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炒青绿茶加工中香气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拥军  施兆鹏 《茶叶科学》2001,21(2):124-129
采用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在制过程中炒青绿茶香气的变化规律。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 ,香气的组分逐渐增加 ,而其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两个关键工序 ,杀青是绿茶香气的雏型阶段 ,而干燥是绿茶香气的成型阶段。炒青绿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 :反_2_已烯_1_醇、 1_辛烯_3_醇、辛醇、已醇、庚醛、壬醛、顺_3_己烯丁酸酯、顺_3_己烯己酸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香叶醇、橙花叔醇、雪松醇、α_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 2 6_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酚、吲哚等  相似文献   

2.
新茶的香气特性及其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在贮藏中往往引起香气的劣变,失去新鲜的香味。关于新茶特有的香气,山西等经过研究认为是顺—3—己烯己酸酯和顺—3—己烯一反—2—己酸酯。作者对新茶(上级煎茶)的香气特性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新茶香气的保存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颇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BJGF1-2是从'白鸡冠'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的茶树新品系,为明确其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2017-2019年春季采摘BJGF1-2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工艺进行制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JGF1-2红茶表现为薄荷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β-芳樟醇、苯甲醇、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绿茶表现为嫩香稍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顺-已酸-3-已烯酯、吲哚、顺-茉莉酮、橄榄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白茶表现为毫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芳樟醇、苯甲醛、苯乙醇、苯甲醇、β-紫罗酮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4分;BJGF1-2乌龙茶表现为花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吲哚、橙花叔醇、顺-已酸-3-已烯酯、香叶醇、己酸已酯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1.6分.BJGF1-2制红茶、绿茶、白茶和乌龙茶总分均比对照高或与对照相当,说明BJGF1-2是一个多茶类兼制的茶树新品系.  相似文献   

4.
在露天栽培的茶树,施给过量的肥料、标准量的肥料和不施肥三种处理;另外对乙烯塑料棚下裁培的茶树施标准量肥料。通过鲜叶和绿茶香气浓缩物的分析结果说明,上述各种处理对绿茶香气有不同影响。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5·6-环氧-β-紫罗(兰)酮,二氢光化二多酯和吲哚等较高沸点的高香成分,过量施肥处理比其他处理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相似文献   

6.
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AmberliteXAD-2为填料的柱层析方法,初步分离了茶鲜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茶叶粗酶(丙酮粉)能有效水解糖苷类香气前体,并释放出挥发性的配基,进而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其苷元部分进行了分析。在茶树槠叶种鲜叶中,顺-3-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Ⅰ、Ⅱ)、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和2-苯乙醇是糖苷类香气前体的主要苷元。不同季节的茶树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在苷元组成上基本一致。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糖苷主要以双糖苷(C5-C6)形式存在,这与在其它茶树品种上(薮北种、毛蟹、水仙、槠叶种)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HS-SPME-GC-MS/GC-O对白叶单枞茶、金萱、铁观音、黄金桂4个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白叶单枞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及其氧化物Ⅰ(淡花香);金萱主要香气成分是吲哚(高浓度时表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香);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水杨酸甲酯(薄荷香味)、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黄金桂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氧化物Ⅰ(淡花香)、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  相似文献   

8.
采摘“春闺”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原料,按烘青绿茶工艺制样。连续3年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闺”品种适制绿茶,制绿茶干茶紧结,色泽绿润,味醇爽回甘,茶汤有特殊的花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富集其香气物质,并利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鉴定,结果表明,春闺烘青绿茶共鉴定出70余种香气化合物,其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20.2%)、α-法呢烯(16.96%)、吲哚(13.57%)、反-β-罗勒烯(6.74%)、己酸叶醇酯(3.99%)、壬醛(2.03%)、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4.61%)、顺-茉莉酮(2.13%)、苯乙醛(1.35%)、己酸己酯(1.28%)、石竹烯(1.34%)等;与绿茶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对比分析发现,春闺绿茶的醇类组分(21.85%)远高于福鼎大白茶绿茶(6.56%),烯烃类(37%)和含氮化合物(15.15%)也比福鼎大白茶绿茶高;而醛类、酮类、酯类、杂氧化合物等低于福鼎大白茶绿茶。  相似文献   

9.
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茶叶加工工艺使得汉中绿茶呈现出以青香和板栗香为主、花香次之的香气特征。本试验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与香气气味特征对汉中绿茶中重要香气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绿茶香气物质主要以花香化合物为主,其次为青香化合物,坚果香化合物较少。其重要香气物质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V、香叶醇、β-紫罗兰酮、(Z)-3-己烯醇、(E)-己酸叶醇酯、2-乙基-5-甲基吡嗪、苯并噻唑和2-乙酰基吡咯。加工过程中,青香化合物经摊青后含量显著增加后于杀青和干燥工序显著下降,花香化合物经摊青后含量增加后于杀青和干燥工序后下降,坚果香化合物则随摊青、杀青和干燥工序呈现显著增加。在这些重要香气组分中,(E)-己酸叶醇酯和芳樟醇经摊青和杀青含量均分别显著增加后于干燥后显著下降;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含量在摊青后含量显著增加,在后续工艺中则分别显著下降;而芳樟醇氧化物和坚果香气化合物随加工工序而增加,Z-3-己烯醇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0.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SPME-GC/MS联用技术对龙井茶香气成分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代毅  须海荣 《茶叶》2008,34(2):85-88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西湖、越州、钱塘三个产区的龙井茶的香气物质,经GC/MS分析,共分离鉴定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西湖龙井含有26个组分、钱塘龙井32个组分,越州龙井25个组分,含量分别占其提取物总量的56.21%、55.32%、55.19%.不同产区的龙井茶香气物质构成种类基本一致,芳樟醇、丁酸-反-3-己烯酯、异戊酸-顺-3-己烯酯、香叶醇、己酸-顺-3-己烯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茉莉酮、α-雪松烯、香叶基丙酮、β-法尼烯、β-紫罗酮、十五烷、2,4-二叔丁基苯酚、橙花叔醇、十六烷、十七烷、十四酸异丙酯、咖啡因、己酸-反-2-己烯酯等香气成分分别占西湖龙井香气物质提取总量的45.55%,钱塘龙井的40.80%,越州龙井的51.78%,是龙井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对构成其特征风味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停  朱荫  吕海鹏  马成英  张悦  施江  刘爽  林智 《茶叶科学》2015,35(2):137-144
芳樟醇是茶叶中含量很高的香气成分之一,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光学异构体,而这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香气品质。本研究利用手性色谱柱,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对绿茶和红茶中芳樟醇旋光异构体的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中都同时存在3S-(+)-芳樟醇和3R-(-)-芳樟醇两种光学异构体。供试绿茶茶样中3S-(+)-芳樟醇与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值(S/R)介于2.07~14.05,平均比值为5.21。表明供试绿茶样品中芳樟醇以3S-(+)-芳樟醇为主要存在形式。此外,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3种不同类型绿茶中芳樟醇的两种旋光异构体的组成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蒸青绿茶中的S/R比值最低(2.72),烘青绿茶的S/R比值最高(8.05),炒青绿茶的S/R比值(4.78)介于两者之间。供试红茶茶样中3S-(+)-芳樟醇与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值(S/R)介于0.65~0.82,平均比值为0.74。表明红茶样品中芳樟醇以3R-(-)-芳樟醇为主要存在形式。绿茶和红茶加工过程中3S-(+)-芳樟醇和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例变化研究表明,在绿茶加工过程中,杀青后S/R比值达到最高,为5.78;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2βh后S/R比值达到最高,为1.59。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中芳樟醇旋光异构体的S/R比值有很大差异,检测发现有的茶树品种鲜叶中的芳樟醇以3R-(-)-芳樟醇为主,如高芽齐和英红9号等,其余5个茶树品种鲜叶中的芳樟醇则以3S-(+)-芳樟醇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做青对乌龙茶香气形成的作用 ,采用×AD - 2吸附剂捕集香气、GC和GC/MS分析 ,对乌龙茶做青及晒青工序的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晒青能增加香气组分数和香精油总量 ,做青则能改变低沸点和高沸点香气组分含量的比例 ,乌龙茶摇青工序中产生的花香特征化合物为 :苯甲醇、橙花叔醇、水杨酸顺— 3—已烯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酸和两种未鉴定的组分。 (王日为、张丽霞等 )原载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 2 5卷 3期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摘要)  相似文献   

14.
湿窨工艺及配花量对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SPME/GC-MS技术分析高档茉莉花茶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乙酸苄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是茉莉花茶的主香组分,这些成分构成了茉莉花茶香气浓度的基础。采用湿窨工艺窨制茉莉花茶,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杜松萜烯、吲哚、苯甲醇、橙花叔醇、乙酸香叶酯等成分的含量显著提高; 配花量在69%~115%之间,配花量递增,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亦随之增加,当配花量达到96%以上,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茶坯的吸香已趋于饱和。采用湿窨工艺窨制高档茉莉花茶的适宜配花量为90%~100%。  相似文献   

15.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茶的香气特征 M.Kosuge,H.Aisaka 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了二种中国绿茶,碧螺春和黄山毛峰,及日本绿茶。碧螺春比日本绿茶含有更多的1—戊烯—3—醇,顺  相似文献   

17.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草地螟成虫对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已交配草地螟雌虫对顺-3-己烯乙酯和乙酸己酯表现出较强的趋性;顺-3-己烯-1-醇对未交配草地螟雌虫表现出较佳的引诱作用;未交配草地螟雄虫对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和乙酸己酯表现出趋性反应,对顺-3-己烯乙酯表现出驱避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研制有效的害虫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福云6号鲜叶及所制绿茶和白茶为试验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考察不同萃取头(PDMS/DVB、CAR/PDMS、PDMS)对茶叶香气富集的影响,并选用PDMS/DVB萃取头分析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鲜叶及所制绿茶和白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与CAR/PDMS和PDMS 2种萃取头相比,PDMS/DVB萃取头富集的香气物质数量更多、含量更高、种类更丰富.从9个试验茶样中分离鉴定出共有香气物质11个,其中白茶苯甲醛、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反式-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醇等7个香气物质含量高于其鲜叶和绿茶,而鲜叶和绿茶之间共有香气差异不明显;差异香气物质共有80个,品种间香气数量未有明显差异,而所属化合物种类不尽相同,福云6号茶样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以醛类和醇类居多.由此可见,醛类、酮类、醇类和酯类是所制茶样中香气的主体部分,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种绿茶鲜叶的不同摊青时间和方法处理.进行样品生化分析和毛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摊青过程鲜叶中的多酚类、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逐步减少,氨基酸、水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经摊青处理的绿毛茶茶汤醇度、鲜爽味和香气均明显提高,说明摊青有助干改善大叶种绿茶品质.但摊青需适度,过度摊青反而降低制茶品质。摊青适宜的时间是6—10小时,含水量71—73%,宜采用萎凋措自然摊放。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中共鉴定香气成分96种,包括20种醇、18种酯、17种烯烃、16种醛、12种酮、7种杂环化合物和少量酸类;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醛、棕榈酸、芳香醇氧化物Ⅰ型、β-环柠檬醛、α-紫罗酮、顺-3-己烯-1-醇、庚醛和壬醛;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79、60、55个和47个,相对于内标的含量分别为695.94、579.90、541.69和268.50,香气成分个数和香气总含量呈梯度递减;4个等级茶叶的共有高含量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其含量随着等级降低而减少。六安瓜片的香气化合物包含多种类型且存在一些较稳定的高含量香气化合物,显露清香高爽的香型特征,但4个茶叶等级之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