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在湘北油稻稻三熟制区晚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两系杂交组合培两优特青“三虫两病”发生特点、种群消长、演替规律及影响种群变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更有利于病虫繁衍,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均有加重趋势,在时空结构及危害特点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油稻稻三熟制区培两优特青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稻稻熟制条件下,通过对两系杂交稻先锋组合培两优特青不同育秧方式、不同播期、秧龄弹性、品种搭配特性及超高产条件下需肥特性、群体特征及病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油稻稻熟制稻区培两优特青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配套技术,并创造了油稻稻制每公顷11.20t的晚季高产纪录,实现了大面积(44.7hm2)平均单产8.52t/hm2的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选用郑单958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栽培模式为对照(CK),研究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结果表明,超高产条件下春玉米产量及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玉米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其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均高于传统栽培模式(CK),且LAI最大值的持续天数比CK长。棒三叶及棒三叶以上叶增加幅度明显,与CK均达到显著水平;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倾角明显小于CK,叶向值增大,群体受光态势较好。叶片光合速率(Pn)均随生育时期的推移而不断降低,在全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条件均高于CK,并且在大喇叭口期差异显著;整个生育时期超高产栽培条件的光合势均高于CK。超高产栽培LAI持续天数长,叶倾角小,叶向值大,进而改善玉米群体受光态势,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具有高光效的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基部节间增粗,抗倒性增强,成熟期提前。钵苗机插为大面积机插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及稻麦两熟周年安全高效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超高产条件下豫麦49号新品种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幼穗发育、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等生育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实现每公顷9000kg以上产量指标,应采取精量匀播,创建优质群体;优化投肥结构,实施“氮肥后移”及科学合理灌水等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6年在扬州定点追踪了直播稻、麦套稻、抛秧稻、手插秧等不同稻作方式的杂草稻发生动态,并配合大面积生产调查,研究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研究表明,杂草稻的发生和严重危害主要是由于水稻生产方式日益简化积累、种子混杂等原因造成的;杂草稻危害一般是直播稻〉麦套稻〉抛秧〉手插秧;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根据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态差异,提出了“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志农  徐叔云 《杂交水稻》1998,13(2):17-21,28
杂交水稻病虫随着栽培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其发生危害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杂交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品种抗性与丰产性的协调应用,健身栽培与高产栽培技术的融合,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应用,并初步组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IPM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响水县麦茬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响水地区一年两熟制及自然生态环境特点,通过两年的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了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与超高产的技术途径;实现机插水稻产量700 kg/667 m2以上超高产栽培的品种选择、播期、秧龄、播量、移栽期安排、肥水运筹及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单季稻不同移栽期处理“两迁”害虫与蜘蛛发生监测结果,表明稻飞虱种群数量时空变化特征呈时序推进,而不按水稻生育期推进;稻纵卷叶螟提早移栽处理高位数量大,走势为先高后低,适时移栽处理高位数量明显减低,走势相对较为平稳,推迟移栽处理高位峰值较大,走势为先低后高并持续上升。但田间蜘蛛种群数量消长随时序推进而上升、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加的发展趋势,但自控能力较弱,现有生态条件下自身难以达到控害目标。提出丰收54播移期以较常规推迟5~7d为适期,既有利减轻“两迁”害虫发生基数,又有利于蜘蛛种群数量增长,也有利超高产栽培实施。  相似文献   

11.
豫麦49号新品种的生育特点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超高产条件下 豫麦 49 号新 品种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幼穗发育、籽粒灌浆 及产量形 成等生育特点的研 究,提出了实现每 公顷 9 000 kg 以上产量 指标,应采取精量匀 播,创建优质 群体;优化投肥结构,实施“氮肥后移”及科学合理灌水等 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危害特点,滞育种群的迁飞行为、滞育越夏越冬的形成和解除,致害种群的形成、飞行肌和卵巢发育的交替性与分级以及稻水象甲的极端生存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稻螟蛉是水稻偶发性害虫,不同年份间歇发生。介绍了稻螟蛉的田间虫态及危害症状的识别,阐述了其在江淮稻区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天气条件、栽培措施、田间用药状况等影响虫害发生的因素,总结了其防治策略、防治指标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对超高产玉米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内单314最大LAI(叶面积指数)达6.95,其全生育期内LAI维持在6以上的时间在40d以上;全生育期总LAD(光合势)比普通高产群体高74.85万m2/(d·hm2)。②与普通高产玉米相比,超高产玉米群体内个体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叶片功能期延长,株型更加紧凑。超高产群体冠层截获的PAR(光合有效辐射)比普通高产群体高25μmol/(m2·s),且超高产群体中散射PAR占入射PAR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产群体,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③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的Pn(光合速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高,而Tr(蒸腾速率)较低,植株穗位及穗位上部叶片的Pn和WUE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穗位下部叶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直播早稻单产8.25t/hm^2的分蘖成穗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一代两高”农业的过程中,水稻直播栽培的应用面积迅速扩大。直播栽培种子入上浅,出苗后单株营养面积大,空间条件好,没有移栽稻那样丛内个体间争光、争肥的矛盾,没有移栽稻植伤生长停滞过程,因而个体发育良好,形成了直播稻自身的分案特性,分荣发生早,节位低,速度快,苗数足,但群体往往过大,分荣成穗率不高。金早22和嘉育293分案相对较弱,靠大穗大粒增产,直播条件下单产超过8.25t/hm’。分析其在直播栽培条件下单产8.25t/hm’的分荣成穗及产量构成情况,可为生产上适时调控、建立合理群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志农  朱明 《作物研究》1999,13(3):43-45
在临澧基点核心试验区百亩优质样方实施的“三高一少”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两系杂交优质稻香两优68 主要病虫发生危害特点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稻种变化及栽培技术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主要病虫发生量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在药剂防治上要求高效、低毒、安全、广谱,主要选用以生物制剂与仿生农药结合的复配剂。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江淮地区主栽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为试验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性以及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并与常规旱育稀植手栽稻处理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分蘖主要发生3、4、5、6、7这5个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均以一级分蘖第一叶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主;一级分蘖各蘖位都有成穗,以4、5两个蘖位成穗率最高,达100%,二级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的优势分蘖为4、5蘖位,这两个蘖位的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超过了50%,而手栽稻的优势分蘖是5、6、7、8。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铁岭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点。根据稻水象甲传播途径多,适应性强,危害重,除治难等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条件,提出了检疫和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稻曲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现已成为我地区水稻主要病害。为解决其危害问题,我们从1985年起从品种、化学防治及其它有关方面研究了稻曲病的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适合河南高产灌区的小麦栽培管理模式,以冬小麦品种平安8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种植T1、优化管理T2、超高产T3和优化管理T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管理模式下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T1相比,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增加了花后各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优化管理T2、T4处理主要通过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获得高产,超高产模式T3主要通过协同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能力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获得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在小麦灌浆后期35 d均出现了明显的灌浆"小高峰"现象,这是其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