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改善和提高杂交粳稻品种,我区从浙江引进了杂交晚粳稻新品系共23份材料,以期从中筛选出集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系.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正宁84(原名:宁10~84)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杂交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系。2010年定型参加本院新品系鉴定试验,2011年参加宁波市单季晚粳稻区域试验,表现产量高,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达国标3等,适宜在宁波市作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种植,2012年参加省单季晚粳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4.
杂交晚粳稻浙优12号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优12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选育的优质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双亲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回顾三系杂交粳稻的起源、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粳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及粳稻恢复系选育和配组经过,分析三系杂交粳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三系杂交粳稻育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庆丰A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滇I型粳稻不育系宁67A为母本,中熟晚粳常规品系庆丰B为父本杂交,经多次回交转育而成的滇I型优质、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2006年9月庆丰A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庆丰A育性稳定,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良,中抗稻瘟病,配合力强。利用庆丰A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株型紧凑,米质优,穗大粒重,结实率好等特点。庆丰A对培育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组合的品质和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6年江苏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资料为依据,对杂交粳稻区域试验组合的品质性状和抗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偏低,其中杂交晚粳稻为41.83%,比杂交中粳稻高30%;各品质性状优质达标率表现为糙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性状和整精米率达标率低是限制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江苏省杂交粳稻抗性表现不理想,稻瘟病抗性存在对个别小种高感而同时对其它小种免疫的现象,对鉴定的各优势小种都免疫的组合不多;杂交晚粳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略优于杂交中粳;对白叶枯病4个鉴定小种都免疫的组合几乎没有,或多或少对鉴定小种中的某些小种表现感病;条纹叶枯病抗性杂交中粳稻明显优于杂交晚粳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对策,应在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改良稻米的垩白粒率和整精米率,重视食味品质,提高杂交粳稻的综合抗病性,增强江苏杂交粳稻组合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秀优5号系嘉兴市农科院2000年以不育系秀水110A/秀恢复系69(XR69)配置育成的三系晚粳新组合,2003年9月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技术成果鉴定,2002年进行试种,并开展了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试验,通过4年来的试种和示范,获得了较高产量水平.表现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和抗性都较好,结实率和千粒重接近常规晚粳稻,易获得高产.现将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滇1型是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杂交粳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恢复源狭窄、强优势组合少的问题.本文是围绕滇1型不育细胞质开展的种质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初步总结.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创新是利用立体气候条件选育育性稳定的粳稻不育系;新细胞质质源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筛选恢复基因新质源;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籼粳型(Janpindica)"品系,拓宽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富含铁锌杂交粳稻亲本的选育;滇型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茵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综合整理了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收集保存、类型、系谱、基本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外,还对近年审定的部分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杂交粳稻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3.
秀优5号系嘉兴市农科院2000年以不育系秀水110A/秀恢复系69(XR69)配置育成的三系晚粳新组合,2003年9月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技术成果鉴定,2002年进行试种,并开展了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试验,通过4年来的试种和示范,获得了较高产量水平。表现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和抗性都较好,结实率和千粒重接近常规晚粳稻,易获得高产。现将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浙北地区单季杂交晚粳稻强化栽培高产群体特性的分析,指出其栽培优势,为该地晚粳稻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常规晚粳相比,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偏低,是造成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单季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高于常规品种,在出糙率和精米率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却低于常规品种。2年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能说明每穗实粒数是决定杂交晚粳组合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杂交晚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杂交晚粳稻育种应重视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和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8个杂交晚粳稻与7个常规晚粳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比常规粳稻品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单株分蘖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产量优势明显,但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为负优势,表现穗数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提出今后嘉兴稻区杂交粳稻更高产新组合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粳型杂交水稻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杭嘉湖平原以及苏南环太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晚粳稻生产区,以常规粳稻为主,粳型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始终不到整个晚粳稻面积的5%.嘉兴市2002年全市晚粳(糯)稻总面积为13.7万hm2,而三系粳型杂交水稻的面积673.3hm2,仅为晚粳(糯)稻总面积的0.49%.这与我国籼稻生产区域,籼型杂交水稻全面当家的局面相比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与目前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抗逆性不够强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秋季高温对该地区的单季晚稻的稳产性构成严重威胁.粳型杂交稻穗期的耐高温性较差,若遇上不利天气条件时,稳产性便会明显下降而减产.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主要来自亲缘较远的籼稻,籼粳杂交的后代,如果改良不彻底,往往会带有较多的生理缺陷,降低穗期的抗热性.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性能,选育穗期抗热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示范推广杂交粳稻时,必须每年繁殖不育系和配制杂交种,为此要种好"三田",即不育系繁殖田、杂交粳稻制种田和杂交粳稻生产田."三田"种植面积的比例,通常是种植杂交粳稻100亩,需要制种田3~4亩左右,不育系繁殖田0.1亩左右.近年我省北部稻区示范试种主要的杂交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及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研究概况,阐明了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即杂交粳稻产量竞争优势不明显,杂交粳稻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范围狭窄,杂交粳稻稻米品质表现不佳,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纯度有待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确定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采用多熟期亲本双优组合改良杂交粳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米质,培育高异交特性不育系提高制种产量,应用分子技术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杂交粳稻新品种"秋优金丰"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为上海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系闵行区农科所于2003年选用"秋丰A"与"R44"通过杂交方式育成的晚粳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