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采用陆基试验围隔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后河蟹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施肥后,各试验围隔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迅速达到高峰期。而后,由于轮虫的大量繁殖,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又迅速回落;在种群组成上,前期小球藻一直占优势,后期大型藻类大量出现后,小球藻生物量不大;围隔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轮虫为主,其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但空间分布不明显。轮虫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影响,二者相互消长,但由于后期大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桡足类对早期蟹苗危害较大,但后期可成为蟹苗的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2.
唐金玉  王岩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2019,43(6):1438-1448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3.
1洞庭青鲫的营养需要 洞庭青鲫是杂食性鱼类.从鱼苗孵出到体长2.0cm以前。主要摄食轮虫等甲壳动物,这与多数鱼类的食性一致;从体长2.0cm以后与成鱼一样,以摄食藻类和腐屑为主.能消化其他鱼类不能消化的蓝藻类.从这种藻类中摄取的碳,可达到总摄食量的43%~50%。目前对洞庭青鲫的营养需求还无人研究.但从上述食性分析。它的营养需求。应与罗非鱼、鲤鱼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4.
水色与水质     
《水利渔业》2007,27(3):60-60
养鱼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由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所决定的,因为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依据这些颜色和浓度,如再结合鱼类的生活规律,就可迅速判断出水质的好坏。1茶褐色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食后最易消化,是优质的鲢鱼饵料。这种茶褐色的池水溶氧充足,是养鱼池塘最好的水质。2淡黄色淡黄色的池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水中溶氧较多,鱼的饵料充足,为较好水质。3油绿色水中以绿藻和隐藻为主,这些藻类是鱼可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油绿或黄…  相似文献   

5.
滁州鲫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滁州鲫鱼的食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滁州鲫是一种杂食性鱼,它的主要食物组成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等,随着体长的增长,食物中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对食物的摄食量上有季节性变化,在夏、秋两季摄食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6.
杜金瑞  张其永 《水产学报》1980,4(2):207-216
本文对厦门东渡、后江埭、杏林湾和中山公园渠道的鲻鱼食性及摄食强度作了研究,从取得的鲻鱼材料分析,幼鱼摄食以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唯从杏林湾取得的幼鱼和成鱼材料鉴定分析,鲻鱼从幼鱼到成鱼,其食性无明显变化,都摄食底栖硅藻。由此可见,鲻鱼对食物种类并无明显选择性。其食性可随生态条件的不同产生适应性变化。鲻鱼的摄食强度与水温季节性变化关系密切。水温逐渐升高,摄食强度随之增大。五月份水温26℃时,摄食强度最大,胃饱满系数达到3.65‰;平均水温在一月份下降到10.2℃时,胃饱满系数仅为0.19‰。  相似文献   

7.
异齿裂腹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季强 《水利渔业》2008,28(3):51-53
于2007年6~7月份共采集30尾异齿裂腹鱼,对其肠内含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食物组成主要为着生藻类,其中以硅藻最多;除藻类外,食物组成中还有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少量水蚯蚓和节肢动物附肢等.还对其摄食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虾池接种小球藻对浮游生物及水化学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脊尾白虾的养殖池中接种小球藻,观察浮游生物和水化学环境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小球藻数量增加会明显改变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个体数量,生物量及种群结构比例等,可为幼虾提供更好、更多的食物;同时,可降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地加溶解氧,改善水体的化学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静水海水池塘投饵养殖非鲫的鱼产力和负荷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红生 《水产学报》1997,21(2):152-157
用8个3m×8m的实验围隔,研究了静水海水池塘对投饵养殖台湾红非鲫的鱼产力和负荷力。放养量为0.67、1.00、1.33、1.67尾/m^2四个水平。每日投喂颗粒饲料4次,投饵量以鱼体重的3%为基础,再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加以调整,以1.5h内吃完为准。  相似文献   

10.
1.对水的观察掌握夏天池水的状态是很重要的,水变绿是因为植物、浮游动物起变化引起的。绿藻繁殖会影响溶氧,特别是早上会发现缺氧现象,同时pH值也会不稳定。还有水变浑浊也将影响对鱼及其水中生物的观察。所以在此期间要注意用紫外线杀菌灯或者臭氧机杀菌、杀藻。2.饲料的投喂饲料的投喂是夏天饲养锦鲤的关键。以目测的方式,对小型、中型鱼的食量控制为5~10分钟的摄食时间,大型鱼则控制在10~20分钟,这是一个控制摄食量的适当时间。夏季很多人一天喂食多达5~6次,从早上到10点喂2~3次,水温上升的中午不要喂食,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再喂2~…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两种桡足类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6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真刺唇角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中心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它在渤海所摄食的种类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29.9%,春、秋高,夏、冬低。它的摄食强度以夏季为最高,冬季居第二位,春季居第三位,秋季最低。对86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也营浮游植物食性,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射圆筛藻和未查明的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种类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0.3%。它的摄食强度,夏、秋低,冬、春高。上述两种桡足幼体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都有明显的选择性,集中摄食其中个体较大而且容易获得的优势种类——圆筛藻属。真刺唇角水蚤桡足幼体的食性类型与成体不同,在前者发育到后者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换,即从植食转变为杂食性。小拟哲水蚤桡足类幼体的食性类型与成体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藻类的自动计数,以小球藻为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荧光效应和调色板均衡化的小球藻自动计数方法。首先对小球藻荧光显微图像进行预处理,将真彩色小球藻荧光图像转换为256色图像,再采用调色板均衡化算法增强小球藻荧光图像对比度,并利用基于调色板的阈值分割算法将目标藻类与背景进行分割,同时进行计数。结果表明,该计数方法能够避免杂质影响,直接对藻类彩色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和阈值分割,可以增强图像对比度,避免彩色图像灰度化过程中图像信息损失;采用连通区域标记方法结合连通区域的大小识别低重叠度藻类,可降低重叠藻类对计数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小球藻的计算准确度。研究表明,该方法实现了针对藻类彩色图像的自动计数,且对小球藻的计数精度准确率达到95%以上,高于只使用灰度图像计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广泛使用一种皱褶臂尾轮虫BraChiouns Plcatilis来喂食仔稚鱼,因此皱褶臂尾轮虫的大量培养问题是日本目前主要养殖鱼类苗种培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以前曾用面包酵母Saccharmyces Cereviae作为轮虫的食物来培养皱褶臂尾轮虫(BY-轮虫)以及用藻类——海产微形小球藻Chlorella miuntissima和淡水规则小球藻Chlorella regularis作为食物来培养皱褶臂尾轮虫(藻类轮虫)。  相似文献   

14.
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及鱼、虾、蟹的排泄物。在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突然死亡等原因,也使氨氮浓度迅速升高。很多研究认为,当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超过0.2毫克/升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从而导致鱼、虾缺氧,甚至窒息死亡。本文研究了氨氮浓度对锦鲤的影响。观察96小时内锦鲤的活动及96小时体内酶活的变化,旨在为锦鲤养殖水环境的调控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及其与鳗摄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迈新 《水产学报》1998,22(3):223-229
报道了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种量及其与鳗摄食的关系,论述了水质良好的养鳗池塘浮游生物优势种,养鳗池和传统家鱼池生态学特点和养鳗池水质的有效调控措施。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我国传统家鱼高产池塘的游浮生物群落结构区别较大。黑仔鳗塘的浮游植物则以硅藻类和绿藻类占优势,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0%和37%。浮游动物则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枝角类的比例很少。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对鳗的摄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恩生 《水产学报》2008,32(3):395-401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234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80%-90%,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渔获量仅3637.7t、占10.9%.因此,太湖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是不吻合的.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模拟微流水条件下驯养极边扁咽齿鱼,放养时平均体重700g,经过8年的驯化养殖,平均体重达到1400g,成活率55.4%.采用颗粒配合饲料喂食驯养的极边扁咽齿鱼亲鱼可以达到性成熟,首次产卵时间与野生条件下的基本一致,但产卵周期长,从4月下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  相似文献   

18.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0,34(6):741-747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42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对象。它在渤海所食物类群,几科没有季节变化,四季都以硅藻类居绝对优势,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所摄食的食物种类则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2.7%。它的摄食强度以冬季为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它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6种单细胞藻类培育西施舌面盘幼虫生长和成苗率的影响。观察结果;体长82μm的西施舌D形幼虫,2h后开始摄食湛江叉鞭金藻,体长136μm的壳顶幼虫才开始摄食藻。幼虫昼夜摄食率以上午6h-12h为最高,摄食小球藻,异胶藻,湛江叉鞭金藻的消化速度为8-6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