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药方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中药方剂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采用临床慢性子宫内膜炎奶牛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方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纯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1)。证明中药方剂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世界各地该病的发病率都很高,如在韩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47.6%,美国为53%[1],中国为20%~50%.发病率的差异虽然与诊断方法有关,但足以说明子宫内膜炎危害严重.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引起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开发高效无残留的治疗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目前,在中药古方基础上形成了很多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方剂,治愈率在80%左右[2],中药以毒性低、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奶牛的产乳量及繁殖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给奶牛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应用青霉素、甲硝唑与达力郎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引起的常见的产科疾病,也是临床造成母牛不孕症的主要疾病,对奶牛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长期使用抗生素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大环境下造成细菌普遍耐药和药物残留的现象,因此,使用中药方剂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逐渐成为临床首选的方案~[1]。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能够有效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方剂,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加味益母生化栓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疾病,给奶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使用抗生素治疗容易产生奶源药物残留,导致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而造成疗效降低。用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可以克服以上不利因素。所以选用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本试验在经典方剂益母生化散的基础上,按照清热利湿、活血祛淤、消炎止痛的原则,组成了“加味益母生化栓”,采用子宫内给药方式。通过测定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用药前后血清中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变化和临床治愈情况而判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多发的产科疾病之一,对奶牛的繁殖影响很大。本病的治疗药物很多,但是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炎应首选哪种药物方剂疗效最佳说法不一。笔者选用临床上最常用的8种方剂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行治疗比较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炎是炎症仅局限于子宫内膜的病理过程,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中药以其副作用小残留低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经过科学试验,得到了许多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疗效确实的中草药方剂.如清宫消炎混悬剂、清宫液、宫炎清、清宫药、“孕宝”等,临床上也有根据中兽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把子宫内膜炎分为湿热型、血瘀型、虚寒型和气血两伤型四种类型来治疗的。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机理主要有抗茵作用、抗炎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增强子宫收缩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子宫内膜炎的探讨,古即有之,而如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在治则上往往以活血化瘀为主,忽略了补脾疏肝、理气化湿等方面。为了更好地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通过对经典古方的探讨,现用方剂的化裁,自组方剂"子宫排毒净化散"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药复方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及中医理论,选取连翘、黄柏、金银花等中药组成方剂,并对其对五种致病菌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及毒性作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中药复方具较强的抑菌作用及抗炎作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其LD50为39121.00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36119.36-42372.10mg/kg。说明此中药复方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中兽医学理论认为,母畜产后疾病绝大多数是由于母畜在孕期饲养管理不善、劳役过度、外邪侵袭或分娩困难、感染等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而引发.患病母畜表现恶露不尽,血瘀腹痛,胎衣不下,子宫复旧困难或垂脱、子宫内膜炎等病症.中药方剂益母生化散(注:本试验笔者是采用临床治疗结合追踪调查的方式进行)在防治上述病症方面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及毒性作用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