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明确3种稻田常见赤眼蜂,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对水稻主要鳞翅目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反应,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赤眼蜂对0.01、0.1、1、10、100和1000μg 6种不同剂量性信息素诱芯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二化螟性信息素对稻螟赤眼蜂雌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对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吸引作用不明显。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对3种赤眼雌蜂仅在特定浓度下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这说明赤眼蜂可以利用寄主的性信息素对寄主进行定位。利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对赤眼蜂吸引力的特性可用以促进非稻田生境中的赤眼蜂向稻田迁移从而提高稻田的生物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烟青虫卵的寄生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山东自然变温条件下,比较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几个品系在试管和笼罩内对烟青虫卵的寄生能力和烟青虫卵对其的适合性。结果表明,对烟青虫卵寄生力最高的是螟黄赤眼蜂的JDM品系,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的HIS和YYS品系;0~12h的烟青虫卵适合JDM、YYS和HIS品系,而12~36h的卵只适合螟黄赤眼峰GGM品系。综合各品系对0~12h烟青虫卵的寄生力及适合性,以螟黄赤眼蜂JDM品系、松毛虫赤眼蜂HIS和YYS品系综合寄生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3.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在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是工厂化繁育螟黄赤眼蜂的主要替代寄主,常常需要冷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子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寄生量、存活率和生命表等参数的变化,评价了在4℃条件下冷藏紫外杀胚米蛾卵对子代赤眼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冷藏60 d的米蛾卵。总体来说,随米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F1代单雌蜂的平均寿命与寄生量呈下降趋势,不过在储存期30 d时,寄生量出现了一个反常高峰。在储存期15 d时,F2代羽化率与雌性比例最高,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代平均周期(Tc)和种群倍增时间(T2)则相应延长。因此,冷藏米蛾卵导致子代螟黄赤眼蜂的质量下降,经紫外杀胚处理的米蛾卵在4℃条件下冷藏时间超过45 d后在生产中需要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玉米禾螟卵和麦蛾卵为寄主,观察了禾螟赤眼蜂的功能反应。初步结果表明,在寄主卵密度为5,10,20,40粒的条件下,赤眼蜂对寄主的寄生率随卵的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密度由40粒增加到80粒时,寄生率的变化较为平缓。每只雌蜂寄生的卵粒数随着赤眼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寄主密度的变化对赤眼蜂子一代的雌蜂比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 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6.
丽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田间诱杀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7种颜色粘虫色板对丽花蓟马进行诱杀试验,从中筛选出诱杀效果较佳的4种颜色粘虫板,然后,设置不同高度粘虫板对丽花蓟马进行田间诱杀效果的对比试验,探索丽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以及不同高度粘虫色板对丽花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丽花蓟马对7种颜色粘虫板的正趋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蓝色>黄色>白色>浅蓝色>粉红色>青色>深红色;丽花蓟马对蓝色、黄色、白色和浅蓝色粘虫板具有较强的正趋性,这4种颜色粘虫板最佳挂放高度分别为高于山银花花蕾顶端10~30、10~20、20~40cm和20~30cm,其中高于花蕾顶端10~30cm的蓝色粘虫板诱杀丽花蓟马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7.
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比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达到34℃时,飞行能力明显被抑制;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要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试验显示,稻螟赤眼蜂当日即可扩散至16 m,但有效扩散距离为8 m。稻螟赤眼蜂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是稻田释放赤眼蜂的首选,其有效扩散距离在日温19~27℃、微风的条件下为8 m,但在其他气候条件下的扩散距离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三种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在正常繁殖条件下的逐日子代分配情况,以及雌蜂产卵前补充营养与雌蜂寿命和子代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寄主卵充足的情况下,赤眼蜂的雌蜂主要将卵分配在羽化后的头两天内产完,而其产卵高峰(产卵数约占总卵量的90%以上)在羽化后的第一日,第二日产卵量仅在10%左右,第三日产几粒卵甚至不产卵,产完卵后大部分雌蜂随即死亡。赤眼蜂无论是以群体形式寄生还是以个体形式寄生,雌蜂的繁殖力和逐日的子代数量分配,均没有显著差异。雌蜂产卵前是否补充过营养对雌蜂的产卵量和有效仔蜂数量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某些种类(如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雌蜂,经卵产前补充营养,繁殖力有所增加;而另一些种类(如稻螟赤眼蜂)的雌蜂,经产卵前补充营养。产卵量并无明显增加。三种赤眼蜂的雌蜂在产卵前经补充营养(15%蜜糖液)后,均未发现产卵天数和雌蜂寿命有显著增加,雌蜂是否产完卵可能是决定雌蜂寿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尚对寄生蜂补充营养的时间和营养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行光照处理,观察统计其母代的单雌寄生数、子代的单雌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LED光照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黄光处理下,母代及子代的寄生数量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是黄光在延长稻螟赤眼蜂寿命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红光处理下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为235 h,红光明显延长了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对稻螟赤眼蜂的高效繁育起到了抑制作用。蓝光则可以增加种群中的雄蜂数量,使种群雌雄性比向雄性一方偏移,不利于稻螟赤眼蜂种群的繁育及应用。综上所述,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繁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黄光、蓝光等有抑制效果的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稻螟赤眼蜂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其在生物防治中大规模饲养的扩繁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直晒下棕色放蜂球内温度最高,其次是红色球和白色球,球内温度均大于环境温度,在23℃~31℃的气温下日晒,球外气温均未超过38℃,球内温度5~10 min后急剧上升;白色、红色、棕色放蜂球内温度分别比球外温度高0℃~11.2℃、1℃~12.5℃、1.5℃~20.2℃。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日晒时气温、放蜂球颜色及日晒时间对放蜂球内温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蔗田遮阴下白色、红色放蜂球的球内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放蜂球在31℃下日晒5 min,球内温度可升至45℃以上,但球内赤眼蜂的羽化率与26℃室内的球内赤眼蜂羽化率相比无显著差异;日晒超过10min时,红色、棕色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低于白色球的,日晒超过30 min后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降低;直晒超过60 min,放蜂球内的赤眼蜂羽化率为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温直晒时间与放蜂球颜色对球内赤眼蜂...  相似文献   

11.
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依据,选择目前易于大批量人工繁殖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别在南方产区湖南和北方产区吉林两地进行了其对田间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试验调查,并分析比较不同赤眼蜂种间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在南北水稻产区,供试的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田间寄生率及控害效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从高至低依次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明显优于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表明稻螟赤眼蜂为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12.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寄生行为研究(Ⅳ)—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赤眼蜂性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3〕,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种赤眼蜂在同一种寄主不同分布以及同一蜂种(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种寄主上的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赤眼蜂具有根据寄主卵体积大小分配及调整其子代数量和子代性别的能力,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子代数量安排策略和子代性安排策略。在同一种寄主卵上,不同种的赤眼蜂对子代性分配的安排存在着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在米蛾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一产卵序产出,稻螟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二产卵序产出,拟澳洲赤眼蜂产第一雄卵的位置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前三卵序。松毛虫赤眼蜂大约每产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大约每产5.33和3.37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见表2).寄主卵的体积不同,雌蜂在不同寄主上所分配的子代数量也明显不同。松毛虫赤眼蜂在每粒米蛾卵上只安排1粒蜂卵;在每粒马尾松毛虫卵上平均安排18.64粒蜂卵;在每粒“人造卵”上平均安排33.15粒,在柞蚕卵上平均安排77.43粒蜂卵(见表3)。随着寄主卵体积的增大,雌蜂产第一雄卵的时间后移,在松毛虫卵上,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在产下第一粒雄卵后,大约以每产1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在柞蚕卵上,大约每隔15粒雌卵产1粒雄卵;在“人造卵”上,产雄卵的间隔大约为9粒雌卵。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四种稻飞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对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以及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赤眼蜂多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噻虫嗪对螟黄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其他均安全。四种杀虫剂对两种赤眼蜂蛹均安全。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处理可以刺激两种赤眼蜂的寄生力,该刺激作用并不会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而吡虫啉和噻嗪酮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其中随着吡虫啉处理次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逐步降低。四种杀虫剂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除吡虫啉外,在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多代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如果在放蜂期间必须喷洒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建议要避开赤眼蜂成虫期,在放蜂4~6 d后优先选择噻嗪酮或烯啶虫胺。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比较了赤眼蜂种间(广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广赤眼蜂的不同群体间对菜粉蝶卵的寄生力。连续两年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重复。结果表明,广赤眼蜂的LG-46、DH-9和DG-11等3个群体对菜粉蝶卵的田间寄生率均在63%以上,优于广赤眼蜂的其他群体和螟黄赤眼蜂。  相似文献   

18.
甘蓝夜蛾卵赤眼蜂种类调查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甘蓝夜蛾各代卵高峰期多点采卵,在室内羽化出蜂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省田间甘蓝夜蛾卵内的赤眼蜂有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3种.赤眼蜂种类分布与其寄主作物及周围作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其优势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和环境条件下有明显不同.田间试验表明,本省太原地区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第1代甘蓝夜蛾的适宜放蜂时期应为5月5~20日.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 ,研究了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和F品系对我国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G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和麦蛾卵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在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上 ,G品系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差异不明显 ,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蜂种。F品系对麦蛾卵的选择性强 ,已丧失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G和F品系以及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弱。在对棉铃虫卵的寄主选择性上 ,G和F品系同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 ;但在寄生能力上 ,G和F品系均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 ,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候选蜂种。G和F品系以及广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小菜蛾卵的选择性较弱。  相似文献   

20.
选择合适的赤眼蜂种群是其成功利用的基础。本研究评价稻螟赤眼蜂南北种群的寄生力(每头雌蜂寄生寄主的卵数)、飞行能力和对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高温(32℃、36℃)下,南方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为26.6粒和9.5粒,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11.7粒和4.0粒。而2个种群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无显著差异。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温(34℃)下,南方种群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为57.0%,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20.4%。2个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毒死蜱对南方种群LC50为0.382 mg/L,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0.046 mg/L。因此,在南方稻区应选择南方种群用于稻田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