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两种赤眼蜂过寄生及其对过寄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比例达到45.5%,显著高于其它寄生次数发生的比例。寄生次数显著影响羽化卵率及羽化蜂的雌性比,蜂种、寄生次数/单卵出蜂数均显著影响羽化蜂的体长。单卵羽化出1头蜂的体长显著大于单卵羽化出2头或3头蜂的体长;单卵羽化2头或3头时,松毛虫赤眼蜂体长显著大于对应羽化蜂数的玉米螟赤眼蜂体长。当单卵育出1头蜂时,两种蜂对应性别体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羽化出雌雄蜂时,松毛虫赤眼蜂的雌雄蜂体长(雌蜂0.43mm,雄蜂0.38mm)显著大于单卵育出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应性别蜂的体长(雌蜂0.38mm,雄蜂0.35mm)。这些结果表明,与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过寄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其子代雌蜂发育受过寄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正>米蛾卵被广泛用作繁育多种赤眼蜂的寄主,不同种赤眼蜂的发育过程存在差异,王雷英等以米蛾卵为寄主,考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后在米蛾卵内的产卵量以及发育过程(正文见481~486页)。封面图片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上)和玉米螟赤眼蜂(下)发育0、12、24、36、48、60、72、96、120和144 h的状态。各图的标尺均为100μm。  相似文献   

3.
低温诱导赤眼蜂滞育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丽英 《昆虫天敌》1992,14(3):117-125
为防治农林害虫而需要大量繁殖赤眼蜂时,蜂种的长期贮存是重要的环节,而只有处于稳定滞育状态的个体才能经长期冷藏后再受复苏处理而不失其活力。我们采用希略赫基契诱导广赤眼蜂 Trichogromma evanescens 滞育及快速检验滞育稳定与否的方法,对我国四种赤眼蜂进行的试验表明:寄生于不同寄主的不同赤眼蜂种类受滞育诱导的反应是不同的,只有寄生于麦蛾卵内的稻螟赤眼蜂 T.japonicum、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T.ostriniae 和松毛虫赤眼蜂 T.dendrolimi 在蜂幼虫末期分别受恒温8.10℃,8℃,8.10℃处理30天可获得相应为81.2~89.5%,63.8%,96.9~97.9%的滞育预蛹;它们在米蛾卵内或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均无高于50%的滞育预蛹;而拟澳洲赤眼蜂 T.confusum 在上述三种寄主卵内能受诱导而进入滞育的预蛹比例极低(0~40.9%)。此类与寄主有关的滞育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而高温可使感染Wolbachia的赤眼蜂产雄比例增加。本文以感染Wolbachia孤雌产雌生殖的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为材料,采用30℃和35℃高温处理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统计子代蜂发育历期、寄生数、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与25℃对照相比,高温缩短了子代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其中蛹、成虫和全世代历期显著缩短。处理的发育阶段和持续时间不同,子代的出雄率不同,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食胚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和羽化有一定的影响。基于高温处理后子代出雄率指标分析,F3代卵和幼虫经高温处理后代子代雄蜂比率最高,达到了20.54%和23.78%,明显高于预蛹期和蛹期处理的雄蜂率。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感染Wolbachia的食胚赤眼蜂生殖方式改变的敏感发育阶段为卵期和幼虫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调控赤眼蜂生殖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发育和寄生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学观察法在室内监测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内不同发育时期的松毛虫赤眼蜂在经历高温40℃处理1 h或35℃处理6 h后其当代和子代蜂的世代历期、羽化率、寄生率和雌蜂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40℃处理1 h有利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于幼虫期处理后其当代蜂世代历期明显缩短,于胚胎期和蛹期处理后其当代成蜂羽化率显著提高;然而,高温35℃处理6 h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各发育时期经历高温处理后当代成蜂羽化率均显著降低,幼虫期经历高温处理后其当代成蜂的雌蜂率、寄生率和子代成蜂的羽化率均显著降低。表明高温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繁育时适当优化温度可以提高扩繁效率,但运输和释放时应避免高温暴晒以降低防控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产雌孤雌生殖品系和未感染正常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发育历期、存活率.结果表明,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两种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01.2和101.7粒,差异不显著;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品系在预蛹期和蛹后期的发育历期极显著长于两性生殖品系,分别为1.9、0.9d和1.4、0.5d;沃尔巴克氏体感染使宿主松毛虫赤眼蜂卵和幼虫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寄生行为研究(Ⅳ)—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赤眼蜂性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3〕,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种赤眼蜂在同一种寄主不同分布以及同一蜂种(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种寄主上的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赤眼蜂具有根据寄主卵体积大小分配及调整其子代数量和子代性别的能力,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子代数量安排策略和子代性安排策略。在同一种寄主卵上,不同种的赤眼蜂对子代性分配的安排存在着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在米蛾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一产卵序产出,稻螟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二产卵序产出,拟澳洲赤眼蜂产第一雄卵的位置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前三卵序。松毛虫赤眼蜂大约每产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大约每产5.33和3.37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见表2).寄主卵的体积不同,雌蜂在不同寄主上所分配的子代数量也明显不同。松毛虫赤眼蜂在每粒米蛾卵上只安排1粒蜂卵;在每粒马尾松毛虫卵上平均安排18.64粒蜂卵;在每粒“人造卵”上平均安排33.15粒,在柞蚕卵上平均安排77.43粒蜂卵(见表3)。随着寄主卵体积的增大,雌蜂产第一雄卵的时间后移,在松毛虫卵上,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在产下第一粒雄卵后,大约以每产1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在柞蚕卵上,大约每隔15粒雌卵产1粒雄卵;在“人造卵”上,产雄卵的间隔大约为9粒雌卵。  相似文献   

10.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保存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冷藏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赤眼蜂的发育阶段、发育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影响蜂的羽化率和产卵量。以在8℃、25℃变温中发育到卵后期冷藏的寄生卵,羽化率和雌蜂产卵量最高。冷藏90天,羽化率为87.5%,单雌产卵55.8粒。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14.
三种饲料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饲喂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3种饲料(米蛾卵、赤眼蜂蛹和桃蚜)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在瓢虫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分别用3种饲料饲养的结果表明,取食米蛾卵的两种瓢虫在低龄幼虫期即全部死亡;取食赤眼蜂蛹或桃蚜的瓢虫65.2%-84.6%均能羽化成虫,性比无差异;但取食赤眼蜂蛹的瓢虫,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较取食桃蚜的显著延长,羽化的成虫体重也显著较轻,在瓢虫不同生长发育期(幼虫期和成虫期)喂饲不同饲料,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瓢虫都不能产卵;幼早期用桃蚜、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亦不能产卵;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桃蚜作饲料的瓢虫能产少量的卵(221粒);幼虫期和成虫期全部用桃蚜作饲料产卵较多(404粒)。研究表明,米蛾卵不适于饲养这两种瓢虫;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供应不足时,在瓢虫幼虫期可适当用赤眼蜂蛹作为补充饲料。  相似文献   

15.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米蛾卵为寄主的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26℃,相对湿度83~86%条件下的羽化历时为7.5天,羽化后1天内为羽化高峰期,羽化期内前3天为羽化盛期,其羽化数量占总羽化量的88.77%。羽化雄蜂率平均为26.68%。在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期喂蜜补充营养条件下,其寿命延长1~2天,每头雌蜂平均产卵量提高5~15粒。雌蜂寿命为O.5~7.5天,平均寿命为3.6天。雄蜂寿命为O.5~5天,平均寿命为2.4天。羽化后3天内雌、雄蜂死亡率分别为52.5%和84.4%。除7.5%的雌蜂不产卵外,每头雌蜂产卵量为1~111粒,平均为55粒。其产卵期为0.5~7天,羽化并接种后12小时内为产卵高峰期,占总产卵量的62.25%。同时发现玉米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寄生6~9小时即可产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卵量。  相似文献   

17.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用电影摄影机跟踪拍摄,及试验研究的结果证实:松毛虫赤眼蜂两性生殖,产生雌雄子代;孤雌生殖仅产雄性子代。寄生于同一柞蚕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雄蜂较雌蜂早1~1.5天羽化。雄蜂羽化后,在寄主卵内即与刚脱下蛹包膜、尚未展翅的雌蜂,或发育后期的雌蛹交尾。羽化前5小时的雌蛹中,有59%以上的个体已经受精,羽化后可产生雌雄两性子代;但羽化前24小时以上的雌蛹,虽能观察到雄蜂有与之交尾的动作,但其产生的子代均为雄性。雌蜂在卵内交尾后,咬破卵壳出来。未见到前人所报道的雄蜂先咬破卵壳,在寄主卵外等待雌蜂交尾的现象 雌蜂产卵时,产卵管在寄主卵壳上朝左右两个方向轮流旋转钻孔,其旋转角度不超过360度,转速1~2转/秒。同时由产卵管分泌一种液体。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赤眼蜂发育的外环境及其出蜂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自然群落常是分散的,在田间、林区和果园等地飞翔活动,寻找寄主卵,利用其产卵针管产卵寄生于许多种害虫卵内,使害虫卵的胚胎不能发育,从而取得消灭害虫的效果。赤眼蜂卵在害虫卵内进行胚胎发育,然后经过幼虫期、予蛹期和蛹期,生长发育到成虫,羽化后的赤眼蜂咬破寄主卵卵壳,从出蜂孔中爬出来,进行其成虫期的活动。由此可见寄主卵就是赤眼蜂发育的外界环境,也就是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小生态环境。近年野外调查研究已证实杨雪毒蛾(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