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泌氧显著提高其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性能。而不同植物种类和环境会影响根系分泌物释放情况,本实验通过搭建三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分别为无植物(NP)、风车草组(FCC)、鸢尾组(YW)。检测其根系分泌情况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率间的相关性。样品中检测到并且具有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的化合物共有84种,其中鸢尾有82种,风车草有24种。鸢尾组检测出的柠檬酸的相对浓度为(62.3±9.65)μg/mL,为检测出的相对浓度最高的根系分泌物,且其与NO-3-N和TN的去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种植植物组对NO-2-N的去除效果更稳定且显著高于NP组;种植植物组对NO-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P组,YW组显著高于FCC组,其中L-苯丙氨酸、柠檬酸等根系分泌物与NO-3-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对NH+4-N和T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 562 kg/hm2、1 404 kg/hm2和1 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低剂量糖蜜添加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13) 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对照组(C)、10%糖蜜添加组(10S)、20%糖蜜添加组(20S)、40%糖蜜添加组(40S)4个组进行养殖实验,实验周期60 d,每7 d进行一次水质指标检测。运用Biolog-ECO法探究养殖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添加低剂量糖蜜可以有效降低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的含量,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率NO-3-N>NO-2-N>NH3-N且实验组平均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Biolog微平板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利用能力,AWCD值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低剂量糖蜜添加组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酯类和酸类。低剂量糖蜜添加组与对照组间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配合饲料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养殖密度对松江鲈生长的影响,选取体长为(2.97±0.12)cm、体质量为(0.26±0.03)g的松江鲈,分别按40尾/m2(A组)、80尾/m2(B组)和120尾/m2(C组)共3个养殖密度,在RAS中进行了为期24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鱼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日增长量、存活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A组鱼的体长日增长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密度组间鱼体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单位面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2.83 kg/m2)、B组(2.51 kg/m2)、A组(1.72 kg/m2)。试验组鱼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m=aLb,a=0.007 6~0.008 9,b=3.123 6~3.209 4),体长、体质量生长均以三次函数拟合较好。各组间的鱼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养殖密度和盐度对南美白对虾标粗过程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南美白对虾标粗技术管理提供依据,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3万、5万、7万、8万、9万、10万和12万尾/m3)和盐度(咸化、淡化),分别在室内水泥池和玻璃钢养殖桶内进行了虾苗标粗过程的试验,主要指标包括虾苗全长、个体变异程度、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等。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标粗过程中的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P 0. 05),当养殖密度为7万~8万尾/m3时,虾苗体长日增长率可达0. 05 cm/d以上;盐度对标粗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体长日增长率也具有显著影响(P 0. 05),对照组、咸化组和淡化组的体长日增长率分别为0. 043、0. 042和0. 036 cm/d,其他生长性状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果表明,养殖密度为7万~8万尾/m3时可获得最经济、最大限度利用标粗池的效果;虾苗淡化时的生长速度低于正常盐度和咸化时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柳磊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淡水渔业》2023,(1):92-101
为探索适用于高密度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组合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考察组合湿地对池塘尾水中氮、磷等物质去除效果和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系统氮、磷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5.54 m3/(m2·d)高水力负荷下,组合湿地对氨氮(TAN)、硝态氮(NO-3-N)、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和化学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8.94%、-25.38%、60.86%、43.56%、16.67%和27.98%,湿地出水水质满足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养殖过程中,循环塘TAN、NO-2-N浓度较低,均值分别为0.72 mg/L、0.10 mg/L,显著低于对照塘,DO均值为4.85 mg/L,显著高于对照塘且较为稳定;主养品种黄颡鱼产量达到391.38 kg,较对照塘提高9.11%;氮、磷相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0.68%和11.20%,绝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1.06%和11.49%,环境...  相似文献   

7.
李丹  田由甲  李奇 《河北渔业》2020,(5):21-21,32
利用原有的海参育苗室改造成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养殖车间,进行了从定苗开始为期62 d的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不同投苗密度与对虾生长速度、成活率、饲料系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最佳投苗密度为500~550尾/m^3,产出商品虾规格在47~50尾/kg之间,成活率平均在90%左右,饲料系数最低为1.17~1.18,单位水体产量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混养模式净化养殖尾水水体的效果,本实验共设计4个处理组,藻蚌组、蚌组、藻组、空白对照,每组处理重复三次,取鱼类养殖尾水净化。结果显示:藻蚌组、蚌组和藻组对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90.03%、91.96%和89.58%;对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50.89%、26.36%和45.79%,对氨氮(NH+4-N)去除率分别为53.77%、34.96%和42.64%;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74.84%、57.75%和80.56%。实验结果表明,单用小球藻和单用蚌对尾水处理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都有局限性。单用小球藻前期对TN、TP和NH+4-N去除效果较好,但是随着天数增加,TN、TP和NH+4-N浓度也随之增加,小球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去除效果变差。单用蚌不论是TN、TP还是NH+4-N和COD,都比藻蚌组...  相似文献   

9.
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75尾/m2、150尾/m2、300尾/m2、450尾/m2、900尾/m2五种梯度,选择同一批体格健壮、活力强,体长均为4.2 cm左右的虾苗,在同种环境因素下,用网笼悬挂于同一池中养殖40 d,结果表明:①不同密度对南美白对虾体长、体重的增长有显著影响(F〉F0.05=3.478),并且前一、二组在体长、体重的增长速度上明显优于后三组,各组之间体长增长最大提高4.2%,体重增长最大提高9%;②不同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各不同实验组的成活率分别为93.7%、94.7%、84.7%、77%、69%,随密度增加,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成活率最大相差25.7%。通过研究得到结果,150尾/m2是工厂化养殖一个较为合理的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符泽雄 《海洋渔业》2000,22(2):68-70
1999年5~10月在海南省琼海市的三口虾塘内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高产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未发生虾病,成活率达93.9%以上;生长速度快,90d左右养殖体重达15g/尾以上,110d左右养殖体重达25g/尾;经济效益好,产量高,达451.5~882kg/亩,饲料系数小,在1:5以下,是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育苗及淡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白对虾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具有繁殖季节长,营养要求低,适应性强等特点。为开发南美白对虾的淡水池塘养殖,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及虾菌淡化试验。本试验在12.6m^3水体中投入120万尾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N3)撞育至仔虾P5,经逐步淡化至P13,获淡化虾菌39.39万尾。单位水体产量3.13万尾,m^3,最高产量为4.28万尾/m^3,由N3至淡化虾菌P13成活率为32.8%,经14h运输,成活率为98.5%。  相似文献   

13.
盐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八种不同盐度条件下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试验,比较其生长性能,结果表明:盐度显著地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F>F0.05=3.50),其中南美白对虾在盐度为18的养殖水体中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高、投饵系数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南美白对虾的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4~22(|Xi-Xj|>LSD0.05)。  相似文献   

14.
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影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底播、菲律宾蛤仔和鳗草实生苗的互作,推测菲律宾蛤仔规格、丰度和活动稳定性影响营养盐的扩散。将不同丰度、规格的菲律宾蛤仔置入沉积物中,室内培养19天,并于第13、19天,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规格和丰度、活跃性影响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第13天,NO-2-N、NH3-N、TN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规格影响,NO-2-N和NH3-N交换通量随菲律宾蛤仔规格增大而增大。第13天和19天,NO-2-N、NH3-N、TN、PO43--P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丰度影响,随菲律宾蛤仔丰度增大而增大。因此,评估滤食性贝类环境容量、贝类与海草的互作时,需考虑贝类生物量、规格和丰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俗称白虾、白肢虾等,隶属十足目,对虾科,滨对虾属,该虾肉质鲜美,具有生长快、适盐性和适温性广,对饲料蛋白质要求较低,抗逆性强,病害少,能密养高产、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深受养殖者青睐。随着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工厂化养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养殖模式,但养殖从业者盲目地增加放养密度,造成饲料系数高,水质难于控制,生长慢,病害多,引起对虾生长率和存活率降低以及养殖水体环境恶化[1]。因此,选择适合生长的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至关重要。笔者在莆田南日岛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不同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适宜养殖密度,以期为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4.成虾养殖(1)养殖模式的选择。在养殖模式上采用主养和混养的模式。主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温棚养殖罗氏沼虾,面积2.5亩;另一种采用池塘养殖罗氏沼虾,面积100亩(表2)。混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主养南美白对虾混养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投放密度除呈祥水产养殖合作社4.1万尾/亩外,其余为2万尾/亩,面积1 375亩;另一种采用主养黄颡鱼混养罗氏沼虾,黄颡鱼投放密度为1.1万尾/亩,面积22亩(表3)。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随机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7.50±0.0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分别投喂以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9%、18%、27%和36%鱼粉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9%组鱼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替代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摄食后1~21 h内,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和替代9%组之间的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摄食后21 h时,各组间养殖水体亚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饲料中9%的鱼粉不会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 < 0.05),但饲料转化率(FCE)(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 < 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 > 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显示,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387.56±278.43)显著高于池塘组(1129.99±382.67)(P < 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P < 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 (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示整体上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 ~ 0.0212 mg / L区间内,亚硝态氮含量位于0.0027 ~ 0.0087 mg / L范围内,均低于池塘组。  相似文献   

19.
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二甲酸钾(Potassium Diformate)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饲料转化、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采用网箱(0.8m×0.8m×0.8m)养殖南美白对虾,实验设计三组二甲酸钾水平0%、0.8%及1.5%,养殖密度30尾/箱,限食投喂40天,每天投喂4次,结果显示,0.8%二甲酸钾水平组虾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及日增重显著优于对照组与1.5%组虾(p<0.05)。实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饲料中0.8%水平二甲酸钾能明显改善虾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及提高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有效提升南美白对虾土池生态养殖效益,我们探索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土池套养燕尾黑玛丽生态养殖试验,获得单产南美白对虾3774千克/公顷、燕尾黑玛丽247万尾/公顷,养殖效益62.96万元/公顷,比套养大宗淡水鱼养殖效益显著提高,是一种高效的南美白对虾土池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基本条件与消毒处理池塘两个,通风向阳,底质平坦,保水性好,有效养殖水体分别为0.2公顷、0.33公顷,水深2米,进排水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