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继新 《广西植保》2004,17(1):33-34
粘虫Mythimha Seprata(Walker)是一种具有迁飞性、食量大、为害重、转移扩散快的害虫。2002年9月中下旬在我县山区部分乡镇农田作物、旱地作物、山外平原区的甘蔗、玉米等作物上暴发成灾,造成多种作物严重减产、品质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水稻发生面积为535.5hm^2,甘  相似文献   

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西部,柑橘生产是本州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本州柑橘上的一种次要害虫——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Ashmead)]为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橘园暴发成灾,给广大橘农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笔者对该虫在本州的发生为害现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为害逐年加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发生为害情况据调查,柑橘粉虱于1998年在吉首市开始零星发生,随后其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上升为柑橘主要害虫,到2002年,该虫已在湘西自治州范围内普遍发生,为害柑橘面积1.6万hm2。2005年为害严重,发生面积达2.1万hm2,局部约150hm2橘…  相似文献   

3.
在江淮黄淮地区,粘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历来是三麦的主要害虫。但近十几年来,秋季发生的频率很高,70年代以来曾多次大发生,给秋熟作物造成很大损失,1987年8月,从鲁东南到苏北一带再次大发生,玉米、水稻等作物受害严重,大豆、花生等亦受波及。因而,秋季粘虫的发生是本地区测报和防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秋季粘虫的发生频率和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一点缀螟在云南省保山市发生为害情况,为后续的监测防控提供数据依据。2020—2022年通过普查发现,一点缀螟在云南保山发生为害区域扩大、虫口数量增加、为害程度加重、为害生育期提前、为害部位增多,目前已在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3个县(区)5个乡镇8个村发生,海拔1 200~1 900 m都有发生,以1 200~1 400 m次热区为害较重,3年发生地加权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43.9头、77.5头、670.6头,加权平均为害株率分别为22.8%、24.0%、59.0%,为害时期由蜡熟期提前至乳熟期,为害部位由雌穗扩大至茎秆,测产轻、中、重度发生田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2.5%、37.6%、71.7%。  相似文献   

5.
通过 1 996~ 1 999年在 4 0个检疫性斑潜蝇监测点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在贵州的发生分布 ,并结合其发生为害情况和地理环境等 ,将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4个发生区 ,即黔西南、黔南、黔中重发生区 ;黔中、黔东南中等发生区 ;黔北、黔东轻发生区 ;黔西北零星发生区。将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3个发生区 ,即黔中重发生区 ;黔北、黔东、黔南及黔西南中等发生区 ;黔西、黔西北轻发生区。为检疫性斑潜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8.
张志光 《植物保护》1964,2(6):258-259
广东新兴县,秋季晚稻常受粘虫为害,1955年比较严重,1958、1960、1961年也是猖獗年份,虫口密度每亩达3—10万头。 1.发生世代和时期: 历年来秋季粘虫的发生,包括两个不完整的重叠世代,即第五、六代(代次尚待证实),就其危害性看,第六代是主要的。 (1) 据1958—1962年糖蜜诱测结果(测报站):秋季粘虫蛾始见于9月上旬。早发个体完全可能在10月中旬末完成一代,成为迟熟晚稻后期的威胁。 (2) 从幼虫消长看,1962年9月上、中旬间普通出现粘虫为害,9月21日找到老熟幼虫,第二次幼虫始盛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粘虫在华北全年发生3—4个世代,主要为害禾谷类粮食作物。在山东省:鲁西、鲁北;河北省:冀东、冀中、冀南和河南省豫北等地,主要以第三代幼虫为害谷子、玉米等作物为最严重,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威胁,这些地区常称为:“粘虫三代多发区”,在这里作好第三代粘虫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  相似文献   

10.
粘虫为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虫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对我国粘虫迁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明确了粘虫的逐代迁飞为害和不同发生区的虫源性质等问题,这就为我国开展粘虫异地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扼要介绍了我们从1979年以来对粘虫几个主要发生世代区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异地预测。其主要方法是制定统一测报调查方法,在不同发生世代区选有代表性的测报站进行系统调查,并通过“模式电报”的方式传递虫情信息,结合发生区的作物条件以及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不同世代区的历史资料,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判别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