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mcr-1基因是研究细菌耐药机制时从耐药菌株中发现的一种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类耐药基因,mcr-1的发现突破了对耐药机制的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机制被揭示,其变异体也被发现.论文就mcr基因的分布及传播和引起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和传播风险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认识和mcr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黏菌素是目前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mcr-1基因的携带可介导黏菌素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鸡源沙门氏菌作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血清型分布、对黏菌素的耐药性及mcr-1基因的携带对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2014-2016年从全国12个省份成鸡分离的450株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了对黏菌素的MIC检测;并用PCR方法对mcr-1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鸡源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以肠炎、鸡白痢和鼠伤寒为主;肠炎沙门氏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最强(62.9%),其次为鸡白痢(50.5%)和杜伊斯堡(38.1%);鼠伤寒沙门氏菌对黏菌素最敏感(仅7.1%的菌株耐药);未检测出mcr-1基因阳性的沙门氏菌。研究结果为鸡源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控以及兽医临床黏菌素的使用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2015年在中国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 1以来,已经报道的黏菌素耐药基因有5大类,mcr-1、mcr-2、mcr-3、mcr-4、mcr-5。为了全面掌握各类黏菌素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作者对该耐药基因的特征和传播规律进行总结,发现:1)序列差异大:目前发现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mcr-5,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这些耐药基因的来源不同,如MCR-5的氨基酸序列与MCR-1、MCR-2、MCR-3、MCR-4分别只有36.11%、35.29%、34.72%和33.71%的一致性。2)变异亚型多:除mcr-5外,目前各类mcr都有若干亚型存在,mcr-1和mcr-3都有10余种亚型。3)与其他抗性基因普遍共存,大大增加了多药耐药出现的概率。4)传播广泛:已经在5个大洲40多个国家广泛传播。总之,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变异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广泛,且普遍与多种耐药基因共存,如bla_(CTX-M)、bla_(TEM-1)、bla_(NDM-5)、bla_(NDM-1)、aac(6′)-Ib、floR、fosA3、oqxAB,一旦携带此基因的多药耐药致病菌大规模暴发,将极大威胁人畜的健康,使人畜彻底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应当加强监管,积极防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禽源大肠杆菌的黏菌素耐药及mcr-1(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基因携带情况并检测耐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分析其多重耐药性,从湖北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大肠杆菌117株,耐黏菌素大肠杆菌的比例为27.35%(32/117),其中mcr-1基因携带率为71.88%(23/32)。23株mcr-1阳性菌株的黏菌素MIC值均介于4~16μg/mL之间,为低水平的耐药。其中22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并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85%),其次是萘啶酸和环丙沙星(73.91%);对阿奇霉素和氨曲南的耐药率较低(20%);未发现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mcr-1阳性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及头孢噻肟这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株(P0.05)。本研究为mcr-1介导的耐黏菌素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多黏菌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的生长。近些年,超级耐药菌不断出现,治疗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多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选择"而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目前已经出现了对多黏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为了解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以及耐药机制,论文对多黏菌素的作用机理、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抑制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发生发展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等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由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黏菌素被视为对抗多重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宠物和人类中已出现质粒介导的新型移动黏菌素抗性基因,产生的获得性耐药菌株将严重影响黏菌素的疗效,增大耐药基因跨物种传播的风险,给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论文从目前黏菌素的使用情况、耐药性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黏菌素耐药菌流行现状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伴侣动物临床用药和耐药性转移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MCR-1主要作用是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抗药性,其基因mcr-1由1626个碱基组成,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约占了一半。根据实验推断mcr-1基因所翻译出来的是一段具有介导磷酸乙醇胺转移作用的酶,由541个氨基酸组成。菌株可携带完整的ISApl1或ISApl1片段。mcr-1是质粒上的一段基因,介导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但它并不耐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mcr-1耐药机制是其整合于质粒,可以随着质粒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甚至可以与其他的耐药基因共同存在于单一质粒,表达后产生多种耐药机制。本文就mcr-1的发现、流行、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由1626个核苷酸序列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抗药性。mcr-1基因可携带完整的ISApl1或ISApl1片段,翻译一段由54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介导磷酸乙醇胺转移作用的酶。mcr-1能整合于质粒,可以随质粒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甚至可以与其他的耐药基因共同存在于同一质粒,表达后产生多种耐药机制。mcr-1基因介导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但并不耐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本文对mcr-1基因的发现、分布、流行及耐药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人类共同遏制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流行,及抗生素的安全用药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四川地区致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流行状况及阳性菌株多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试验采用含多黏菌素E(2μg/mL)的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筛选多黏菌素E耐药性大肠杆菌,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多黏菌素E耐药基因mcr-1及mcr-1阳性菌株的β-内酰胺酶类、磺胺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氯霉素类等多重耐药基因的共存状况。结果表明:获得的84株多黏菌素E耐药性大肠杆菌中有49株携带mcr-1耐药基因,阳性率为58.33%。49株mcr-1阳性菌株中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检出率为(100%,49/49);氯霉素类耐药基因FLOR检出率为(100%,49/49);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的检出率最高(100%,49/49),其次为tetM(63.27%,31/49);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以bla_(TEM)与bla_(CMY)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5.51(37/49)和61.22%(30/49);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qnrS(87.76%,43/49)、acc-ib-cr(61.22%,30/49)、oqxAB(75.51%,37/49)为主,而qnrA、qnrC、qnrD的检出率均为0。说明携带多黏菌素E耐药基因mcr-1的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的广泛存在以及高水平的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仔猪腹泻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泰州地区分离的仔猪腹泻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携带的相关耐药基因情况进行检测,为养殖场今后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49株大肠杆菌进行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基因blaCTX-M、blaSHV和blaTEM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氯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等的耐药率分别达到100%、97.96%、95.92%、89.80%、59.18%和51.02%;而对多黏菌素E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也达到44.90%和32.65%。进一步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SBL耐药基因中blaCTX-M的检出率最高,达到12.24%(6/49);其次为blaSHV,8.16%(4/49);有一株大肠杆菌携带blaTEM基因。其中一株同时携带blaCTX-M和blaSHV。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检出率达到30.61%(15/49),其中4株同时携带blaCTX-M基因。泰州地区分离大肠杆菌耐药情况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及ESBL耐药基因blaCTX-M、blaSHV和blaTEM的广泛分布表明这些耐药基因存在快速传播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猪场细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无论是人体或者猪体采集的细胞发现超强耐药性的新基因,还是农业部发布的各类相关通知,都发出了一个共同的信号:遏制细菌耐药性行动已经刻不容缓!硫粘之殇重申细菌耐药性问题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畜牧行业关注的热点。2015年11月《柳叶刀·传染病》的一篇论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文中首次发现了质粒介导可转移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该成果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南宁伴侣动物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毒力和耐药情况,本研究采集犬、猫粪便拭子,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药敏试验及PCR扩增16S rRNA、khe基因、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等方法对细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中有4株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液状菌落,轻挑拉丝且镜检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疑为肺炎克雷伯氏菌。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达99%,同时肺炎克雷伯氏菌特异性基因(khe)阳性。其中,分离株GXKP-C14、GXKP-D15对大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分离株GXKP-D1则表现出高水平多重耐药,分离株GXKP-D4耐药性稍低于GXKP-D1,对临床常用药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黏菌素等敏感。部分菌株携带tet(A)、QnrS、bla_(SHV)、sul2、mcr-1等耐药基因和WabG毒力基因。本研究结果为犬、猫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的检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同时,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检出将为多黏菌素的耐药性控制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不同阶段猪粪便中携带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的情况,从吉林省长春市某猪场饲养的生长哺乳期、生长育成期、生长育肥期3个阶段的猪粪便样品中分离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总分离率为47.5%(69/146),其中生长哺乳阶段为66.0%(31/47),生长育成阶段为65.4%(34/52),生长育肥阶段为8.5%(4/47)。通过系统进化分群、接合转移和质粒分型试验对分离菌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以A群和B1群为主,这些大肠埃希菌携带的质粒共8种基因型,以IncFIB(32/69,46.4%)为主,其次为IncY(14/69,20.3%)和IncFIA(7/69,10.1%)等。其黏菌素耐药机制为携带mcr-1基因,均为质粒携带并可以通过质粒介导的方式发生水平转移,其接合转移发生率为87.0%(60/69)。本研究表明猪耐黏菌素大肠埃希菌并非长期稳定生活在猪肠道内,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存在动态变化,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成因尚待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也为黏菌素耐药性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传播特征,本试验以1株分离自山东某肉鸡养殖场的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9和磷酸乙醇胺转移酶MCR-1的大肠杆菌(25R)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大蜡螟毒性感染试验、质粒稳定性试验和生长动力学方法研究其质粒分子和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携带blaNDM-9和mcr-1的质粒可各自亦可共同转移至其他菌株,并且携带上述耐药基因的质粒对宿主菌造成的适应性代价和毒性较低,更有利于耐药基因的传播。本试验为更深入了解质粒介导的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岛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中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_(NDM)与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流行情况。2018-2019年从青岛地区共采集195份鸡直肠拭子和盲肠内容物,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目的菌株和16S rRNA菌属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0种常见重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bla_(NDM)与mcr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共计分离到186株大肠杆菌,其中鸡泄殖腔源98株,鸡盲肠源88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头孢氨苄耐药率均高于90%;多黏菌素81.2%、庆大霉素88.7%、氧氟沙星86.6%和头孢噻肟87.1%,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对替加环素(4.8%)则表现低水平耐药率。进一步分析发现,62.9%的测试菌株对8种以上药物耐药,表现多重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揭示了31.2%(n=58)大肠杆菌携带mcr-1基因,7.5%(n=14)携带bla_(NDM),包括1株bla_(NDM-1)、1株bla_(NDM-9)、12株bla_(NDM-5)。其中6株大肠杆菌株同时携带了bla_(NDM)和mcr-1,包括5株bla_(NDM-5)+mcr-1和1株bla_(NDM-9)+mcr-1。表明山东青岛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bla_(NDM)和mcr-1存在共同传播。  相似文献   

16.
16S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出现于临床的一种新耐药决定因子,介导细菌对多种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最初发现于肠杆菌科中,目前在革兰阴性菌中已发现至少由12种等位基因编码的10种16SrRNA甲基化酶。由于大多编码16S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常位于可动遗传因子如接合型质粒、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共同区上,易引起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本文综述了临床16SrRNA甲基化酶的新发现,其介导的耐药性、作用机制、临床流行特点、传播特点及分子遗传背景、来源及进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开发16SrRNA甲基化酶抑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16S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出现于临床的一种新耐药决定因子,介导细菌对多种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最初发现于肠杆菌科中,目前在革兰阴性菌中已发现至少由12种等位基因编码的10种16SrRNA甲基化酶。由于大多编码16S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常位于可动遗传因子如接合型质粒、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共同区上,易引起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本文综述了临床16SrRNA甲基化酶的新发现,其介导的耐药性、作用机制、临床流行特点、传播特点及分子遗传背景、来源及进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开发16SrRNA甲基化酶抑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以及耐药质粒特征,本研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福建地区分离的67株猪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其重要的耐药基因;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C600)的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携带CTX-M耐药基因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情况,并测定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变化以及耐药质粒的复制子类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100%)、头孢噻肟(100%)和四环素(94.0%,63/67)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相对敏感,耐药菌株仅占7.5%(5/67)。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3.7%(36/67)的分离株携带3个以上耐药基因,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49.3%,33/67)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37.3%,25/67)的检出率较高,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oqxA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mlA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检出率在10.4%~19.4%,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B(4.5%,3/67)的检出率最低;其中以CTX-M+mcr-1+floR耐药基因的组成模式流行为主,检出率为25.4%(17/67)。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21株接合子,与受体菌C600相比,其对受试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高了2~32倍。复制子分型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分型成功,4株分离菌未能分型,其中以IncF型质粒为主。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普遍较高且以mcr-1和floR基因流行为主,耐药质粒以IncF型为主。本研究为福建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7-2018年,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共采集720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ESBL)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结果 显示,从69...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7,(1):55-60
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11种兽用药及11种人用抗菌药的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猪源和人源链球菌同时对8种兽用抗菌药和10种人用抗菌药物产生表观耐药性。针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选取共同耐药率较高的3类抗菌药物的9种主要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猪源与人源链球菌携带共同耐药基因有6种,其中四环素类tet L基因的检出率高达92.39%,多黏菌素类mcr-1基因及大环内酯类erm 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9.35%和76.09%。对共同携带的耐药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耐药基因tet L和erm B的同源性较高,均达到97%以上,其中tet L基因达到100%。研究结果提示猪场猪源和人源链球菌对多种常用兽用抗菌药及人用抗菌药物产生共同表观耐药性,而其部分相关耐药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这表明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可在猪源与人源链球菌中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