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间受模拟阴害处理的稻株;叶片的叶绿素a+b和b含量明显增高,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显著下降;茎叶中总可溶性糖含量减少/3~2/3,氮含量亦显著增加;同化物的积累大大减少,且在植株器官间分配不协调,因而导致分蘖数和穗数显著减少。然而,处理结束后置于自然光下继续生长,则受害稻株仍可通过自身的生理功能调节,逐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使后置于自然光下继续生长,则受害稻株仍可通过自身的生理功能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83008、丰收素和抗逆剂防御水稻不同生育期阴害的效果。这三种调节剂可有效地提高分蘖期受阴害稻株的净同化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改善糖氮代谢,增加植株体内糖分含量,提高糖氮比,从而促进受害植株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抗逆剂和丰收素可有效地改善灌浆期受害稻株的糖氮代谢,降低穗中氮含量,强化根系活力与净同化能力,提高结实率和干粒重,从而减少阴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83008、丰收素和抗逆剂防御水稻不同生育期阴害的效果。这三种调节剂可有效地提高分蘖期受阴害稻株的净同化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改善糖氮代谢,增加植株体内糖分含量,提高糖氮比,从而促进受害植株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抗逆剂和丰收素可有效地改善灌浆期受害稻株的糖氮代谢,降低穗中氮含量,强化根系活力与净同化能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减小阴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稻4种类型代表品种对模拟阴害的反应,阐明了水稻分蘖期间不同品种受到同等程度的阴害处理后,生育期较长的两个粳稻品种穗数减少的比例小,其减产率显著小于两个杂交稻组合;而营养生长期长的晚粳稻品种受阴害后减穗率又小于中粳稻品种,其减产比例也比中粳品种小得多。不同品种在相同弱光下开花灌浆结实,其弱光对产量的影响应视各品种的结实率受危害程度而异。亚优2号与汕优63两个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分别比对照下降28.9%和26.5%,它们的减产率分别比两个粳稻品种约高6%~4%和9%~7%。由此可见,不论是水稻分蘖期间或是开花灌浆期间受阴害,粳稻品种的受害程度轻于籼稻品种(或组合);晚粳稻品种又轻于中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稻4种类型代表品种对模拟阴害的反应,阐明了水稻分蘖期间不同品种受到同等程度的阴害处理后,生育期较长两处粳稻品种穗数减少的比例小,其减产率显著小于两个杂交稻组合;而营养生长期长的是粳稻品种受阴害后减穗率又小于中粳稻品种,其减产比例也比中品种小得多。不同品种在相同弱光下开花灌浆结实,其弱光对产量的影响应视各品种的结实率受危害程度而异。亚优2号与汕优63两个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分别比对照下降28.9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省淮河以南与长江流域稻区水稻生长期间的气候持点,模拟了水稻开花灌浆期间的阴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开花灌浆期间阴害,主要促使稻株穗子里积累的光合产物与由茎鞘转移的同化物明显不足;碳水化合物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被弱,致使植株体内糖氮代谢严重失调,糖含旦明显减少,氮含量显著增加,因而造成颖花高度不育,空瘪粒增多,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而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江苏省淮河以南与长江流域稻区水稻生长期间的气候特点,模拟了水稻开花灌浆期间的阴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开花灌浆期间阴害,主要促使稻株穗子里积累的光合产物与由茎鞘转移的同化物明显不足;碳水化合物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被削弱,致使植株体内糖氮代谢严重失调,糖含量明显减少,氮含量显著增加,因而造成颖花高度不育,空瘪粒增多,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而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期的阴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水稻分蘖期阴害指标的基础上,指出江苏淮南稻区阴害发生的气候规律。同时阐明水稻分蘖期阴害,使稻株体内糖氮比例严重失调,叶绿素a b和a/b值发生显著的变化,光合作用受到阻碍。因而,导致分蘖数减少,干物重下降,株高增加,生育期延迟,且受害程度随不同阴害处理而异。  相似文献   

9.
水稻灌浆结实期阴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明了江苏早稻灌浆结实期阴害大约10年5遇;中、晚稻阴害约10年4~5遇。水稻遭受阴害后,植株体内糖氮比例失调,叶片叶绿素(a+b)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然而,不同品种的耐阴特性各异,阴害使籼稻类型品种植株的可溶糖和淀粉含量下降多;含氮量的增加,籼(杂交)粳稻无明显差异,剑叶叶绿素含量、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减少率,品种间差异颇大。随着施氮量和肥料的组合不同,水稻耐阴特性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水稻雨涝灾害及其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长江流域稻区水稻的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分蘖期间的梅雨季节,或者是台风暴雨期间,它使稻株的生理代谢功能失调,光合生产量下降,茎蘖数减少,有效穗数严重不足,或是小穗增多,致使水稻生育期延迟、穗花期又易受到低温危害,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2.
耐阴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筛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害直接限制了水稻高产潜力发挥。建立快速筛选耐阴水稻种质资源的技术对利用耐阴种质、选育耐阴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粳02428、南粳35、中籼苏农3037为材料对各种筛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苗期黑暗下保绿能力与弱光驯化不同期的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变化,同分蘖-拔节期的叶绿素含量、净化合速率变化以及与瞬时弱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相一致。此指标鉴定水稻苗期黑暗下保绿能力简单方便,故可用于建立  相似文献   

13.
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 号”为试验材料, 大田条件下, 水稻拔节期~始穗期设置55%和85%两个遮光处理, 以全生育期自然光为对照, 对花前光照亏缺条件下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花前光照亏缺极显著地降低了水稻产量, 遮光55%和85%处理的产量比自然光对照分别降低48.25%和70.54%, 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 但结实率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花前光照亏缺抑制了花前物质的积累、运转率、对籽粒贡献率, 并随着强度增加, 受抑制程度加大。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随光照亏缺程度增加, 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稻株伤流量受抑制程度增加, 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加大。光照亏缺引起了功能叶片光合性能、膜系统及根系活力等功能的全面弱化、紊乱、衰变, 并引起光合产物运输受阻, 降低了叶面积扩展速率, 总叶面积减少, 净同化率下降, 从而导致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下降, 干物质生产量减少, 最终导致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阴害直接限制了水稻高产潜力发挥。建立快速筛选耐阴水稻种质资源的技术对利用耐阴种质、选育耐阴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中粳02428、南粳35、中籼苏农3037为材料对各种筛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苗期黑暗下保绿能力与弱光驯化下同期的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变化,同分蘖-拨节期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变化以及与瞬时弱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相一致。此指标鉴定水稻苗期黑暗下保绿能力简单方便,故可用于建立耐阴种质快速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和减少化肥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水稻秸秆或秸秆生物炭替代部分化肥对寒地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寒地水稻秸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位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水稻秸秆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3年,在等氮磷钾施用量下,设置5个处理:单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及低量生物炭(1.5 t/hm2,LB)、高量生物炭(3.0 t/hm2,HB)、低量秸秆(4.5 t/hm2,LS)、高量秸秆(9.0 t/hm2,HS)分别替代等养分量化肥处理。调查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生长动态指标(茎蘖数、叶绿素含量和株高),测定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并计算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结果】低量LB和LS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显著高于对应的高量HB和HS处理,整个分蘖期平均提高27.1%,且在分蘖末期,LB处理的分蘖数显著高于LS处理(13.9%)。在水稻分蘖期,低量LB和LS处理的叶绿素含量(CCI值)、株高显著高于对应的高量HB和HS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营养生长期模拟阴天光谱辐射能的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分析,阐明了阴天光谱辐射能的减弱,主要是减少了促进水稻光合生产的蓝光(400 ̄510nm)与红光(610 ̄720nm)的波段的辐射能,从而影响了水稻植株正常的碳氮代谢活动,抑制了稻株的生长,减少与延迟稻苗的分蘖,使有效穗数下降或小型穗增多,导致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7.
寒地早霜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寒地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受早霜冻影响问题,用盆栽水稻在人工霜冻实验室进行模拟水稻霜冻害试验。初步结果是:水稻抽穗后霜冻处理时间越早,对沙妥产量影响越大,并建立了水稻受霜冻害减产预测模型;稻米品质虽然也受影响,但各指标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中整精米率和垩白受影响程度较大;对食味品质虽有不良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硅锌锰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稻瘟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硅锌锰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7.0%-11.2%,并明显增加稻谷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稻株含硅量,使稻株硅氮比增加,因而增强了稻株的抗病性,减少了稻瘟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栽钵苗单穴苗数对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为探明机栽(插)水稻钵苗单穴苗数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该文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不同单穴苗数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分蘖与成穗规律以及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1)机插钵苗主茎第1~9蘖位及其同伸二级蘖位均有一定比例发生分蘖并成穗,受单穴苗数影响较大。该品种水稻钵盘每钵成苗1、2株有利于促发秧田期第1~2蘖位的低位分蘖,大田单穴相应插植1、2苗可提升第8蘖位高位分蘖及二级蘖位分蘖发生率,最终穗数主要为分蘖成穗,来源蘖位较广;单穴3、4苗可促进中部第6~7蘖位分蘖发生,分蘖穗主要来源于第5~7中位蘖和少量低位蘖及二级分蘖;单穴苗数增至每穴5、6苗,各蘖位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显著降低,主要依靠主茎和中位蘖成穗。各处理中部蘖位分蘖具有较高成穗率,是分蘖穗及总穗数的主要来源。2)产量表现为单穴3、4苗较高,5、6苗次之,1、2苗较低。单穴苗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二者是决定产量变化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解析单穴苗数对产量的多元回归函数,并综合产量实际表现,认为常规粳稻品种(偏大穗型)以育秧田每钵成苗3~4株、大田单穴插植3~4苗为宜。该文揭示了钵苗机栽(插)水稻分蘖成穗规律,并为大面积生产中钵苗育秧适宜用种量和插植苗数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3年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苗移栽后,分蘖温度低,日平均气温达到11℃早粳1号已开始分蘖。旱育秧的主茎分蘖强,有效穗多,每穗实粒多,产量高,增产幅度达10%左右。太阳辐射和温度对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较大。梅雨初期“阴害”对早籼品种的抽穗扬花和灌浆初期危害较大。文中考虑气象和作物群体因素而建立的水稻产量统计动态模式,由有效穗、每穗粒数、空壳率和千粒重4个子模式组成,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