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建立绵羊前体脂肪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从细胞生物学层面研究绵羊脂肪代谢提供基础。选取1只3月龄杜泊羔羊,颈部处死后取腹股沟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前体脂肪细胞,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当细胞汇合成单层后,用MDI诱导剂(1μmol/L地塞米松,10 mg/L胰岛素,0.5 mmol/L IBMX)诱导2 d,再用胰岛素分化剂(10 mg/L胰岛素)分化2 d之后,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细胞内出现脂滴,随着时间的延长脂滴汇合,最终脂滴充斥整个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动态观察、生长曲线绘制、油红O染色以及诱导分化测定等试验证明,这些细胞是功能活跃的前体脂肪细胞,并在体外重现了其增殖分化的全过程。结果提示,绵羊羔羊腹股沟脂肪组织中存在前体脂肪细胞,且可用以建立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细胞系,这为从细胞生物学层面研究绵羊脂肪代谢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建立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探讨反刍动物脂肪沉积机理.以1日龄羔羊的肾周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前体脂肪细胞,观察形态学变化,测定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肪含量,并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脂蛋白脂酶、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脂肪酸合酶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具有前体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基因表达特性,为绵羊前体脂肪细胞.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绵羊前体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在体外重现了增殖和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旨在建立肉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肉牛肌内脂肪组织增殖和分化的生物学特征。采集成年牛背最长肌,分离肌内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分离获得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染色鉴定及脂质含量的测定,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BP4、ADIPOQ、ATGL、HSL、LPL mRNA在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分离的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约6 h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小梭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经传代后成分均一,贴壁良好,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第5~11天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诱导培养第8天细胞充脂率高,油红O染色呈红色,细胞内脂质含量显著高于未诱导组,具有前体脂肪细胞的典型特征;PPARγ、C/EBPα、FABP4、ADIPOQ和ATGL的表达量随着分化过程增强,HSL的表达量随着分化过程逐渐降低,而LPL的表达量在分化早期逐渐升高,分化后期逐渐下降。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方法和诱导分化方法,揭示了分化关键基因在此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肉牛肌内脂肪沉积和改善肉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摸索猪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研究猪脂肪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皮下脂肪,酶消化法分离细胞,用转铁蛋白、氢化可的松、胰岛素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在培养期间,细胞逐渐由梭形变为圆形,并逐渐增大,油红O染色为红色.结论:分离的细胞为未分化的前脂肪细胞,可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进行脂肪发育过程中具体分...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7,(6):9-14
本试验旨在建立梅山猪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梅山猪脂肪组织增生的生物学特征。采集3日龄梅山猪仔猪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染色鉴定及脂肪含量的测定,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α、LPL、DLK1、FABP4及ADIPOQ mRNA在梅山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分离的梅山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约6 h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小梭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经传代后成分均一,贴壁良好,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第1~9天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诱导培养第11天细胞充脂率高,油红O染色呈红色,细胞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未诱导组,具有前体脂肪细胞的典型特征;PPARγ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期就有表达,分化第3天高度表达,CEBPα和LPL随着分化过程表达量逐渐增加,而DLK1表达量逐渐下降,FABP4和ADIPOQ在第6天高度表达。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梅山猪前脂肪细胞的培养方法和诱导分化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梅山猪体脂沉积和改善肉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后续进行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本研究采用胰酶消化法结合细胞差速贴壁法分离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通过诱导分化成功诱导出脂肪细胞,并进行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胰酶消化结合细胞差速贴壁法能够成功分离出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并稳定传代,获得的细胞纯度高,增殖和分化能力旺盛,具有典型特征的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冻存活率达90%以上;油红染色及甘油三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分化第3天细胞内开始形成脂滴,第9天脂质沉积达高峰,继续培养至12 d甘油三酯含量增加不明显。综上,采用胰酶消化法结合细胞差速贴壁法能够获得稳定的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可为后续的基因功能分析提供实验素材。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酶消化原代培养脂肪细胞的方法培养艾维茵肉鸡前体脂肪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油红O染色等方法,观察共轭亚油酸(CLA)对肉鸡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LA对艾维茵肉鸡前体脂肪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其分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建立绒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利用两步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毛囊干细胞,对其进行传代培养,测定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率,采用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法对第5代毛囊干细胞向成脂和成骨分化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毛囊干细胞形态均一,体积小,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克隆形成能力强。成脂诱导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增多,胞内出现小脂滴,诱导12 d后,脂滴逐渐增多,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细胞边缘模糊,出现颗粒状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表明获得的绒山羊毛囊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鸡精原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孵化18~20d的鸡胚睾丸,分离精原干细胞(SSCs),培养传代3次后,用特异性化学物质定向诱导分化,以研究鸡培养传代后SSCs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①用特异的化学物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维生素C诱导鸡S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用Von Kossa's法、改良的钙钴法及免疫组化法进行成骨细胞鉴定;②用维甲酸(RA)、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诱导S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甲苯胺蓝特异染色和组织化学鉴定。③用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诱导S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特异性的油红O染色和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7检测。结果显示,SSCs被诱导15~21d后分化为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为80%;Von Kossa's染色细胞间布满黑色颗粒,具有矿化基质沉积;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胞浆呈深棕色或深黑色,免疫组化染色细胞呈阳性。SSCs被诱导3~7d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为85%。SSCs被诱导7~21d后,分化成脂肪细胞,分化率为85%。诱导的脂肪细胞经特异性的油红O染色为阳性,并高表达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γ。结论: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SSCs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3种成体细胞,证明其培养传代后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莱芜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莱芜猪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探索猪脂肪组织增生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采集1日龄莱芜猪仔猪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与胰蛋白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以及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PPARγ的表达。结果表明,分离的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约8h后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短梭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第3天多数细胞进入指数生长期,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诱导培养结果显示,少量细胞在第2天开始出现脂滴,大多数细胞在第3天出现脂滴,第7~8天小脂滴逐渐融合成大脂滴,在第12天左右融合成大脂滴,油红O染色呈橘红色。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在诱导后的48h表达量最高,随后其表达丰度逐渐下降。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莱芜猪前体脂肪细胞培养体系和体外诱导分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莱芜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和猪体脂肪的沉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荷斯坦奶牛乳腺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试验采用油红O染色法对第5代乳腺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情况进行鉴定,采用RT-PCR技术对诱导后的乳腺干细胞进行基因水平检测。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乳腺干细胞经成脂诱导后,细胞中出现油滴,经油红O染色呈阳性;诱导后脂肪细胞标记性基因LPL和PPARG呈阳性表达。说明荷斯坦奶牛乳腺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脂肪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脂肪组织冰冻切片的染色效果和效率,将传统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油红O染色法改进为冰冻切片油红O滴染法,以用于冰冻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和脂肪相关疾病快速病理诊断。新鲜脂肪组织液氮冷冻后转入-20℃冰箱缓冲30min,在-33℃或-34℃时进行冰冻切片,组织染色采用油红O微量滴染法。本改良的油红O滴染法能应用于冰冻脂肪组织切片染色,清楚地显示脂肪细胞的形态和脂滴的分布,有助于脂肪组织增值分化的研究和相关疾病病理切片分析。该方法快速高效、染色清晰、不易脱片,效果良好,可明显缩短实验周期和减少试剂成本,可使脂肪组织冰冻切片和油红O染色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脂肪组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TT比色检测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和吖啶橙染色观察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形态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分析不同浓度ATRA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MTT比色结果显示,低浓度(10-8~10-7mol/L)的ATRA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P<0101),而高浓度(10-6~10-4mol/L)的ATRA则抑制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P<0101)。油红O染色和吖啶橙染色结果表明,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后,细胞内充满脂滴,由梭形变成椭圆形;油红O染色提取法结果显示高浓度(10-6~10-4mol/L)的ATRA能够显著抑制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P<0101),而低浓度(10-8~10-7mol/L)的ATAR却显著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P<0101)。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体外研究西门塔尔牛的肌肉生长发育过程并建立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原代细胞模型。本研究采用0.2%的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再使用0.25%胰酶消化获得牛骨骼肌卫星细胞(bovine skeletal satellite cell,BSSC),并利用差速贴壁法分离获得纯化后的BSSC,使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鉴定BSSC,使用成脂诱导剂诱导其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分化后细胞的成脂能力,使用2%马血清诱导其分化为肌细胞,RT-PCR鉴定静止期PAX7基因和肌细胞的标记基因MyoG在诱导前后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分离纯化得到的BSSC呈梭形或纺锤形,细胞形态饱满,折光性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由原来的无序生长变为有序生长;RT-PCR检测发现,BSSC表面标志基因Desmin、c-Met、Myf5和特异性标志基因PAX7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AX7和MyoD基因均呈阳性表达;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后被油红O大量染色并观察到大量脂滴出现;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静止时期PAX7基因表达量诱导前高于诱导分化后,而成肌标记基因MyoG表达量诱导前低于诱导分化后。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BSSC,并证明BSSC具有分化成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的能力,为体外研究西门塔尔牛肉制品调控机制提供原代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鸡肌腱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和鉴定方法,试验使用Ⅰ型胶原酶消化20日龄鸡胚肌腱组织,低密度接种得到鸡肌腱干细胞,用结晶紫染色细胞克隆团块,选择50,500,5 000个/cm~2密度接种7~10 d,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细胞计数仪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用分化诱导试剂对细胞进行成脂与成骨分化诱导,采用油红O和碱性磷酸酶进行染色鉴定。结果表明:原代细胞及传代细胞为长梭形,接种7~10 d后开始形成克隆团块,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500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细胞克隆能力与增殖能力最强;将该密度接种细胞消化后,按1×10~4个/cm~2接种,分别对其进行成脂与成骨诱导,可发现成脂分化过程中有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分化过程中有钙结节形成,碱性磷酸酯酶染色呈阳性。说明消化20日龄鸡胚肌腱组织可成功分离出鸡肌腱干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强,且具有分化多种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方法,本试验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油红O染色法和RNA质量检测结果,比较组织块培养法、传统消化法和改良消化法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培养出成熟脂肪细胞,细胞形态一致,其中改良消化法极大地缩短了试验样品处理的时间,且细胞形态最好,提取的RNA质量最好。改良消化法是一种快捷、有效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共轭亚油酸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酶消化原代培养脂肪细胞的方法培养大鼠前体脂肪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油红O染色、ELISA等一系列方法,观察共轭亚油酸(CLA)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瘦素、脂联素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LA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其瘦素、脂联素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比较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实验采集 1 日龄新西兰兔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别从 2 种组织中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利用 RT-PCR 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在分离后 2 h 已经贴壁,24 h 时呈现出短梭形的细胞形态,第 2 天细胞变成长梭形,第 3 天进入对数生长期。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后均被油红O 染色,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在诱导分化的第 2 天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P<0.05);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CCAAT 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的表达趋势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第 4 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 6 天,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PPARγ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蛋白脂肪酶(LPL)表达量在第 0天和第 2天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肪酸合酶(FAS)基因第 0、2、4 天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4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模型,并发现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机制和脂肪沉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旨在对牛Perilipin家族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各成员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并探究Perilipin基因在牛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牛前体脂肪细胞,并对脂肪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qPCR检测Perilipin在牛脂肪细胞分化(0、2、4、6、10 d)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利...  相似文献   

20.
犊牛前脂肪细胞的培养及其增殖与分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犊牛小肠网膜、附睾脂肪垫、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材料,应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结果,由小肠网膜培养出了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的梭形细胞。经形态学动态变化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脂肪染色及对胰岛素反应的测定,证明为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并在体外重现了其增殖、肥大的全过程。结果显示,小肠网膜脂肪组织存在着功能活跃的可调控的前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