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杏鲍菇菌糠具有粗蛋白含量高、收集方便、四季供应、成本低等优点,作为新型非常规饲料资源在养羊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其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较高单独饲喂肉羊,适口性差,羊不肯吃。本文根据菌糠的的营养成分和肉羊不同阶段生长需要,设计不同添加比例菌糠或发酵菌糠的全混合日粮(TMR),分别在波尔杂交公羊育肥期和湖羊母羊育成期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50%发酵菌糠组和60%发酵菌糠组波杂公羊育肥期的日增重(ADG)分别为188.7g/d、186.79g/d,高于对照组日增重182.98g/d。湖羊育成期母羊的饲喂结果表明,干杏鲍菇菌糠(45%)组日增重为118.11g/d,低于中药渣组的159.06g/d。表明杏鲍菇菌糠在羊日粮中可替代部分常规饲料,可显著降低羊的饲料成本,且发酵后的营养价值及饲喂效果较好,在波杂山羊育肥期以50%的发酵菌糠添加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2.
杏鲍菇菌糠配制波尔山羊全混合颗粒日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利用杏鲍菇菌糠加工波尔山羊全混合颗粒日粮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菌糠经发酵处理后霉菌总数降低了62.9%,黄曲霉毒素减少了60.0%,呕吐毒素减少了44.9%,玉米赤霉烯酮未检测出;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1.98%,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降低8.81%和11.69%;结果显示杏鲍菇菌糠经过发酵处理后主要卫生指标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可作为养殖山羊的优质粗饲料使用。同时,对波尔山羊羔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还表明,在配合日粮中杏鲍菇菌糠的适宜用量为12%~20%;食用杏鲍菇菌糠配制的全混合日粮颗粒饲料后,波尔山羊羔羊的日增重达到0.122~0.137 kg,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本研究对开发反刍动物饲料新资源、产品以及提高菌糠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减少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分步发酵法制备功能性高蛋白菌糠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杏鲍菇菌糠为基础原料,通过添加适量的辅料,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获得酿酒酵母发酵菌糠的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选出长势好的灵芝菌及其最佳培养温度,并研究了两种菌不同发酵方式对真蛋白和粗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糠88%,尿素2%,麸皮10%,起始料水比1??2.0,p H值自然,温度28℃条件下,先接种灵芝菌发酵7 d,再接种酿酒酵母发酵4 d,发酵结束后,菌糠的真蛋白含量达15.75 g/100 g,粗多糖含量达4.48 g/100 g,分别比接种前提高了68.54%和132.12%。文中初步建立了制备功能性高蛋白菌糠饲料的最佳分步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山芋藤、花生秸和玉米秸3种农作物秸秆,分别与棉籽壳、麸皮组成复合培养基,经杏鲍菇生产获得菌糠.将3种菌糠分别以20%的比例添加入内羊配合饲料中,通过60d育肥试验,菌糠配合饲料试验组的增重情况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成本与效益比较显示,玉米秸菌糠配合饲料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只羊多收益33元.试验表明,秸秆经食用菌酶解后.营养成分显著提高;3种菌糠均能以20%的添加比例在肉羊育肥生产中加以利用,可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菌糠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在生长猪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及其在生长猪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以采摘3茬的杏鲍菇菌糠为原料,选取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3株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接种量、发酵时间、料水比和混菌比例对杏鲍菇菌糠发酵后营养价值的影响。动物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分别用5%、10%、15%发酵菌糠替代麸皮,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2%、发酵时间84 h、料水比1:1.5、混菌比例2:1:1、发酵温度37℃,在此条件下粗蛋白提高39.9%、粗纤维降低18.9%;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和10%发酵菌糠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5%菌糠组和10%菌糠组的表观消化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杏鲍菇菌糠的营养价值,且在生长猪饲料中杏鲍菇菌糠的适宜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6.
《饲料工业》2019,(19):15-19
研究旨在筛选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菌种及条件,评价其作为饲料原料的安全性。以杏鲍菇菌糠饲料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检测其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含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梯度含水量(低50%、中60%、高70%)与三组不同微生物发酵剂(乳酸菌、乳酸菌-酵母菌、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试验设计,设置对照组不发酵,每隔24 h测定概略养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干物质)、有氧稳定性、霉菌毒素。结果表明,发酵前后的杏鲍菇菌糠饲料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当杏鲍菇菌糠饲料水分含量为60%时,采用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剂发酵,营养水平各项指标最优,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平均提升27.12%,粗纤维含量平均降低19.52%,粗脂肪含量平均提升38.92%,干物质含量平均下降3.41%。其有氧稳定性也高于其他组,生物毒素含量降低,AFB1、OTA、DON含量较未发酵前平均降低4.77%、40.42%、4.65%。研究表明杏鲍菇菌糠发酵饲料符合国家饲料安全标准,且经微生物发酵后的杏鲍菇菌糠营养水平提高,霉菌毒素有所降低,以杏鲍菇菌糠饲料水分含量为60%与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剂发酵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山芋藤、花生秸和玉米秸3种农作物秸秆,分别与棉籽壳、麸皮组成复合培养基,经杏鲍菇生产获得菌糠。将3种菌糠分别以20%的比例添加入肉羊配合饲料中,通过60d育肥试验,菌糠配合饲料试验组的增重情况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成本与效益比较显示,玉米秸菌糠配合饲料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只羊多收益3.3元。试验表明,秸秆经食用菌酶解后,营养成分显著提高;3种菌糠均能以20%的添加比例在肉羊育肥生产中加以利用,可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平菇菌糠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用平菇菌糠替代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的麸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性别相同、体重相近、日龄差异不超过2 d的生长期杜长大三元猪3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分成3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使用菌糠,第1组以5%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第2组以8%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5%、8%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组猪在试验全期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平菇菌糠替代部分麸皮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平菇菌糠替代部分麸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性别相同、体重相近、日龄差异不超过2 d 的生长期杜长大三元猪30头,探讨用平菇菌糠替代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的麸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分成3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使用菌糠,第1组以5%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第2组以8%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5%、8%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组在试验全期猪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平菇菌糠替代部分麸皮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饲料原料在贮运和加工过程中常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隐患。利用单因素比较法确定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JXU2066在饲料发酵过程中的脱毒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中添加适量的麸皮和尿素,加水至体系含水量为45%,调节pH为4~5,以固体基质含量8%的比例接入菌龄为72 h的产朊假丝酵母JXU2066,并且根据堆温翻动2次,30 d后的发酵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由230μg/kg降为8.7μg/kg,粗蛋白含量为15.6%,发酵饲料色泽金黄,气味芳香。利用产朊假丝酵母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实现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脱除,操作简单,脱毒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80只健康、体重18.39±2.31 kg的3月龄小尾寒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精料+粗饲料),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5%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试验Ⅲ组10%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试验Ⅳ组15%杏鲍菇菌糠替代麸皮+精料+粗饲料。整个试验期为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体重相近的羊只,取背最长肌样品检测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以期研究杏鲍菇菌糠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以及背最长肌脂肪酸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Ⅳ组中油酸、肉豆蔻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UFA/SFA)显著低于Ⅰ组,杏鲍菇菌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背最长肌中油酸、肉豆蔻油酸的含量,降低PUFA/SFA的含量,从而改善羊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2.
灵芝菌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研究灵芝菌糠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血细胞的影响。健康的体重约30 kg的杜洛克猪36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商品配合饲料,试验组饲喂含发酵灵芝菌糠的自制配合饲料。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0%的发酵灵芝菌糠对育肥猪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下降了约5.19%;瘦肉率显著提高(P<0.05);对猪血细胞计数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的自制灵芝菌糠发酵饲料对猪的生长性能未产生显著影响,且降低了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取90只乌鬃鹅,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用精饲料饲养2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不同杏鲍菇菌糠比例日粮,预饲期7 d。杏鲍菇菌糠添加量试验I组12.70%、试验II组17.20%、试验III组21.70%和试验IV组35.00%,从22日龄起连续喂养至70日龄。常规检测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分别于4个时间点,即4、6、8和10周龄时记录试验鹅体质量变化,计算不同杏鲍菇菌糠饲料配方成本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检测结果中,杏鲍菇菌糠中含粗蛋白10.30%、粗纤维26.50%、粗灰分9.75%、粗脂肪1.35%、钙3.82%和磷0.32%,未检出黄曲霉毒素、铅、汞及镉等重金属元素;测定试验鹅4、6、8及10周体质量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6周龄时各试验组鹅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10周龄时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间比较,试验IV组平均体质量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全期日增质量试验I组和试验II组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经济效益方面,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和试验IV组的利润分别为22.68、15.73、15.69、19.16和21.03元/只。结果表明:用12.70%~35.00%杏鲍菇菌糠替代基础日粮饲喂乌鬃鹅,饲养早期(28~42日龄)替代用12.70%为宜,但12.70%和17.20%替代基础日粮在饲养后期乌鬃鹅生长性能较差,21.70%和35.00%替代基础日粮在生长后期乌鬃鹅未受到影响;饲养后期杏鲍菇菌糠替代比例越高(35.00%),饲料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发酵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和对肉牛的饲喂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头6-7月龄雄性日本和牛三代牛并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不同饲粮,以牛场TMR日粮为对照组(n=6),组Ⅰ(n=7)、组Ⅱ(n=7)分别在TMR日粮中添加发酵杏鲍菇菌糠、新鲜杏鲍菌糠替代30%精料,预饲期7d,正试期70d,检测各组营养水平、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发酵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1.21%、4.85 MJ/kg,新鲜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0.75%、3.48 MJ/kg。组Ⅰ日增重水平高于组Ⅱ,低于对照组,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组Ⅰ总蛋白(TP)、球蛋白(GL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白蛋白(ALB)显著高于组Ⅱ(P ≤ 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发酵处理提升了杏鲍菇菌糠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并且饲喂效果良好,可作为优质替代饲料用于肉牛饲养。  相似文献   

15.
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饲用品质与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此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菌剂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为杏鲍菇菌糠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将经过筛选纯化的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乳酸片球菌及酿酒酵母优化复合后发酵杏鲍菇菌糠,测定菌糠原料、自然发酵组(对照组)及混菌发酵组(试验组)的常规养分、发酵品质、氨基酸组成及霉菌毒素与重金属含量,综合评价混菌发酵杏鲍菇菌糠的饲用品质与安全性。结果表明,试验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56%、1.02%,显著高于原料和对照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77%、37.70%,显著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酸含量为22.78 g·kg~(-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分别为6.70、0.44、0.54和6.99 g·kg~(-1),氨态氮/总氮为1.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显著低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呕吐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重金属砷、铅、镉、汞、铬的含量显著高于原料组(P0.05),但3个组霉菌毒素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发酵前后氨基酸种类并无变化,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7种,分别为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赖氨酸,未检测出酪氨酸。试验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6.67 mg·g~(-1)、86.13 mg·g~(-1),均显著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除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原料与对照组(P0.05);混菌发酵试验组有浓郁的面包香味和酸香味,质地松软,颜色为浅褐色,优于自然发酵组。研究表明,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后营养价值明显提高且饲用安全,饲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比例的发酵糟渣(废菌糠、中药渣和豆渣)对肉羊的生长育肥和抗病力等方面的影响,试验选用4月龄波尔山羊40只,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通过60 d饲喂试验,测定试验山羊增重、饲料报酬、发病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废菌糠、中药渣和豆渣以3:5:2的比例(试验Ⅱ组)饲喂山羊效果最好;与对照组(中药渣比例100%)比较,试验组只均日增重提高13.78%,料重比降低10.17%,发病率降低13.68%,只均每天纯收益提高12.08%。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广西食用菌菌糠饲料化利用的可行性,试验对广西几种主要的食用菌菌糠进行常规营养分析,并结合兔、鸭、鹅、山羊、肉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平菇菌糠饲料进行对比饲养试验,观察不同动物的适应性,测定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菌糠含粗蛋白质9.80%~18.20%、粗纤维5.00%~30.73%、粗脂肪1.1%~3.5%、钙2.34%~9.55%、总磷0.36%~1.10%;添加18.3%~20.0%菌糠养羊、兔、肉鸭及添加25.8%菌糠养鹅,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平菇菌糠适合饲养草食动物,但不适合饲养瘦肉型猪;平菇菌糠再添加2%植物油可以改善肉鸭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大叶枸粉部分替代玉米、麸皮及豆粕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40 kg的健康长×大二元肥育猪9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自配全价料,试验组日粮分别用17%、24%、31%的发酵大叶枸粉替代部分玉米、麸皮和豆粕,试验期至育肥猪出栏。结果表明:饲喂24%和31%的发酵大叶枸粉,试验猪的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而饲喂17%的发酵大叶枸粉时可获得较理想的饲料增重比,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下降0.63元,经济效益明显。饲喂不同比例的发酵大叶枸粉对试验猪的屠宰性能、肉质、内脏器官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性别相同、体重相近、日龄差异不超过2天的生长期杜长大三元猪30头,探讨用平菇菌糠替代玉米一豆粕型基础日粮中的麸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分成3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使用菌糠,第1组以5%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第2组以8%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5%、8%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组在试验全期猪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平菇菌糠替代部分麸皮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复合固态发酵对整粒棉籽霉变、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影响。利用米曲霉和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对整粒棉籽进行复合固态有氧发酵,然后在发酵第7、14 d测定发酵产物霉变比例、pH值、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米曲霉和酵母菌复合固态有氧发酵整粒棉籽在发酵第7 d和第14 d有效降低棉籽霉变比例,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0%和50%。发酵第7 d发酵组和对照组pH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第14 d发酵组pH值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发酵第7 d发酵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能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2%、5.6%和25.6%,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55%和8.14%。在发酵第7 d和第14 d检测对照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340μg/kg和354μg/kg,而发酵组均未检出。由此可知,米曲霉和酵母菌复合固态有氧发酵整粒棉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通过降低霉变比例,提高粗蛋白质、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以及降低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从而达到保存饲料以及改善饲料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