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短日高温促进幼穗分化),通过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在温室内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可明显缩短鉴定时间,对秋季生产的早稻种子和早春海南生产的晚稻种子,均可在各自售种或播种前及时鉴定出种子纯度,且纯度鉴定结果准确可靠,同大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较好地将时效性和准确性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鉴定方法的缺点,2001年8月通过了广东省茂名市科技局组织的技术鉴定,有望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一种有效的种子纯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苗期耐淹涝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生产上主栽的野败型三系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苗期耐淹涝能力的比较研究,杂交稻的耐淹涝能力的平均优势明显,且以显性效应为主。恢复系效应大于不育系;杂交稻淹涝后生存率与恢复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稻的耐淹涝表现以偏父型和中间型为主(80%以上),偏母型比例低。恢复系、不育系耐淹涝能力强的,配出的杂交稻耐淹涝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1997,12(A00):1-25
冈型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开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  相似文献   

4.
密阳46——一个较理想的新恢复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阳46系籼型杂交稻的强优势恢复系,不论与野败型或矮败型等不育系配组,均表现有较强的恢复力和较好的配合力。中国水稻研究所于1983年秋以矮败型协青早不育系与密阳46测配选育而成的协优46,比汕优6号显著增产。1985年和1986年6个鉴定点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汕优6号亩产453.1公斤增产7.22%,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5.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种子纯度就地鉴定技术TechniqueforidentifyingthePurityofhybridriceseedsonthespot1994年,四川省丹棱县种子公司将1993年生产的杂交稻种子就地进行了纯度鉴定,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既不影响正...  相似文献   

7.
利用筛选到的20对SSR引物建立了两系杂交稻32个亲本(24个光温敏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的DNA指纹图谱,针对所涉及的9个杂交稻组合,获得能在父、母本间表现出多态性的特异SSR标记48个.以杂交稻组合两优932为例,在实验室用一个特异SSR标记(RM302)对200粒种子样本进行了纯度鉴定,结果鉴定纯度为90.50%,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90.60%(海南鉴定)和91.57%(武汉鉴定)基本一致,表明SSR标记技术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和种子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8.
野败型杂交粳稻的研究及育种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野败胞质被成功用于籼型杂交稻后,许多育种家曾尝试利用野败胞质以实现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当时因粳稻细胞核在野败胞质背景下存在太多的困难而放弃。其中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有:一是闭颖和开花不集中,且异交结实率极低;二是恢复谱狭窄,恢复源极少。因此,对野败型粳三系的研究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针对两系杂交稻种子海南种植鉴定常会出现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根据两用不育系在海南南部冬、春季的育性和农艺性状表现特点,提出了提高鉴定准确度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从1995年开始进行“BT”型不育系、恢复系的探索,现拥有高代不育材料30套,低代86套;高代恢复材料73份,低代231份。新疆“野败”型杂交粳稻,200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野败”型不育材料克服了“BT型”、“滇型”所存在的高代自交结实缺陷,使杂交稻种子纯度更有保障。目前,新疆杂交稻研究已进入组合的配制及产量比较鉴定阶段,已由单一的常规育种转向常规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以常规为基础促进杂种优势利用发展和创新。目前已经育成并掌握了新疆粳稻“滇型”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技术及原材料,解决了米质、产量及生育期的难关。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海南田间种植鉴定(南鉴)是国家标准规定、纯度鉴定最常用的方法,对保障杂交水稻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江苏杂交水稻南鉴的历程,阐述了南鉴现状、取得的成效、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并讨论了江苏杂交水稻南鉴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不同播种时期杂交水稻种子样品在海南种植鉴定的农艺性状表现,发现播始历期、株高、结实率等主要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且部分组合与其亲本的变化幅度不同,从而影响鉴定的准确性。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最佳播种时期,并采用合理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是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种植鉴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建立方法简便、分辨率高的水稻品种遗传多态性和真实性鉴定的分子指纹技术对于指导水稻育种和规范种子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颁布的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行业新标准是基于35个不同遗传特点的代表性水稻品种建立的SSR分子标记技术规程。本研究根据该标准方法,对94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态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至少具有3对以上引物扩增的DNA片段差异,即利用该标准能很好地区分供试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对新标准中48对推荐引物的比较与分析表明,46对引物扩增的DNA片段多态性较高,而RM176和RM551两对引物扩增带多态性较低,因此在其染色体的其他位点可进一步研究多态性更高的分子标记。与标准中35个水稻品种的指纹库进行比较,发现了16个新的等位变异,这些位点可作为标准指纹库的信息补充,丰富标准库中的遗传信息。对94个杂交水稻亲本的分子指纹比较分析,发现23个亲本材料具有特异性分子标记,这些特异分子标记可应用于杂交组合的真实性以及杂交种子纯度的分子鉴定。根据供试亲本的数字分子指纹,构建了87个不育系与7个父本杂交的虚拟组合数字分子指纹库以及虚拟组合的真实性和纯度快速鉴定的特异数字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不育系,以H155S作母本、C815S与七桂B的F1代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增压选择,经过5a10代的定向培育而育成的稻米品质优、株型理想、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的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卓201S,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其与大粒型父本配组,已选育出一批适合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稻组合,其中卓两优581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SSR标记和纯度鉴定   总被引:88,自引:6,他引:88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6对SSR引物对我国9个主要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SSR标记分析,21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62条条带,平均2.95条,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恢复系和大部分不育系。杂交种条带均为父母本的互补型,很适合做杂交种纯度鉴定。用引物RM17对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两优培九进行了100粒单种子SSR鉴定,所测纯度分别为96.0%和98.0%,与田间纯度96.2%和97.7%非常接近,显示出SSR技术在品种认证和纯度鉴定中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对杂交稻丰优428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对丰优428及其亲本种子的蛋白谱带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一对亲本互补谱带.应用该互补谱带对其杂交稻种子样品进行纯度鉴定,结果纯度为96%,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结果(96.6%)差异较小.表明这一技术在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The seed samples of Yuetai A, a Honglian (HL) 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 in hybrid rice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seed purity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off-type plants by imitating the biological contaminant to Yuetai A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and Lingshui, Hainan Province during 2004–2006. The seed impurity of Yuetai A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genetic drift of restoring fertility gene (Rf) after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but not from its sterility unstability. All of the ten maint...  相似文献   

19.
利用蛋白质等电聚焦技术(IEF)对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茂三及其亲本种子蛋白进行了分析,杂种F1与亲本间显示1对互补带,应用该互补谱带,对培杂茂三种子样品进行鉴定,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IEF技术鉴定培杂茂三的种子纯度是可靠的.对不同提取液的筛选结果表明,用体积分数为45%的巯基乙醇提取参试组合蛋白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