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旨在筛选适合福建省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抗病甜玉米新品种,为调整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甜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福建省玉米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福建省新近审定的‘榕甜2号’、‘黄甜168’、‘粤甜16’等11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田间测定结果及采后考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榕甜2号’、‘黄甜168’、‘榕甜1号’、‘金黄甜1号’等4个品种,分别比对照增产24.3%、18.8%、15.7%、12.3%,籽粒品质和口感均较好,锈病和大小斑病等病害皆较轻,可以在福建省扩大推广与应用;‘世珍’、‘金桂3号’、‘粤甜22’、‘闽甜4号’等6个品种因产量偏低或易感病,不宜在福建省内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 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 世纪50、60 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 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 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由Pyrenoph Orateres f.teres引起的网斑病是全世界大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叶病害。鉴定抗性种质和研究其遗传性是非常重要的。采用1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作亲本来构建1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用于绘制赤霉丝疫病(FHB)抗性的分子图谱。研究发现这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也抗网斑病。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平舆县以叶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较重。秆锈病和条锈病也有不同程度发生。1症状特征三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初期在叶片、叶鞘及秆上形成褪绿黄斑,然后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后期形成黑色疮斑即冬孢子堆。植株受害严重时大量失水,光合作用减弱,叶片早衰,影响灌浆,籽粒瘪小,减产严重。三种锈病的不同点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为大褐斑。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烤烟品种‘云烟105’在福建的生产适应性,2013-2014年在福建烟区对‘云烟105’进行多点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云烟105’大田生育期约118天;打顶株高约100 cm,有效叶17~18片;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K326’,2年试验表现稳定;主要化学成分比例协调;田间病害叶斑类病害与‘K326’相当,根茎病发病率略高于‘K326’;感官评吸清香风格明显,品质较好。‘云烟105’较适宜在福建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高于国内;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7.
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南部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稻曲病的抗性级别及稻曲病田间发病情况,采用自然感病辅以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分析了62份常规粳稻田间稻曲病发生病穴率、病穗率、稻曲球粒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病穴率范围为0.89%~90.00%,平均病穴率22.49%,病穗率范围为0.04%~14.11%,平均病穗率2.63%,病情指数范围0~5.02,平均病情指数1.08,筛选得到‘松粳14’、‘W01’、‘W38’等3个免疫品种,42个抗性品种,抗性品种共占87.10%,总体抗感比为54:8。黑龙江省南部稻区大多数水稻品种对稻曲病具有抗性,品种间对稻曲病存在抗性差异,生产上应该提倡种植抗性强的品种以防止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麦黑斑潜叶蝇近年在麦田有危害加重的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习性,确定正确的田间抽样调查方法,作者于麦黑斑潜叶蝇为害盛期调查了其幼虫和蛹在8个品种麦田的种群密度,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法测定了幼虫和蛹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和蛹在徐州26号的麦田种群密度最大,济南17号的麦田种群密度最小;5月初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和蛹在麦田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C. O. Omondi 《Plant Breeding》1994,112(3):256-259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s for resistance to coffee berry disease (Colletotrichum coffeanum Noack sensu Hindorf) in Coffea arabica variety ‘Ruiru 11’ and its parents wer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North Carolina Design II. A set of nine male parents and eleven females were crossed in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to generate ninety-nine single cross hybrids constituting the ‘Ruiru 11’ variety. The parents and their hybrid progenies were screened and the mean score data analyzed for possible genetic varia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arents to the total genetic variance were low hence the low 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 (h2= 0.04). The male and female parents accounted for 9.36 % and 0.96 %, respectively, while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 accounted for 89.68 %. In the analysis of combining ability for resistance, ExB3.96 and Cat.90 exhibited significant negativ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ies (SCA) wer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for Cat.86 × ExB3.99, Cat.127 × ExB3.116 and Cat.119 × ExB3.879 cro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in selection for highly resistant ‘Ruiru 11’ progen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咖啡豆奶加工工艺,采用感官评定确定了咖啡豆奶的最佳生产条件,结果表明,采用3%的接种量,豆奶发酵最佳条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之比为1∶1,乳糖3%,发酵温度为43℃,发酵时间为6h;咖啡豆奶的最佳配方为:酸豆奶55mL,咖啡量0.5g,水45mL;稳定剂的添加量为黄原胶0.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1%,海藻酸钠0.01%。  相似文献   

13.
竹荪是世界名贵食用菌之一,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素有"菌中皇后"、"山珍之王"的美誉.目前国内对竹荪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基本集中在烹调[1]与饮料制作方面[2~5],而将其应用于冰淇淋制作尚未见报道.笔者以竹荪浆或竹荪汁为主要原料,辅以奶粉、蔗糖、稳定剂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咖啡研制出竹荪咖啡冰淇淋,不仅改善了冰淇淋的风味,同时也提高了冰淇淋的营养价值,为竹荪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AFLP和RAPD 2种分子标记技术以及2种分子标记的优缺点。同时,着重介绍了2种分子标记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成果。在最后还列举了2个其他的分子标记在咖啡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黄秋葵种子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原辅料制得黄秋葵籽类咖啡,在此咖啡的基础上添加从莱阳梨渣中提取的膳食纤维,使该咖啡产品在具有普通咖啡的功能性之外,还具有美容瘦身、营养保健等功效。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云南小粒种咖啡豆的精制加工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其工艺经过试验验证,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并已投入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7.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obtained on in vitro coffee regeneration systems and in coffe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drawing perspectives and scopes to further studies in these field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以鲜牛奶为主要原料,添加云南小粒咖啡果皮粉、蔗糖、琼脂,直投式发酵菌种为发酵剂,以酸奶感官品质评分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确定最佳的云南小粒咖啡果皮粉发酵酸奶的工艺与配方。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添加量为鲜奶量的0.63%,蔗糖为鲜奶量的7.50%,琼脂为鲜奶量的0.55%,发酵时间6.6h时,获得的发酵酸奶的感官品质评分为91分,产品组织状态均匀,口感细腻,略带有咖啡香味,感官评价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可可液块、咖啡、黑豆、黑芝麻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咖啡风味巧克力的主要配方,确定咖啡风味巧克力的最佳配方为:可可液块∶蔗糖∶咖啡∶黑豆∶黑芝麻∶可可脂∶乳粉=50∶25∶4∶2∶4∶20∶20,香兰素和大豆磷脂的添加量保持恒定比例为0.01%和0.4%,制备出色、香、味俱佳,并且有丰富保健功能的的风味巧克力,此种巧克力在常温下保存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不同研磨时间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因咖啡颗粒破碎,使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了探索咖啡研磨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笔者利用植物粉碎机和臼式研磨机,将焙炒好的咖啡豆按不同时间粉碎研磨,用色差仪分析研磨过程中咖啡的光敏性变化以及用电子舌、电子鼻对咖啡研磨过程中感官风味进行定性表达。Lab数据结果表明,在前9 min颜色逐渐变浅,然后随之逐渐加深。在前9 min有大量风味物质逸散,其后逸散速率减缓。电子鼻和电子舌PCA和DFA分析均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口感和香味逐渐变化,SQC结果表明不同研磨时间的样品虽然气味变化不是很大,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口感变化较大,只有研磨5 min样品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均不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咖啡研磨时间要控制在5min以内,以避免咖啡中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使咖啡感官风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