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2014年至2015年对红托竹荪几个主栽地区的腐烂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病害棚中的发病竹荪蛋为材料,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竹荪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主要原因。因此,红托竹荪腐烂病防治措施中需针对木霉属真菌的生长特性,加强对木霉属真菌侵染的防治,降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后的二次病害。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工栽培的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红托竹荪(Dictyophorarubrovolvata)和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都属中低温型和中温型,子实体形成和分化适温范围为19~28℃,在一些气温较高的地区人工栽培很难越夏,且对环境条件、培养料和覆土要求苛刻,不易形成菌蛋。有的虽能形成菌蛋,但不能分化散裙,使许多栽培者遭受损失,影响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贵州高原生物示范厂的GD-710和D-8菌株,在26~38℃气温范围内能形成菌蛋和分化散裙,且栽培技术简便,适宜在竹木资源丰富的南方推广。但高温型竹荪菌丝在常用的竹荪培养基上不易成活或生长发育速度很慢,一般需60~80天才能长满试管斜面。因此,提高菌种分离和移植的成活率,加快菌丝的繁殖速度,已成为高温型竹荪栽培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广西、贵州的四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常规红托竹荪采收方式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以采收的接近成熟的竹荪菌蛋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剥壳出菇与不剥壳自然出菇在适温(22℃)与不同冷藏温度(0~3℃,4~6℃,7~9℃,10~12℃)下对菌蛋的开花时间、开花率、竹荪花重量和长度等的影响,探索红托竹荪集中出菇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出菇方式在适温和4~6℃、7~9℃、10~12℃冷藏温度下均可获得完整的子实体,但开花时间、开花率、子实体性状有所不同。适温下以剥壳出菇方式出菇快(平均开花时间1.70天)、开花率高(89%),单菇鲜重高(18.40 g)但长度稍短(11.21 cm),而不剥壳自然出菇分别为4.78天、80%、14.50 g和13.80 cm。一定温度范围内,竹荪菌蛋自然开花时间、开花率会随冷藏温度降低而推迟和下降,10~12℃组不剥壳自然开花率高,达90%,开花时间主要在第5~10天,子实体品质好;7~9℃组有50%自然开花,开花时间主要在第10~13天;4~6℃组仅23.3%自然开花;0~3℃冷藏会对竹荪菌蛋产生冻害,不能开花。冷藏后置于适温条件剥壳出菇可使菌蛋开花率提高至40%~100%。因此,剥壳出菇、不剥...  相似文献   

5.
采集贵州省部分分布区域内野生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Zang, Ji et Liou.)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经系统选育,贵定县石板村红托竹荪成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菌丝萌发后形成原基能力强;生长季节为3月到10月,平均单产量为0.15 kg·m-2,生物转化率为32%。采用阔叶木屑及腐殖土覆土栽培。该品种红托竹荪在不同海拔试验中产量稳定,菌株表现出均一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我站人工栽培竹荪,每平方米可获得干竹荪0.4-0.5斤,快速栽培45天能形成原基(即菌蕾)。菌蕾阶段的管理十分重要,是获得高产隐产的一个关键时期。竹荪原基一般上半年在四月中旬后开始形成,原基到菌蛋长出复盖物表面需要1-1.5个月。在这段时间中气温逐渐升高,有时白天温度最高时达到33℃左右,要是栽培场地选择不当,对原基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同时竹荪菌栽培后竹荪菌蛋没有长出复盖物之前(快速栽培3月上旬种下要到6月中旬菌蛋才能看见),较长时间中看不见任何现象,这样造成经常检查翻动复盖的竹叶或杂草。实际上良好的竹荪菌种在适合的栽培环境中,一般不易感染杂菌,只要平时观察湿度,检查虫害外就不要去  相似文献   

7.
徐彦军 《北方园艺》2017,(4):136-139
以长裙竹荪"D-古优1号"‘织金红托竹荪’和‘织金白鬼笔’为试材,采用光皮桦木材生料层架式筐栽方法,研究光皮桦生料对3种荪类菌丝、菌蛋、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温型竹荪高效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为处理3("D-古优1号")处理1(‘织金红托竹荪’)处理2(‘织金白鬼笔’);单个菌蛋质量为处理2处理3处理1,且处理间存在显著以上差异;干荪产量为处理1(443.1g·m~(-2))处理2(430.4g·m~(-2))处理3(400.4g·m~(-2)),处理1与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3间差异极显著。比较光皮桦2种处理方式栽培‘织金红托竹荪’,处理1在1m~2荪数、菌盖直径、菌柄粗、菌柄长、菌裙长宽、单荪鲜质量等性状及产量表现优于CK,且干荪产量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浆烂果病是近年来在金丝小枣主产区严重发生并造成巨大损失的病害。研究表明,俗称的浆烂果病存在浆烂、黑疔、褐皮三种类型,且病原菌不同。因此确定了金丝小枣浆烂病、黑疔病和褐皮病三种病害。经研究确证金丝小枣浆烂病的病原菌为仁果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a(Schw.)Cook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为间隙性流行病害,在3月底4月初发病,病害流行主要与品种、温度、湿度、肥料和地理环境有关。气温上升到10℃以上进入普遍上升期,气温达14~15℃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病害发生需要70%以上的相对湿度,湿度愈高,对病菌侵染愈有利,但雨量大并连续降雨对病害发生不利,过程性降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3月,福建省顺昌县竹荪研究所专家高允旺发现岚下蔡坑自然村笋农家毛竹林下多处簇生野生低温型竹荪子实体群(见照),实为罕见。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为22℃;高于28℃,生长缓慢,生长势弱;35℃以上,停止生长;低于15℃,发育减慢,菌球萎缩或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1.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红托竹荪的人工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荪又名竹笙、仙人笠、网纱菰、竹菌等,属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云南已发现4个种,即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竹荪(D.rubrovalvata)和黄裙竹荪(D.multicolor)。目前除黄裙竹荪外,其它三种均可食用,是云南传统出口商品。近几年来,由于对竹荪的需要量增加,各地都在引种驯化,有的地区已获得人工栽培的子实体。我所对主产于滇中地区的红托  相似文献   

13.
水果套袋是近年生产上推广的新技术。巨峰葡萄北种南移 ,由于南方高温高湿 ,病害严重。进入幼果膨大期前后至成熟 ,适逢我区梅雨、雷雨和台风带来的暴雨 ,该时段气温在 2 0~ 30℃之间 ,光照较弱 ,湿度在90 %左右 ,导致病害发生、蔓延。经多年观察结果 ,主要有炭疽病、黑腐病、房枯病、白腐病等 ,该病菌多属半知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 ,发展趋势极为迅猛 ,严重的地块几乎绝收。上述病害中 ,炭疸病潜伏期较长 ,多于幼果膨大期前后入侵 ,后期果实含糖度达8度以上 ,pH值在 2 8以上 ,病菌迅速生长 ,病斑迅速扩大 ,造成大量烂果 ;其余属后期侵染 …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rot disease)发生频繁,对采集的患病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病原菌分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患病样品组织上分离到的细菌和其它真菌,优势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细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细菌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sp.)细菌,并非致病菌,回接试验检测无致病性,初步推断出该病害不是由细菌或真菌侵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噻霉酮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苹果腐烂病概况 苹果腐烂病是由一种顽固的弱寄主真菌即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的病害,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一种苹果树重要病害.主要危害6年生以上的果树,多数树木长势衰弱、枯死,严重时甚至毁园.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红托竹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棒覆土法和木材覆土法处理下的红托竹荪产值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栽培方法对子实体菌盖、菌柄、菌托3个部位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红托竹荪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棒覆土法与木材覆土法相比,红托竹荪的每公顷栽培投入成本下降39.18%,产值、利润分别提升26.15%、60.49%;子实体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5.90%、18.68%,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20.36%,其中废弃的菌托粗多糖含量提高42.23%;子实体的磷、钾、镁、钙、锰、锌含量提高,菌柄的砷、汞、镉含量降低。综合所有品质因素,菌棒覆土法处理的子实体3个部位的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所以该方法下的红托竹荪品质较优。与木材覆土法相比,菌棒覆土法投入成本低,收获的红托竹荪品质优、废弃物加工利用潜力大、产值和利润高。  相似文献   

17.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纯寄生性真菌类病害。其发生最大特点是入侵、发病、流行、成灾速度快。病菌孢子,在适宜温度及相对湿度饱和条件下萌发、入侵,到呈现病斑,再产生病菌孢子,只需5~7天时间;由单个病斑形成发病中心到扩展为病源基地、本田全面流行,只需10~15天时间。气温在25~30℃,病菌潜育期延长至10天以上。超过32℃伴随干旱天气,潜伏期更长,病斑干枯暂不产生病菌孢子。一旦出现雨水,温  相似文献   

18.
<正>魔芋安全贮藏是防止贮藏期种芋腐烂的关键。现将其安全贮藏方法简介如下:1适时收挖收挖过早,魔芋含水多,不耐贮藏,易发生病害而腐烂,第2年种植容易发生病害倒苗,一般减产10%以上;收挖过迟,地上部植株倒苗腐烂,标记不明显,容易导致收挖时挖烂魔芋,感病烂种。一般魔芋在气温降到18℃以下,地上部植株倒苗后,叶片枯黄,地下部球茎和根状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栽培中的开伞、放裙、干燥等环节设置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将生长至七八分成熟的竹荪菌蛋移植至人工气候棚继续生长,对竹荪后期开伞非常有利,开伞完整率最高达90%;放裙后去菌盖法栽培竹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放裙的时间,放裙完整率高,受孢子液的影响较小;排风扇+烘箱烘干法既达到了很好的干燥效果,且保证了子实体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初春至2008年6月,笔者在海拔800余米的福建省宁德市虎贝乡,用发酵料栽培竹荪获得增产增收,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1菌种选择选用长裙竹荪D1,其子实体洁白,菌柄粗,易栽培且产量高。栽培种选用菌丝体白色,呈粗线状或羽毛状,无黄水,冬季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菌龄为65~75天,在23℃的温室内栽培35~40天即可的菌种。2原料配方竹荪栽培原料来源广,配方可选用40%香菇菌糠、30%竹制品下脚料、20%竹木枝或竹制品下脚料及10%杂木屑。竹木枝条须破碎或切成3~10cm的小片,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每平方米用量为35kg,在建堆发酵前备足晒干。3建堆、发酵长裙竹荪菌丝在5~29℃下均能生长,但子实体形成温度须为16~30℃。建堆选择在当地气温回升到16℃之时的前两个月进行,建堆采用边加水边堆料的方式,堆成高100cm,底宽180cm,面宽120cm的梯形堆,长度视栽培面积而定,堆完后用湿麻袋或稻草覆盖以保温保湿。待料温升到60℃后保持2天,之后翻第1次堆,如果此时含水量不足60%则要在翻堆时补水,使其含水量达到60%~65%,之后每2~3天翻堆一次。翻堆时间视气温而定,气温高时每隔2天翻堆一次;低时则每隔3天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