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来源于不同地方的黄花菜种质进行综合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 11 个指标在 34 份黄花菜种质间有明显差异, 11 个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1.08%~22.25% ,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含水量,最小的为可溶性糖。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株蕾高与总黄酮和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呈极显著负相关;花蕾长与维生素 C 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维生素 C 与有机酸呈显著负相关。对 7 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前 3 个主成分反映了总指标的 67.705% ,能较好地代替 7 个营养品质指标来体现黄花菜的性状和品质差异。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营养品质较好的种质有 6 份,中等品质的有 25 份,较差品质的有 3 份。该研究为黄花菜种质资源评价及优异种质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被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推荐为“全营养食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30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在含盐量为0.3%盐碱地条件下采集6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0份藜麦种质资源中,6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6.38%~30.30%之间,产量变异系数最高,籽粒直径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和主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且主穗长的增加可以直接极显著促进产量的提高,而株高则通过主穗长来间接提高藜麦产量;聚类分析发现,当欧氏距离为8时,可将30份藜麦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且Ⅰ类材料更适宜于在江苏沿海盐碱地种植;主成分分析将6个农艺性状降维至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4.7544%,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包括主穗长、产量和株高,主要由株型因子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包括籽粒直径和千粒重,主要由粒型因子构成。通过分析藜麦种质资源在江苏沿海盐碱地种植条件下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为筛选出适宜江苏盐碱地种植的藜麦品种及其在江苏盐碱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近 10 年选育出的 13 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 15 个品质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 15%,试验测定的数据较为可靠。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显著负相关,油酸和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油酸和油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和油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花生酸和山嵛酸呈显著正相关。15 个品质性状简化为 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87.592%。当平方欧氏距离 D2=7.5 时可以把 13 份花生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在今后育种方向上要选择遗传距离较大,品质特征较好的地方资源作为亲本,由于贺油 16 成熟籽粒蛋白质和油酸含量均为最高且单独聚成一大类,具有特异性,可将其作为优质种质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岱字棉曾经作为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重要亲本来源之一,促进了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挖掘具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为高效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围绕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主要农艺进行各类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铃数(25.099%)、最小的为株高(5.495%),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伸长率(7.904%),最小的为整齐度指数(1.04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果枝数最高(2.345),第一果枝节位最低(1.9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高度之间,衣分,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和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7.931%,第1主成分主要和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单株铃数、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第3主成分表现出棉花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互影响,第4主成分与第5主成分均和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相关;聚类分析将147份来源岱字棉的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筛选出‘洞庭3号’(岱56-37)、‘安棉3号’、‘中7259’、‘沙帽长桃’(纱帽长桃)、‘赣棉11号’可以作为改良棉花产量构成的材料加以利用,没有马克隆值A级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评价有棱丝瓜种质资源夏植的适应性,选育适宜在华南地区夏植的有棱丝瓜品种提供种质基础,本试验以广西玉林市夏植的44份有棱丝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种质夏植中主要农艺性状,并对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4个有棱丝瓜种质资源在夏植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以单次采收产量折合产量变异较丰富,多样性指数以第一成瓜节位为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重要性状单次采收折合产量与全生育期长短和单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至始收天数和瓜花斑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第一成瓜节位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原有11个农艺性状指标转化为4个综合因素指标,累积贡献率达71.987%。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括31份种质,属中低产类型;第Ⅱ类群包含1份种质,属晚熟高产类型;第Ⅲ类群包含1份种质,属长生育期高感霜霉病低产类型;第Ⅳ类群包括11份种质,属早熟高产类型。通过农艺性状综合对比分析,筛选出越夏产量表现较佳的5份种质:LCH8、LCH2、LCH4、LCH14、LCH25,适宜作为华南地区夏植品种选育的种质...  相似文献   

6.
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分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亲本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500份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9. 69%,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了10. 0%,其中结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0. 14%,纤维整齐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 81%;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 71~2. 06,结铃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生育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关联,纤维长度与纤维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极显著负相关,断裂比强度与马克隆值、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指呈极显著负相关,铃质量与衣分、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了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3. 677%,第1主成分与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纤维整齐度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和衣分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马克隆值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果枝数有关,第5主成分主要与铃质量有关;聚类分析将500份棉花种质材料在遗传距离1. 33处分成了4大类,第Ⅰ类群包含1份材料,属于株高高、铃质量大、衣分低、子指高的材料;第Ⅱ类群包含73份材料,属于结铃数少,衣分偏低,纤维品质较差的棉花材料,第Ⅲ类群包含122份棉花材料,属于铃质量、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最好的棉花材料,第Ⅳ类群包含304份棉花材料,属于铃数、铃质量、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适中的棉花材料;提取了50份棉花资源材料构建了核心种质库,核心种质库与原始群体相比各性状的变异系数、方差更高,表明核心种质具有更好的异质性,更大的变异。核心种质库用最少的资源数目保留了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不仅减少了种质保存的工作量,也更有利于育种亲本的选配。  相似文献   

7.
张衡 《中国种业》2023,(9):59-65
安徽阜阳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白芝麻的主产区之一。为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育种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16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芝麻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茎果轴长、全株蒴果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K- 均值快速聚类分析法将 116 份种质资源分为 2 个类群,其中第 2 类群与产量相关的性状比较突出,以湖北资源和河南资源为主,无论数量和比例均占优势,表明湖北和河南的种质资源更适宜阜阳地区应用。主成分分析及种质资源评分,筛选出了适合育种的亲本材料,并验证了聚类分析中湖北、河南种质资源更适宜应用的结论,也为以后的芝麻引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苦瓜品质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51份苦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本研究对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16个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样性分析发现,苦瓜16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2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苦味,为55.79%,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4%。相关性分析发现,有8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7对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9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6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累计贡献率达到73.35%为前6个因子,说明苦瓜16个品质性状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这6个因子来概括。通过聚类分析将51份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本研究结果为苦瓜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品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云南香蕉优异种质的保护和利用。对49份香蕉种质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高,香蕉种质间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31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8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互相影响,关系密切。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8个叶片表型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80%,反映了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49份香蕉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香蕉种质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丛生野生蕉、大蕉和粉蕉、野生蕉、香芽蕉,同时发现叶姿、叶柄基部边缘形状、叶柄基部斑块颜色、叶柄槽形状是区分不同类群的主要性状。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丰富,分析筛选得到的11个性状为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不同西葫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农艺性状间的关联性,在常规种植条件下,以20份西葫芦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数量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西葫芦种质的15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7.46%~53.20%,遗传材料具有多样性。通过讨论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叶片长度的选择会极显著影响叶片宽度;主蔓、叶柄粗壮会使瓜纵径增加;子叶长度增加有利于瓜横径的增加,瓜横径与瓜纵径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瓜横径一旦增加,瓜纵经必然减小;嫩瓜重量直接影响到老瓜重量,且两者重量的增加会增加单瓜种子数。通过提取5个因子可涵盖挑选的13个农艺性状的76.49%的信息,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将20份西葫芦种质资源分为3类。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西葫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评价,筛选出优异的亲本材料,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河北坝上地区71份藜麦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为5.14%~47.00%。营养品质方面,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均值分别为57.22%、5.79%和16.10%,其中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3.27%),蛋白质次之(6.97%),淀粉较小(3.14%)。藜麦氨基酸总量变幅为8.35~11.30g/100g,且其氨基酸评分较传统作物更为均衡。相关性分析表明,藜麦的叶片长、叶片宽、成熟期株高、叶柄长、茎粗度、单株产量和粒径均与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0.020%;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将71份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Ⅰ中4份材料(20HZ61B、20HZ24B、20HZ92、20HZ07)的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类群Ⅲ中有4份材料(20HZ35、20HZ68、20HZ94、20HZ14B)的单株产量和千粒重较大,具有培育为优异藜麦品种的潜质。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河北坝上地区的早熟、大粒、粗茎、高单株产量、矮秆高产、高蛋白和高氨基酸含量的特异种质19份。  相似文献   

12.
了解藜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藜麦在贵州有效推广、种植、应用,并通过杂交手段创建藜麦新种质。试验以国内外收集到的96份藜麦种质作为试验群体,种植于大田,采用CTAB法提取96份材料的基因组DNA,再利用筛选出的18对多态性SSR标记对藜麦基因组相应的位点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PAGE检测。结果表明,18对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出192个等位基因条带,每一对多态性SSR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3~2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7个。96份藜麦材料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99~0.980,平均值为0.7895。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距离为0.752处可将96份藜麦材料分为五类。本研究中藜麦种质农艺性状方面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类型,选用的藜麦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具有较好的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材料按选系类型、来源地区、农艺性状等划分为不同的类群或亚类群。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及纤维品质检测,对南疆9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16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及评价分析,为南疆陆地棉亲本选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中叶枝数(36.24%)、中部果枝长度(22.63%)、单株铃数(17.64%)变异系数较大,节位数(6.07%)、上半部均长(4.63%)、伸长率(2.59%)变异系数较小;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棉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表现为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1.69%,培育陆地棉优良品种应选择纤维品质优良、结铃数多、株型紧凑、单铃重适中、衣分较高的品种;聚类分析将90份种质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性状差异较大,可为棉花新品种培育提供不同特性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区分康乃馨植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测试研究8种康乃馨品种40个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8种样品红外光谱图比较相似,但在1800~7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峰强度差异明显。选取1800~700 cm-1范围内进行二阶导数处理,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2%,主成分分析准确率达95%,聚类分析准确率达100%。研究结果显示: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对康乃馨品种进行鉴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鉴别化橘红种质资源,以期为化橘红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SPSS 19.0对化橘红种质资源17项主要植物学数量性状指标和6项理化指标进行变异性和主成分分析,采用MEGA7对SNP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化橘红种质资源在有效成分、花和叶片性状上变异明显;存在黄酮因子、果形因子等6个主成分因子和柚皮苷、总黄酮、雌蕊粗度等12项影响力较大的指标;种质资源共聚为2类,不同聚类拥有各自性状特征。本研究分析化橘红种质资源的方法和结果,可为进一步系统评价化橘红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藜麦苗生长过程中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藜麦苗这一新型苗菜产品的开发,以筛选的高黄酮(0.72mg/g)、高多酚(1.97mg/g)藜麦种子(YY22)为材料,对藜麦苗生长14~48d过程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分别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藜麦苗初期生长较为缓慢,约20d后生长加快,藜麦苗株高在第48天达37.37cm;藜麦苗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在生长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种子中的含量;总皂苷含量呈动态变化,在第48天时最低,各生长时期的皂苷含量均较种子的低;藜麦苗抗氧化活性随生长进程降低,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48d时,藜麦苗生物产量高,品质较为鲜嫩,总黄酮(3.19mg/g)和总多酚(4.36mg/g)较高,具备一定的DPPH和ABTS清除活性,总皂苷含量(2.28mg/g)较低,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Quality of fresh-cut carambola (Averrhoa carambola L.) is related to many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variables especially those involved with softening and browning, both influenced by storage temperature. To study these effect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slices packaged in vacuum-sealed polyolefin bags, and stored at 2.5 °C, 5 °C and 10 °C, for up to 16 d. The quality of slices at each temperatur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uration of storage, O2 and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package, physic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activity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oftening (PG) and browning (PPO) metabolism. Three quality groups were identified by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ponents within each of these groups was obtained from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amples by PCA clearly distinguished acceptable and non-acceptable slices. According to PCA, acceptable slices presented higher ascorbic acid content, greater hue angles (°h) and final lightness (L-5) i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PC1). On the other hand, non-acceptable slices presented higher total pectin content, PPO activity in the PC1. Non-acceptable slices also presented higher soluble pectin content, increased pectin solubilisation and higher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PC2) whereas acceptable slices showed lower total sugar content.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PCA analyses were useful for discriminating the quality of slices sto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在萌发期以80、120、150和175 g L–1PEG-6000水溶液处理31个高粱品种,旨在根据高粱品种萌发期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筛选出具有抗旱能力的高粱品种并探讨高粱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对各高粱品种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与评定。PCA结果表明,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萌发抗旱指数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萌发期高粱抗旱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31个高粱品种抗旱性排序。通过SOM聚类分析将31个高粱品种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类,吉杂305等4个品种为高度抗旱品种,HL5等4个品种为抗旱品种,辽杂10号等8个品种为中等抗旱品种,锦杂103等7个品种为干旱敏感品种,锦杂93等8个品种为高度干旱敏感品种。研究认为,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萌发抗旱指数等可以作为高粱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SOM聚类分析可作为品种抗旱性分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番茄遗传资源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番茄品质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对番茄品种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质特性聚类分析和分子标记聚类分析最后都形成了四大类群,而且都把果实硬度大、软化速度慢、果型长圆、含水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加工番茄聚合在了一起,说明一些分子标记可能和控制番茄加工品质特性的基因有比较紧密的连锁关系。分子标记更能灵敏地区分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的差异明显大于群内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说明聚类分析是鉴别品种资源遗传差异程度、筛选核心资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