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利福昔明片对AA肉仔鸡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为其在兽医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0日龄健康 AA 肉鸡,分别以25、50、100 mg/kg 经口灌服利福昔明片,连续用药3 d,并于首次用药后第4、7、10天处死仔鸡,取盲肠和回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选择性培养并计数,以此评价利福昔明片对肉仔鸡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福昔明片高、中、低剂量组对回肠和盲肠的大肠埃希菌菌群数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数量减少,其中100 mg/kg 剂量组在首次用药后第4 天对盲肠大肠埃希菌影响差异显著,其他各剂量组无显著差异。利福昔明片高、中、低剂量组对回肠和盲肠的乳酸杆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数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利福昔明片对肠道内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没有影响,但能降低肠道内大肠埃希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抗菌药物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选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作为造模药物,3周龄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分为5组,对照组每日灌胃0.3 mL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个模型组分别每日灌胃等量的头孢曲松钠4 g/kg、8 g/kg,环丙沙星2 g/kg、4 g/kg。每天观察并记录腹泻指标,并于1、4、7 d分别取新鲜粪便进行活菌计数,观察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个模型组小鼠腹泻指标以及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出现变化,其中头孢曲松钠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包膜丁酸钠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细菌数量的影响。选择28日龄体质量相近的6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头断奶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基础日粮+包膜丁酸钠1000g/t。试验结束后解剖取肠道物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比较肠道物中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可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的增值,降低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包膜丁酸钠有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其中有些菌株可引起轻微腹泻或严重腹泻,有的菌株能引起致死性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依据血清型、毒力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大肠埃希菌分为5类,即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与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在普通平板上的表现相似,分离培养后可通过血清分型和毒力检测等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探讨混合饲喂枯草芽孢杆菌RJGP16和猪源乳酸杆菌B1对仔猪肠道肠绒毛发育的影响,以及这两种益生菌在体内拮抗大肠埃希氏菌K88的能力.试验选取8窝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于0、7、11和26日龄经口腔灌服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活菌数1.0×109 CFU· mL-1)、猪源乳酸杆菌菌液(活菌数1.0×109 CFU· mL-1)、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混合菌液(体积比1∶1),以及对饲喂混合菌液的试验组进行大肠埃希菌K88的攻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时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能显著提高十二指肠(P<0.05)和回肠(P<0.01)的肠绒毛高度,增加十二指肠(P<0.05)和空肠(P<0.0l)绒毛的数量,降低空肠(P<0.05)和回肠(P<0.01)的隐窝深度,以及增加十二指肠(P<0.05)、空肠(P<0.05)和回肠(P<0.0l)的绒腺比.此外,同时饲喂这两种益生菌能有效地拮抗大肠埃希菌K88对仔猪肠道上皮的损伤.笔者的研究提示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对肠道绒毛的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并能有效地提高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6.
某牧场母牛产后发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乳汁中带血等症状,发病牛衰竭死亡,针对此种情况,采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子宫、乳汁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还对牛的饮用水进行细菌数量的检测。结果显示,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雷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在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中,从病料及饮用水分离出的2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有3株携有毒力基因hlyA、STb、F17。致病性试验显示,在分离出的8株大肠埃希氏菌中4株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出的沙雷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对小鼠均有致病力,可使部分小鼠死亡。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普遍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美罗培南敏感;黏质沙雷氏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等5种药物敏感,产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敏感。水质检验显示,该牛场牛的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数量均严重超出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对预防、治疗奶牛产后败血症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四川省藏香猪源大肠埃希菌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情况,从四川省藏香猪养殖场中无菌采集腹泻仔猪肝脏、肛拭子及粪便等组织病料253份中,分离得到155株大肠埃希菌。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致病性试验、玻板凝集试验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测定155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155株分离菌中120株有致病性;玻板凝集试验表明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属于14个血清型,以O111、O147、O109和O119为主要流行的优势血清型;耐药性试验表明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4种药物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在94.2%~98.3%之间,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率在44.2%~85.0%之间,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5.0%~37.5%之间。说明该地区藏香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分布,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70头70日龄"杜×长×大"保育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头,试验期28d。其中,Ⅰ组为不用药对照组,Ⅱ组~Ⅳ组分别为未发酵绞股蓝微粉5、10、15g/kg剂量组,Ⅴ组~Ⅶ组分别为绞股蓝微粉发酵物5、10、15g/kg剂量组。在试验期第1天、第28天时测定各组育肥猪的体重;每天记录各组育肥猪的采食量,腹泻猪头数;在试验期第27天时,采集各组育肥猪的4份粪样,测定其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果显示,10g/kg绞股蓝微粉发酵物能显著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降低其料肉比(P0.05),降低腹泻率(P0.05);10g/kg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可显著提高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的数量(P0.05)。研究表明,绞股蓝微粉发酵物能显著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显著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显著抑制肠道内大肠埃希菌的繁殖,显著优于未发酵绞股蓝微粉。  相似文献   

9.
细菌外膜成分布劳恩脂蛋白(Braun lipoprotein,BLP)在调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宿主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BLP表达阳性)、大肠埃希氏菌JE5505(BLP表达阴性)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小鼠后,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情况,以及小鼠的存活率和脏器的损伤水平。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JE5505组感染小鼠后导致死亡的速度比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更迅速;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在感染20 h后小鼠不再出现死亡。在大肠埃希氏菌JE5505感染的小鼠血清、肝脏和肺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的小鼠(P<0.01)。此外,BLP的存在可下调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小鼠脏器中组织损伤标志物HMGB1和HABP2的蛋白表达(P<0.05)。说明细菌外膜成分BLP耐受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对细菌感染导致宿主脏器损伤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和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小鼠在被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低聚果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低聚果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功能和效果,采用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调节肠道菌群功能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并将体检指标全部合格的120例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试食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食组每天分别服用含量大于等于55%的低聚果糖6mL,空白组则采用果葡糖浆作为安慰剂,连续30d,比较摄食前后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试食组试验后较试验前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增加5.8%(P0.01),乳酸杆菌增加0.4%(P0.05),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减少8.6%(P0.01),拟杆菌数量增加1.0%(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分别增加0.4%和0.8%(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后试食组双歧杆菌增加4.2%(P0.01),乳酸杆菌减少21%(P0.05),产气荚膜梭菌减少7.2%(P0.01),拟杆菌减少0.4%(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因此,每日摄食3.3g的低聚果糖亦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激活益生菌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肠道杆菌分离技术,对青海省湟中县某育肥牛场的60份和互助县某育肥牛场的14份粪样及环境样品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湟中县某育肥牛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7%,沙门菌检出率为15.0%;互助县某育肥牛场粪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1.4%,沙门菌检出率为7.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2.
马齿苋对猪大肠埃希菌抑菌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按常规方法制备马齿苋水提取物,以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马齿苋水提取物对猪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以小鼠为试验动物,观察马齿苋对猪大肠埃希菌体内抗菌作用。结果显示,马齿苋对猪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0.25g/mL;小鼠体内抗菌作用提示,马齿苋在小剂量时对猪大肠埃希菌无抗菌作用,增大药物剂量其本身的毒副作用会致死小鼠。  相似文献   

13.
低聚异麦芽糖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7日龄海兰褐蛋雏鸡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养试验和肠道菌群培养,研究低聚异麦芽糖替代抗生素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试验期7周。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组和抗生素组的生长性能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低聚异麦芽糖组比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显著增加了盲肠和回肠内容物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在饲料中添加0.3%的低聚异麦芽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抗生素药物,能促进蛋雏鸡生长,显著增加盲肠和回肠内容物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研究蒙药对奶牛乳房炎两种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5味蒙药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3种蒙方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又以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经口灌服蒙方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有8味蒙药对两种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2 mm,最大达到22 mm。3种蒙方体外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方Ⅱ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MIC分别为0.125 g/mL和0.25 g/mL,MBC均为0.25 g/mL。口服不同剂量方Ⅰ的感染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自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腹泻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54头,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和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测定腹泻频率,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分别于试验前及治疗后2周及4周末对各组猪只进行称重,检测各组仔猪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的腹泻频率为12.85%,抗生素治疗组为14.7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1.01%(P0.05);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仔猪56日龄体重为17.14 kg,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的16.15 kg和空白对照组的16.00 kg,抗生素治疗组(16.15 kg)与空白对照组(16.00 kg)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大肠埃希菌数量为6.44 CFU/g,与抗生素治疗组(6.29 CFU/g)差异不显著,极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7.52 CFU/g);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乳酸杆菌的数量为8.53 CFU/g,极显著大于抗生素治疗组的7.25 CFU/g,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的8.09 CFU/g,抗生素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数量(7.25 CFU/g)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8.09 CFU/g);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的双歧杆菌数量为7.51 CFU/g,极显著大于抗生素治疗组中的6.57 CFU/g,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的7.28 CFU/g,抗生素治疗组双歧杆菌的数量(6.57 CFU/g)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7.28 CFU/g)。试验结果说明,该中药复方颗粒剂能显著减少断奶仔猪的腹泻频率,有效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并能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埃希氏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代表菌,是构成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也是环境中的常在菌。在人和动物出生后的数小时,大肠杆菌即可经口进人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而定居,终生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7.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现有5个种,其中最重要的种是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下分血清型。该菌系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成员之一,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段并在消化道大量繁殖而定居,终生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故大肠杆菌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上,常用作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是以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研究猪舍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产生及向其舍外环境的传播。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离心式采样器分别在4个猪场舍内、舍外不同距离收集大肠埃希菌气溶胶,计算每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的浓度;同时,采集猪的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利用ERIC-PCR技术,扩增其DNA条带,形成聚类图谱。通过每一个采样点大肠埃希菌遗传相似性分析及其浓度变化的比较,确认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模式。结果表明,4个猪场舍内空气中大肠埃希菌的浓度远远高于舍外大肠埃希菌浓度(P0.05)。52.4%粪便大肠埃希菌与舍内空气中的大肠埃希菌相似性可达90%以上;从猪场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多数大肠埃希菌(55%)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相似性可达90%以上。说明源于猪舍的微生物气溶胶能够传播到舍外环境或居民社区,具有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构成,本试验对3只圈养老年大熊猫粪便细菌构建16S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MspⅠ对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大熊猫肠道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组成;变形菌门中又以大肠埃希氏菌属为主,其次为假单胞菌属、志贺氏菌属、气单胞菌属;而厚壁菌门中以链球菌属为主,其次为魏斯氏菌属、梭菌属;此外还发现一定比例的未培养细菌。本试验第一次建立了较丰富的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克隆文库,为分析比较各年龄层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同提供了参照,也为合理饲喂老年大熊猫,保障老年大熊猫的健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通过粪菌移植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已成为降低肠道菌群抗药性的方法之一,而筛选合适的粪菌移植供体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种候选供体SPF鸡和商品蛋鸡在不同养殖模式下5个不同日龄粪便菌群的组成,并利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比较了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两种蛋鸡粪便菌群的丰富度都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商品蛋鸡粪便菌群的种类更加丰富,而SPF鸡粪便菌群的组成更加均一。在门水平上,SPF鸡拥有更多的厚壁菌门细菌,而商品蛋鸡含有更多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在属水平上,两种蛋鸡粪便中的优势菌均为乳酸杆菌属和埃希氏-志贺氏菌属,其中SPF鸡存在更多的乳酸菌属和隐秘杆菌属,而商品蛋鸡含有更多的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梭菌属、链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药敏试验结果表明,SPF鸡粪便中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率、多重抗药性比例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频率分布均显著低于商品蛋鸡。该结果深入分析了两种养殖模式下不同日龄蛋鸡的粪便菌群,结合粪便中大肠杆菌抗药性水平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表明SPF鸡粪便菌群更加安全、敏感,可以作为粪菌移植的供体用于降低肠道菌群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