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猪咬尾 (耳 )症是发生在猪群中的以相互啃咬尾(耳 )部为特征的一种恶癖 ,许多使猪体不适的因素皆可诱发此病。过去此病仅见于成年猪群 ,但现在在刚刚断奶的仔猪中也日益普遍 ,尤其平养 (木板地面 )和笼养的猪。除了哺乳母猪及其仔猪很少发生外 ,其他所有年龄的猪 :断奶猪、生长猪、育肥猪均可发生 ,1 2~ 1 6周龄的猪最易发生。在育肥期的第 2个月 ,随着猪体重的增加 ,该病的发生率日益下降。关于猪咬尾 (耳 )症的具体发病率 ,报道的数据尽管不是很一致。但大量报告均表明 :在许多养猪业发达国家此病正在日益严重化 ,我国亦开始屡屡发生。英…  相似文献   

2.
<正>(一)原因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实际上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凡是引起猪只不舒服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咬尾咬耳症,在集约化养猪场最易发生。引起咬尾咬耳症的原因大体  相似文献   

3.
猪咬尾和咬耳症是猪群中的猪相互残害对方 ,引起尾及耳伤残的一种残食癖 ,是目前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 (户 )的一个常见的重要问题。轻者引起猪生长发育障碍 ,生产性能低下 ;重者可导致猪体的残缺或死亡。为此 ,笔者自 1997年至2 0 0 0年 4年间 ,对我校及大理市内 12个猪场及规模化养猪户猪群中发生的猪咬尾和咬耳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并制定与实施了相应的综合预防措施 ,获得了显著的防制效果。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及大理市辖区内存栏母猪 2 0头以上 ,存栏生长猪及肥育猪 10 0头以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猪场 (或户 …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文仅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简单介绍。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或饥饿)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组织坏死,甚至死亡,降低胴体质量,因…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  相似文献   

6.
猪咬尾咬耳症是发生在猪群中以互相啃咬尾(耳)等部位的一种恶癖,发病有多种因素,尤其是与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缺乏有关。2004年4月24日下午,晋宁一中食堂饲养的20头猪在24日早上出现躁动不安,互相啃咬,要求给予诊治。  相似文献   

7.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咬耳、咬尾现象变得普遍起来,并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研究,发生咬耳和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可降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9.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高于咬耳症的发生。1原因1.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要因素。合群方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猪群体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猪场咬耳、咬尾普遍存在,其发生原因复杂,涉及因素众多,防治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明显影响了猪场的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结合笔者多年的现场管理经验,对猪咬耳、咬尾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高强饲养和高强生产对猪造成的应激现象普遍增加,使规模猪场及规模养猪专业户的猪自身咬尾和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轻者将尾巴咬断、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甚至全部咬掉,有的相互咬耳,被咬猪只因失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 ,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2 0 %以上 [1] ,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 ,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猪的咬尾症 ,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 ,降低胴体品质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耳朵尾巴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长育肥时期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耳、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大大低于正常猪群,造成肉质降低,甚至发生感染死亡,从而降低养猪的经济效益。笔者综合多年的兽医诊疗经验及多位养殖户的实践,现将防治本病症的经验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4.
陈淑芹 《北方牧业》2005,(21):16-16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0%~30%。该现象在育肥猪群很少见。  相似文献   

15.
幸奠权 《兽医导刊》2014,(15):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一)发病特点猪咬尾症的发生易受品种、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  相似文献   

16.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的发生往往高于咬耳症的发生。(一)原因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导因素。合群办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在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群体之内常常相互撕咬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养猪规模化的不断发展,猪场内猪咬尾、咬耳现象逐渐增多,致使猪群生长发育减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为减少规模化猪场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发生,笔者就该综合征的危害、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做以简要介绍,以供养猪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19.
猪咬尾症是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症时有发生。2010年3月,甘肃省武威市某养殖猪场发生了一起猪咬尾症。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制措施,使猪场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