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猴头菇中的12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结果,各元素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在84.0%~10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选用国家标准物质辽宁大米(GBW10043)和芹菜(GBW10048)进行方法验证,测定值与证书标准值相符。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简便,适用于猴头菇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验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蔬菜中Li、Be、B、Mg、Sc、V、Cr、Mn、Fe等37种元素含量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内标元素消除了复杂的基体干扰。试验结果表明,37种微量元素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各元素检出限在0.0 037~4.67ng/g之间;对标准物质圆白菜GBW10014、豆角GBW10021(GSB-12)进行分析,其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RSD(n=6)依次为0.6%~17.6%、0.6%~13.6%。本方法前处理过程自动化,操作简单,结果重现性好,ICP-MS检测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合蔬菜中多元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3.
用硝酸在Mars6 Xpress微波消解仪中消解竹荪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竹荪中的镁、钙、铬、锰、铁、镍、铜、锌、砷、硒、锶、镉、汞、铅等14种元素含量的结果:20份竹荪样品中钙、镁、铁、锌、铜、锰等矿物质含量均较高,而砷、铅、汞含量则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仅少量样品镉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各元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在84.0%~10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5%~6.6%之间。选用国家标准物质胡萝卜(GBW10047)和湖南大米(GBW10045)进行方法验证,测定值与证书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4.
以茶树菇和香菇为试验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FeSO<,4>·7H<,2>O)溶液,经液体摇床发酵后,测定菌丝体的产量(干质量)和铁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铁在香菇和茶树菇菌丝体中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茶树菇的富铁效果优于香菇.其中以铁浓度为4.48 mg/L时茶树菇的富铁效果最佳,富铁率可达...  相似文献   

5.
利用杨木屑替代部分棉籽壳作为主料栽培茶树菇,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加入10%~40%杨木屑均适合茶树菇菌丝生长,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茶树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培养料中添加30%杨木屑的配方(2)(杨木屑30%,棉籽壳40%,麸皮20%,玉米粉8%,石灰1%,轻钙1%)为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6.
茶树菇病虫为害严重,首次探索物理杀虫矿粉(Celite610)防治茶树菇螨虫效果。结果显示,使用1.0%以上浓度的物理杀虫矿粉悬液防治螨虫,96 h后对螨虫有显著的毒性表现,粉末的重金属含量均明显低于限值,不会造成重金属残留;物理杀虫矿粉在8%浓度以下对茶树菇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子实体生长、初潮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喷洒2%的物理杀虫矿粉悬液可有效防治螨虫,并有助于刺激茶树菇的出菇。  相似文献   

7.
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液体菌种的培养是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以广昌2号茶树菇作为供试菌株,通过摇瓶培养,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筛选到适合茶树菇液体培养的培养基为豆粕粉0.4%、葡萄糖2%、MgSO_4 0.1%、KH_2PO_4 0.1%,最适培养温度为26℃,pH值6.5;通过栽培试验发现茶树菇液体菌种栽培周期短,相比固体菌种,更适合工厂化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5,(6)
利用桑枝屑栽培茶树菇试验,结果表明:桑枝屑能代替棉子壳栽培茶树菇,当桑枝屑在配方中所占比为20%时,茶树菇生物转化率最高,比对照高25.42%;当桑枝屑在配方中所占比为80%(即完全代替棉子壳)时,茶树菇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转化率仍比对照高3.02%。  相似文献   

9.
以茶树菇为试材,测量并对比了新疆和天津产茶树菇的氨基酸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新疆茶树菇子实体中氨基酸和多糖含量高于天津茶树菇,两地蘑菇子实体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21.59%和19.88%,多糖含量分别为3.68%和3.43%;新疆茶树菇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天津茶树菇,天津茶树菇中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含量略高于新疆茶树菇;该研究为茶树菇种植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树菇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对活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水法浸提茶树菇多糖,筛选、优化多糖提取、醇析的最佳条件及脱蛋白工艺,并测定了茶树菇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pH值为9.0条件下以1∶20的料液比加入茶树菇粉末,置90℃的热水中浸提4 h后以80 U/mL的胰蛋白酶进行脱蛋白处理,然后将多糖提取液浓缩5倍后添加浓缩液重4.5倍、浓度为95%的乙醇进行醇析,多糖的得率最高.茶树菇多糖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清除能力,且随着样品浓度的增高而加强,呈现出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棉籽壳和玉米芯为主料,进行不同配方培养料栽培茶树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配方4(棉籽壳45%,玉米芯30%,麸皮18%,玉米粉5%,石膏1%,生石灰1%)茶树菇菌丝浓密洁白,长速较快为3.75 mm/d,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87.5%,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鹿角炭角菌等三种真菌多糖对HIV-RT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水抽提和酒精沉淀的方法提取鹿角炭角菌、香栓菌、茶树菇的多糖复合物 ,在反应浓度为 1mg/mL时 ,三种多糖对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80 4± 1 2 ) %、 (90 6± 1 7) %和 (84 5± 2 1) %。  相似文献   

13.
王土金 《食用菌》2011,(6):59-59,64
对三明市场上随机抽取的金针菇、草菇、香菇、杏鲍菇、茶树菇、大杯蕈采用火焰原子吸取光谱法对这6种大宗销售的新鲜食用菌中钙(Ca)、镁(Mg)、铜(Cu)、锌(Zn)、铁(Fe)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6种食用菌中微量元素的总含量最高的为茶树菇,最低的为杏鲍菇,其含量顺序依次为茶树菇〉草菇〉金针菇〉大杯蕈〉香菇〉杏鲍菇,5种元素中Mg平均含量最高,Cu平均含量最低。草菇中Ca、Cu、Zn三种元素平均含量值都高于其它5种食用菌平均含量。金针菇中Fe平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刘敏  卢红  黄媛媛  荣群  王谦 《北方园艺》2016,(11):142-144
以茶树菇为试材,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实验,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茶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豆饼粉1.0%、酵母膏0.2%、MgSO_4·7H_2O 0.10%、KH_2PO_40.10%。适宜的茶树菇液体培养条件为起始pH 6.0~7.0、培养温度25~28℃、摇床转速150~180r·min~(-1)。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香菇、银耳、黑木耳、茶树菇、杏鲍菇、猴头菇、平菇、竹荪、金针菇、滑子菇、草菇、鸡腿菇、姬松茸、黄金菇等14种食用菌中的Mg、Ca、Mn、Fe、Co、Cu、Zn、Se、Sr、Mo等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显示,Mg、Ca等人体必需常量矿物质元素和Mn、Fe、Co、Cu、Zn、Se、Sr、Mo等微量元素,在各菌种中所含的量及其所占比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2021,(5)
以茶树菇为试验材料,以馒头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探究茶树菇粉添加量、加水量、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对茶树菇馒头品质的影响,以确定茶树菇保健馒头制作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茶树菇保健馒头制作的最佳工艺参数:茶树菇粉添加量为5%,水添加量为45%,酵母添加量为0.4%,发酵时间45 min,制作的茶树菇馒头感官评分为90.0分。研究为开发茶树菇产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茶树菇菌渣与鸡粪配比施入土壤,考察对土壤肥力、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茶树菇菌渣能够改变土壤容重、pH、含盐量,并且随着菌渣用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②茶树菇菌渣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及最大持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施菌渣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但是土壤全氮含量有所下降。③施用茶树菇菌渣能够显著增加番茄的株高及单株叶片数,加快番茄生长。④茶树菇菌渣与鸡粪配施能够改善番茄果实的品质,增加单果重,从而提高设施番茄的产量,其中茶树菇菌渣75%+鸡粪25%的处理4较对照处理1增产11.26%,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水果、蔬菜中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的检测方法大都不能实现多元素的同时测定,而且分析周期过长。本试验采用硝酸-双氧水消解水果蔬菜样品,建立了一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蔬菜中Pb、Cd、Cr、As这4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工作参数,并选取45Sc、72Ge、115In、209Bi作为内标元素,有效地克服了基体效应、接口效应和仪器波动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 5~0.010 mg/kg,各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96.6%~102.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n=6)。该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19.
以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为材料,通过在培养料中添加毒死蜱、敌敌畏、多菌灵和氯氰菊酯4种农药,研究其对茶树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和在子实体内的残留量。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菌丝生长速度的抑制效果为:毒死蜱敌敌畏多菌灵氯氰菊酯;4种农药对茶树菇子实体生长影响较大,且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死蜱、敌敌畏浓度达到8 mg·L-1时,不长菇。子实体农残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敌敌畏和毒死蜱残留量大,多菌灵和氯氰菊酯残留量小,均都符合绿色食品食用菌标准。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茶树菇(As-1)子实体多糖,滤纸片法测定多糖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菇多糖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mL茶树菇多糖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明显,大肠杆菌次之,枯草芽孢杆菌最次,抑菌圈直径仅为7.52mm,而对霉菌几乎没有抑制效果。两倍法稀释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得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均为40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低至6.25mg/mL。与阿莫西林抑菌活性比较发现,茶树菇多糖的抑菌效果很明显,其抑菌能力约为阿莫西林的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