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根艺创作中,人们往往利用根材的自然美,因材施艺制作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根艺实用品,如根几座、根书架、根凳,根桌、根屏及根文房用品等,这些根艺实用品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一是实用,二是有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我爱根艺、盆景,也喜欢书画艺术,自然就备有文房四宝,把文房用品用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  相似文献   

2.
花饰多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吊饰与壁饰,可制造浪漫的氛围,提升生活品位。 在欧洲各国常见住宅内使用吊篮(吊饰或壁饰的总称)作为装饰。  相似文献   

3.
拜读《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笔者对魏先生所提观点实难苟同。现就根艺创作的取材范围,略述浅见,请根艺界同仁赐教。一、根艺概念的理解我们对“根艺”概念的理解,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才算辩证合理。其一,根艺是宏观上的一种泛指,是对“根雕艺术”、“树根造型”等称谓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和统一。根,指取材范围;艺,指人的创作。其二,根所指范围应  相似文献   

4.
自根艺热的热浪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掀起后,千姿百态的树根造型艺术(以下简称根艺)异乎寻常地被世人青睐,并飘洋过海充当了友谊使者。作为特种工艺的根艺,得到了艺术学术部门的重视,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专门刊物,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含苞初绽的奇葩。然而,殊不知这一年轻的艺术正经受着质变的疑虑。一些假冒根艺品乘虚而入,作为根艺特定原料的根材竟被树身、朽木、树瘤等与根甚远的材料代之,一时间,是非混淆、真假不辨、以假充真、鱼目混珠。众多根艺者为之焦虑,何日正本清源,众生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5.
根艺是美的枯根。如果将鲜活的绿竹与根艺巧妙地结合,采用提根栽培法,将竹与根培育成活,使之离土凌空,出笋长竹,岂不更加新颖别致?田发建经过20多个春秋的探索、实践,终于在2010年将"根艺竹盆景"创作成功,并于当年6月2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为了展示"根艺竹盆景"新作,今选数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7.
(二)根料形态的限制性树根形态包括根料的自然纹理、线条和疤孔节瘤等自然因素。它和色彩一样,都是天生地造的,根艺创作就是充分合理运用这些自然因素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而且根艺创作更多的是合理的运用根料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8.
福建著名根艺家林祥梧,多年来致力于根艺研究,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大自然的朽木枯根,一到他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动感性强的根艺品,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创作的《天姿态国色》87年获首届中国根艺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而采取不应有的手段,以致影响根艺的独特个性,在介绍根艺的制作方法之前,首先谈谈根艺创作的特殊性。艺术创作都是在特定物质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手段,从而形成各种特色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根艺创作就是利用树木的根茎、根枝、根须以及形态奇特的树干、枝  相似文献   

10.
去年楚文化节期间,江陵名城建设指挥部在江陵盆景园建立了“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共收藏了屠一道大、中型根艺珍品三十件。其中最大的根艺作品《丹凤朝阳》高3.4米、重500公斤。根艺大师屠一道从事根艺创作三十余年,他的根  相似文献   

11.
我作为一名根艺业余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铁画和树皮画的启发,把根艺有机地同国画相结合,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的根画挂屏。这可说是在根艺创作上的新尝试。根画是建立在根艺品的基础之上。它的制作关键在于挑选根艺作品。它的正面与背面不宜太厚,最佳视线角度与背面的厚度在三厘米左右为好。作品凸出画面太多不但不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内容选定  相似文献   

12.
根艺发展向何处去?这是目前根艺学术界比较敏感的话题。不久前,京城一些学者坐在一起扯起了这个话题,各自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现在如实向大家报道,以期引起根艺界同仁的重视,并期望广大根艺工作者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实话实说,展开讨论。 1.根艺该当枪毙,禁止发展。理由有四:其一,99昆明世博会上就没有根艺的一席之地,那可以说是个信号,说明国家不支持根艺的发展,不然为什么不让根艺品在昆明世博会展示,这不就等于把它枪毙了?其二,进  相似文献   

13.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14.
毋容置疑,雕琢是根艺创作的主要技法之一。但雕琢是否应有个尺度标准?这是根艺界争执不下的老问题。笔者认为,根艺作品应把“根味、意味、(天)趣味”作为衡量雕琢尺度之标准。这里谈点管见,供研讨。众所周知,根的质感、纹理、色彩、凸瘤、凹洞等因素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根艺家们独具慧眼,巧妙地运用这类令人称奇入迷的形态创造出天趣盎然有意味而又有根味颇浓的艺术品来。在作品中,应使意味、根味、(天)趣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意味:这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作者凝注在作品中的情感。根的自然美不是艺术。只有把作者的情感熔铸到赋有自然美的根料中并能以感动人的形式出现,这才是真正的根艺。这也是根艺意味之所在。比如,观赏《龙的传人》、《祖国在我心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对中华民族的称颂,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这种情感不能用逻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根艺组负责人吴翼透露: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拟于今年春成立中国树根造型艺术研究会。近年来,各地的根艺爱好者逐渐增多,根的造型艺术可能成为继盆景之后的又一热潮,因此,成立全国性的根艺组织,将有利于把我国的根的艺术推向新的高潮。吴翼同志说:希望各省市的根艺爱好者在二月份以前将自己的树根艺术协会成立起来,并尽快组织起本协会的代表作品。争取今年五月份举办第一  相似文献   

16.
根艺家从采集原料到创作,如同蜜蜂采花粉酿蜜,过度夸大根艺的用根量,不加分析地说树根都是采挖而得,把根艺创作与环境保护完全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既片面又狭隘,缺乏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工人日报》和其它几家报纸、电视台发表了我的根艺作品,之后,我便收到许多根艺爱好者的来信。他们就根艺的一些有关问题求我作答。下面,我以问答的形式写几点体会,也算是对同行的回信吧。问:何时、何地采根最理想? 答:采根的黄金季节是早春和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目前根艺理论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审美取向,一是将根艺创作绝对自然化,认为只有纯天然的根,才符合根艺美的原则;另一种则将根艺创作指向相对人工化,即过分强调人在根艺本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种取向若不及时地加以理析,扬弃,将会对根艺事业产生深刻的负影响。绝对自然化倾向,它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为依据,强调作品的意趣、形趣和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排斥经过人工斧凿的作品。不言而喻,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应成为根艺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但它决不是也不应该是绝对排斥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19.
“根艺”、“根型”(树根造型)、“根雕”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没有脱离“根”的范畴。但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三个名词上分析,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根艺”即包括了树根艺术的全部,而“根型”与“根雕”两者却是“根艺”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并列的“支脉”,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根艺”支脉出现呢。这在艺术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里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他们三者的关系就是:  相似文献   

20.
由于根料固有形态和色彩的存在,根艺作品中的形象普遍存在不合比例的变形扭曲,这就是根艺所特有的“夸张变形”。根艺的夸张变形是对根料形态色彩被动性的发现保留和主观能动的运用。我们从其它抽象艺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艺术想象,并在忠实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