物的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