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信息     
《蔬菜》2005,(10)
菌根性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增产试验获新突破在中国科学院扶贫资金的资助下,由昆明植物所刘培贵研究员主持具体负责实施的“菌根性野生食用菌乳菇(奶浆菌)人工保育促繁增产技术示范基地”科技扶贫项目,自2001年启动迄今,经过4年多的艰苦探索和潜心研究,通过采用菌根合成和特制菌种及菌剂等外生菌根技术以及人工保育促繁新技术,日前在思茅澜沧县谦迈乡0.24hm2的种植基地取得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效果。据参加现场考察和评估的领导和专家调查,目前种植基地内植被郁郁葱葱、树木生长茂盛,出菇情况良好,基地种植槽内及其周边多汁乳菇(…  相似文献   

2.
海鲜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属于低温型菌类,为实现周年供应,必须实行工厂化生产。文章从培养基的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搔菌催蕾、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详细介绍信丰县海鲜菇设施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灰树花(Grifota frondosa)是一珍稀食用菌,从野生驯化及引进的6株菌中经培养对比研究,筛选出B号菌株菌丝生长旺盛,转化率和产菇量高,可供做生产开发利用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
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根据白参菌实际工厂化栽培经验,提出对液体菌种制作、装袋配方、养菌后熟、催蕾出菇、采收、包装冷藏等条件进行综合控制,实现白参菌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5.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口感独特,菌香浓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是一珍稀野生食用菌。综述干巴菌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自然分布、人工驯化研究、原生境保育促繁、营养和药用价值等研究现状,分析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推动干巴菌开发利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菊菇,学名珍珠尖鳞伞(俗称黄金菇,黄珍珠菌、黄花菌,黄丝菌,金丝菌)。野生黄菊菇分布于我国西南各省(自治区)海拔较高的地区。属野生珍稀食用菌,子实体鲜嫩滑爽,味道鲜美,同时又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进健康,抵抗疾病和一定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03,(1)
“食用菌栽培方法”(专利ZL94 1110 4 6 .X)和“菌蕈栽培技术”(专利申请号95 110 791.7)的关键是 :覆土材料“特种四合土”和培养基添加剂“DK31活化剂”。本专利技术的最大优点 ,是最适宜于杨树菇、杏鲍菇、金福菇、白灵菇、大球盖菇等野生和驯化成功的珍稀菌的人工高产栽培 ,生物转化率12 0 %以上。例如 :以棉子壳主料 1t,应用本专利技术栽培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综合成本约 2 5 0 0元 ,比常规技术提前 1/ 3时间菌丝发满成熟 ,采 3~ 4潮菇 ,产量12 0 0kg左右。鸡腿菇达 15 0 0kg~ 2 0 0 0kg。本专利技术栽培珍稀菌的转让…  相似文献   

8.
茶薪菇Agrocybe chasingu是一种食用与药用价值都较高的珍稀食用菌。食用、烹调具有郁浓的香味,菌盖肥嫩,菇柄脆,味道鲜美;其子实体含有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以及倍受人们关注的抗癌多糖等,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1996年我所科研人员用野生菇经组织分离、深层培养、细胞融合、筛选、出菇等技术手段选育出新菌株AS-1,经5年来的试验推广,已在省内外大面积广泛应用,普遍反映好。1菌丝生长特性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达0.87cm/天.在6~35…  相似文献   

9.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革。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营期比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d后开始催营的搔菌处理留营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0%,自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15℃的缩短6d。  相似文献   

10.
薛华 《食用菌》2012,(2):59-59
金针菇只长菌柄不长菌盖,俗名金针菇丛枝病,或针尖菇,这是一种非侵染性的生理病害。当栽培袋或菌瓶由菌丝生长转到子实体形成阶段时,出现菇蕾丛生,只长菌柄不形成菌盖,菌柄伸长到一定长度时,顶端产生分枝,小分枝生长一定时间后又产生分枝,小分  相似文献   

11.
选择平菇春栽常用的4个平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从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生长情况、形态特征、经济性状以及生物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新831菌丝洁白细密,满袋日期和现蕾日期均较早,子实体丛生扇形,菌盖最大,单袋平均产量最高;农平6号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快,现蕾早,菇体发育迅速,菌柄最短,单袋平均产量次之。新831为最适于在郑州地区春季栽培的平菇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丁智权  黄水珍 《食用菌》2003,25(4):33-33
高大环柄菇又名高脚环柄菇、棉花菇、高柄环菇。是亚热带地区一种大型的腐生菌 ,也是一种土生菌。我所是从 1 997年在野外采集到野生高大环柄菇 ,组织分离获得纯菌株。经过多年来栽培试验表明 ,该品种具有抗杂力强 ,原料来源广 ,产量高 ,管理粗放等特点 ,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1 .1 营 养 高大环柄菇菌丝分解和利用各种农、林产品下脚料。主要材料有稻草、棉子壳、牛粪、木屑、落叶及农业堆肥 ;辅助材料有碳酸钙、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尿素、麸皮和米糠。1 .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食用菌和其它农作物一样,种子是保证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等的关键。而影响菌种质量关键因素:一是菌源;二是制种技术。大球盖菇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其菌种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球盖菇栽培的命脉,育菌技术程度直接影响到育菌成品率,是决定产量大小、菇体品质好坏、商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关键因素。大球盖菇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入的菌株,品种较少,各地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也选育分离出一些的民间种源。如: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5.
干巴菌是云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之一,生态干预能有效增加干巴菌的菌塘数和产量。通过研究提出了掘塘(沟)的操作规程,介绍规程制定的相关研究基础;同时从原始菌塘的发掘、挖掘生态干预、干预后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出菇后管理和再次干预等方面,讨论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及实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祥新 《食用菌》2001,23(1):14-15
优良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食用菌生产获得成功关键之一。笔者根据食用菌生产与制种实践,就制作香菇优质菌种的技术关键作一介绍,供食用菌同行参考。1 这择种质优良的种菇 良种的来源除了从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高的科研院所直接引进外,较为稳妥的就是寻求表现优异的香菇子实体作为分离扩繁的种菇,方法是从出菇适时,朵大厚重,朵形圆正,鳞片粗,不丛生,无病虫害,菇蕾异常茁壮的菇木,摘除多余的菇蕾,集中营养让留下的1~3个菇蕾,待其长至欲开未开伞时摘取用于分离.为了便于保持种菇的优良性状,以组织分离法较为稳…  相似文献   

17.
郑丽丽 《食用菌》2017,(5):67-68
<正>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食药兼用菌。野生羊肚菌数量稀少,人工栽培成为必然。由于技术、气候、水源和土壤的限制,甘肃省人工大面积栽培羊肚菌尚属空白。笔者从2013年开始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黄坪乡钟李村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试验,2016年3月出菇试验获得成功,亩(667 m~2)产鲜菇200 kg,产值达2.4万元。2016年11月武都区科技局与武都区欣源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办  相似文献   

18.
黄伞又名多脂鳞伞、柳蘑 ,是秋天 8~ 10月份群生于阔叶树、柳树上的一种北方特有的野生珍稀食用菌 ;现经 3年多的人工驯化栽培获得成功。黄伞子实体色泽鲜艳 ,呈金黄色 ,菌盖、菌柄上布满棕黄色鳞片 ,很诱人喜爱。此菇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 ,食之粘滑爽口 ,风味独特。该菇菌盖上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5,(1)
<正>绣球菌又名对花菌、干巴菌、椰菜菌、白绣球花。绣球菌是名贵的食用菌之一,其香味宜人、肉质脆嫩、口感佳,被美食家公认为菌中食味较好的山珍,并且营养丰富,其中绣球菌素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绣球菌原为野生珍稀菇菌,福建省古田县名贵珍稀食药用菌驯化中试基地经十年驯化研究,掌握了绣球菌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1绣球菌的生物学特性1.1温度要求绣球菌属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6℃。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8~25℃,菌体肥厚、产量高、品质优。  相似文献   

20.
松乳菇初探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又名松树菌、乌松菌、紫花菌、奶浆菌等。它的营养丰富,味香汁鲜,脆嫩可口。松乳菇是野生食用菌中的“姣姣者”,自然发生的季节不长,一年只有二、三个月的时间,迄今未见国内外培养成功的报导。为了扩大食用菌种资源和开展菌根菌的研究,我们从1980年开始对松乳菇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驯化进行了初探,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