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竹亚科箣竹属硬头黄竹一新变型——黄条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f.luteolo-striata Yiet L.Yang。本变型秆节间绿色间有淡黄色纵条纹,与原变型有明显区别。同时还报道了刚竹属的一些新组合。  相似文献   

2.
对竹亚科莿竹属一新种Bambusa hirticaulis R.S.Lin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坭簕竹(Bambusa dissidimulator McClure)相近,区别在于秆下部节间和箨鞘背面中下部密被棕色硬刺毛,箨环上留有一圈棕色短刺毛.  相似文献   

3.
简要地论述了江苏省箣竹属等9个属观赏竹的17个竹种、4个变种与变型的形态特征、分布以及栽培技术与园林配置和经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牡竹属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莫古礼1940年建立的单竹属Lingnania和麻竹属Sinocalamus,在1980年被贾良智等取消了,麻竹属的模式种及有关的少数种归到牡竹属Dendrocalamus去,余下的种均置于箣竹属Bambusa,1983年耿伯介又重新把它组合,先后成立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和慈竹属Neosinoc-  相似文献   

5.
佯黄竹——我国经济竹子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竹亚科箣竹属一新种——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产于四川南部长宁县。新种近似硬头黄竹B.rigida Keng et Keng f.,不同在于新种秆高大,高达19.5 m,直径10 cm;笋初时为墨绿色,后密被白粉,并具淡绿色环带,无黄白色纵条纹;箨鞘较长,约为节间长度的2/3,箨耳较小,箨片背面无毛,腹面仅基部具棕色贴生小刺毛;叶鞘口无繸毛,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达29(32)cm,宽达3(3.6)cm,背面淡绿色,次脉多达10(12)对,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6.
以曙箣竹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光照条件下盆栽曙箣竹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分析,探讨光照对曙箣竹生长及观赏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室全光照下曙箣竹新增叶量达到最大值,为11片,25%遮光下增量最少仅有3片;在50%光照条件下曙箣竹的平均主秆增长量较大为4.48 cm,25%遮光下增长量最低为1.63 cm;(2)叶片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质量分数均随遮光强度的增加而增长,以25%光照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为最高,分别为全光照处理的106.3%、101.9%、110%;叶绿素a/b比值下降,以25%遮光降幅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3)随着时间的延长,50%光照下SOD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25%光照和全光照的SOD活性均呈逐渐增大;50%光照和全光照的POD活性变化呈现相反的现象,前者逐渐减小,后者缓慢增加,25%光照下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综合测定指标与观察结果显示:当光照强度为50%不仅促进曙箣竹的生长还有利于观赏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对箣竹属8个种的叶绿体(包括rp132-trnl,RPS16)和GBSSI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用相关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优化总结出适用于箣竹属种的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为后来对于箣竹属群,乃至整个旧世界木本竹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8.
辣韭矢竹(Pseudosasajaponica var.tsutsumiana)于1934年在日本的水户市被发现(林弥栄,1985).我国在一些植物园有引种栽培.辣韭矢竹为混生竹,秆型奇特,呈佛肚状,与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相似,高0.5~2 m,较耐寒,主要用于庭园绿化和盆栽.  相似文献   

9.
永安大湖竹种园丛生竹冻害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日20日永安市大湖竹种园遭遇-4.7℃低温,丛生竹受冻害较严重,其中:普陀孝顺竹(Bambusa glaucescens var.illtea)、河边竹(Bambusa multiplex var.strigosa)等10个竹种未受冻;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金丝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cv.viridiflavus)等12个竹种受1级冻害;马甲竹(Bambusa tulda)等20个竹种受2级冻害;斑坭竹(Bambusa entuldoides var.basistrata)等8个竹种受3级冻害;大泰竹(Thyrostachys oliveri)、毛勒竹(Bambusa dissemulator var.hispida)等7个竹种受4级冻害;另有4个竹种在历年冻害中已死亡。永安市为丛生竹生长北缘,引种开发丛生竹时,应选择抗冻能力强的竹种,在海拔较低的小地形气候中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下列六种竹种的一年生、二节头竹杆插条可进行无性繁殖:比哈箣竹(Bam-busa balcooa);马甲竹(B.tulda);灰箣竹(B.pellida);龙头竹(B.vulgaris);龙竹甜(Dendrocalamus hamiltonii);南亚长穗竹(Teinostachyum dullooa)。在竹杆插条的节间竹腔内注入不同浓度的单种或混合化学试剂(吲哚乙酸,IAA;茶乙酸,NAA;赤霉酸,GA_3;硼酸和激动素),然后卧倒栽植。10至15天后观察嫩枝和根系的诱发性状。合用吲哚乙酸和激动素处理化哈箣竹、甜龙竹和龙头竹,出枝发根效果最佳,而合用萘乙酸和激动素处理灰箣竹、南亚长穗竹会获最佳效果。深入研究表明,只要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在年内不同季节都可利用上述竹种的竹杆插条进行无性繁殖。  相似文献   

11.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12.
阿帕斯竹出笋期5月中旬~10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为出笋盛期;单株埋秆育苗的出笋数、成竹数分别是单株埋蔸育苗的3.9倍、3.8倍,而新竹径级较埋蔸的下降43.5%,两种育苗方法可结合应用;竹丛结构调控可显著提高竹丛出笋数(21.9%)和新竹地径(84.1%),退笋率降低36.9%;综合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的季节性施肥效果,以6月最佳,其次为3月。  相似文献   

13.
对麻竹林3种培土高度(20 cm、40 cm和60 cm)下的笋产量、发笋量、笋品质、发笋期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培土措施可增加竹丛发笋0.9~6.2条/丛,产笋时间提前12~15 d,产笋期延长12~19 d,每667 m2笋产量增加6.0%~26.1%,竹笋食用率提高3.2~10.14个百分点; 3种培土处理中,培土40 cm时最具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4.
毛竹笋用林供水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竹笋用林进行秋季供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秋季供水可以明显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出笋株数可提高30.12%,出笋产量可提高54.1%,竹笋的单株重可提高18.75%。翌年的新竹留养株数可以提高13.79%,新竹的胸围可以提高10.95%,枝下高可以提高25.61%,全高可以提高11.90%。所以对竹林林地水分进行适当的控制可以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进行科学经营竹林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寿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寿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寿竹出笋从5月初开始,出笋盛期为5月8日到5月21日,盛期出笋数量占84.7%,出笋全部持续时间约30天。寿竹的高生长持续60天左右,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引起寿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虫害,占退笋的比例74.7%,造成退笋的主要害虫是竹笋泉蝇。该地区寿竹整个出笋期平均成竹率仅为11.7%。  相似文献   

16.
勃氏甜龙竹笋苗兼用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勃氏甜龙竹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竹种,近年来在许多适生区得到推广,其资源扩繁主要依赖于母竹移植。研究应用竹子生理整合性等生态学原理,以竹林林分结构调控为核心技术,采用不同林分结构组合,旨在探求笋苗兼用竹林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新造竹林有一明显的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增长期,时间区段不同,前3a均快速增长,然后笋个体质量相对稳定,出笋数量仍较快增长。(2)竹笋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决定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正相关,与笋个体质量负相关。胸径与笋个体质量正相关,与出笋数量无相关。(3)合理的林分结构在450丛·hm-2时,丛立竹数为10株左右,胸径4~6cm。(4)经营类型经济效益明显,新造竹林第2年即有产出,第4年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近年来竹林经营效益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指导毛竹笋材生产,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龙游县毛竹笋材价格以及砍竹工资、挖笋工资以及最低小时工资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是竹林经营收益的转折点,此后笋材价格尽管有起伏,但始终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在一个毛竹大年生产季节中,在元宵节之后2周内竹笋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因此,可以将元宵节作为竹笋生产的分界点,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8.
糙花少穗竹笋产量与林分状况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糙花少穗竹是一种生长快、用途广的优质笋竹两用小径竹种,通过固定标准地调查法进行影响糙花少穗竹竹笋产量形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糙花少穗竹的产量主要受立竹株数、每株母竹发笋数和平均单棵笋重等3个因子影响。当糙花少穗竹立竹株数保持在13500~21000株·hm-2,每株母竹发笋数在2 06~2 89个,单棵笋重在249 8~435 2g,糙花少穗竹产量可达到13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