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2.
黑肩绿盲蝽是稻飞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低温贮藏是成功开展黑肩绿盲蝽大规模生产释放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在低温16℃、13℃、10℃和7℃下分别提供清水、20%蜂蜜、20%蔗糖进行贮藏,以26℃下清水饲养作为对照,以明确黑肩绿盲蝽成虫的适宜低温贮藏条件。结果表明,在无补充营养状态下,低温贮藏黑肩绿盲蝽的寿命均显著长于对照。相同低温条件下,有补充营养的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存活率和LT50均显著大于无补充营养条件。雌成虫在13℃和20%蜂蜜条件下、雄成虫在16℃和20%蜂蜜条件下存活率达80%以上的贮藏时间分别为14和12 d。以上结果表明,13℃或16℃、20%蜂蜜可作为黑肩绿盲蝽成虫的良好贮藏条件,可有效延长黑肩绿盲蝽贮藏期。  相似文献   

3.
选择17种云木香挥发物测定绿盲蝽对其电生理及行为学反应。结果表明,芳樟醇和5-羟甲基糠醛可引起绿盲蝽强烈的电生理反应,且芳樟醇对绿盲蝽雌、雄虫均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选择反应率均低于40%。而5-羟甲基糠醛原液与100倍稀释液均能显著地引诱绿盲蝽,选择反应率分别为51.43%和70.59%。此外,芳樟醇原液对Q型烟粉虱驱避与5-羟甲基糠醛对其的引诱作用同样显著。将这两种化合物组合形成“推-拉”策略后,寄主上绿盲蝽和Q型烟粉虱平均虫量分别为(2.2±0.6)头和(1.9±1.0)头,粘虫板上虫量分别为(7.7±0.7)头和(21.9±1.6)头,与对照组差异显著。5-羟甲基糠醛未对赤拟谷盗表现出引诱作用,但芳樟醇驱避作用显著,选择反应率为25%。表明利用“推-拉”策略防治经济害虫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于2010和2011年的6—10月,用青色、绿色、蓝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在山东省棉田内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各粘虫板全年监测中都是6月诱集棉盲蝽数量最多,10月最少,且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不同年份、月份、田块,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不一致,2010年田块1中的绿色、青色和绿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最多,分别为91.0、2.6、5.8头/板,2011年田块2中的黄色、青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最多,分别为263.0、3.2头/板,田块1中的白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最多,为12.4头/板。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月份、田块、粘虫板颜色对绿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月份和粘虫板颜色对中黑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2年5块棉田的诱捕效果综合排序,黄色粘虫板诱集绿盲蝽效果相对最好;绿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效果相对最好;5种颜色粘虫板诱集中黑盲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病原真菌突破虫霉Entomophthora erupta在中国广东省首次被发现,该菌可引起稻田中的黑肩绿盲蝽种群流行病,侵染率为33.1%,主要侵染黑肩绿盲蝽的成虫或3~5龄若虫,对3~5龄若虫和成虫的侵染率分别为2%、6.7%、8.3%和14%;被侵染盲蝽成虫性比为1∶1。本文还描述了黑肩绿盲蝽感染突破虫霉的症状及该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季豆饲养盲蝽的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四季豆是多种盲蝽的寄主植物,该研究旨在发展一个利用四季豆豆荚规模化饲养多种盲蝽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的若虫最佳饲养密度约为100头/盒(2L),成虫为60~80头/盒.绿盲蝽成虫喜好在切头豆荚的两端伤口处产卵,而中黑盲蝽喜欢在完整豆荚的两端产卵.养虫盒内添加一些弯曲的纸条有助于提高若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产卵后的豆荚需晾干后放置在25~28℃、相对湿度60%~70%、光照16:8(L:D)的环境下,以减少豆荚腐烂和提高卵的孵化率.利用这一方法饲养盲蝽的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达60%、40粒和80%.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是转基因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黑肩绿盲蝽兼性取食褐飞虱蜜露和稻株伤流液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75.9和67.5 d,比蒸馏水对照组显著延长,雌成虫捕食褐飞虱卵的能力为23粒/日,比蒸馏水对照下降;取食稻株伤流液的雌成虫寿命(58.1 d)延长,捕食能力(24.9粒/日)下降;无论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或稻株伤流液,转基因水稻Bar68-1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雌67.6 d,雄61 d)和捕食能力(24.9粒/日)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和非转基因感虫对照TN1的一致。研究表明,兼性取食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稻株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没有给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增加新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盲蝽食诱剂中试产品进行了田间诱捕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和丙酸丁酯按质量比3∶1配制的食诱剂对盲蝽成虫诱捕效果明显,诱捕量显著高于对照。2015年河北黄骅苜蓿田中,该食诱剂配方对盲蝽成虫的总诱捕量是对照的3.9倍,2016年河南新乡和河北廊坊绿豆田、河北廊坊棉花田中该食诱剂诱捕盲蝽总量分别是对照的55.3倍和39.0倍、15.6倍,均显著高于对照。诱捕到的盲蝽种类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和苜蓿盲蝽,苜蓿田优势种苜蓿盲蝽和绿盲蝽、绿豆和棉花田优势种绿盲蝽的诱捕量同样显著高于对照。这表明,盲蝽食诱剂对田间盲蝽成虫具有明显的诱捕效果,可用于盲蝽成虫种群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三突花蛛对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研究表明,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捕食行为始于二龄幼蛛,可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各龄若虫及成虫。其成蛛对两种盲蝽捕食功能反应属H0llingⅡ型,日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二龄、四龄若虫可分别达56.5、22.1头和30.4、9.3头。选择试验表明,三突花蛛对两种盲蝽无取食选择性差别,但对不同龄期的同种盲蝽趋于选择体型较大个体。环境温度对三突花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以20~35℃为适宜捕食温度;低于10℃下日捕食量显著降低。2007年棉花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三突花蛛与盲蝽自然种群动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是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1.
Bt棉有效控制了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然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盲蝽(Heteroptera:Miridae)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有效的抗虫基因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t杀虫基因和菌株为材料,对绿盲蝽进行杀虫活性筛选。利用本实验室先前克隆的Mtx类杀虫基因cry15Aa表达产物进行绿盲蝽杀虫活性测定,研究结果显示Cry15Aa蛋白对绿盲蝽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通过杀虫活性测定,获得对绿盲蝽有效的Bt菌株20株;对这些菌株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LC-MS/MS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能含有Cry1Aa、Cry1Ab、Cry1Ac、Cry1Ae、Cry1Af、Cry1Ag、Cry1Ah、Cry1Ba、Cry1Be、Cry8Ha等十余种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有杀虫活性的蛋白片段,并且有4株Bt菌株样品中检出了Mtx类杀虫蛋白Cry15Aa的片段。但是进一步基因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菌株并不含有cry15Aa全长基因,推测这些菌株中含有Cry15类的新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中可能存在对盲蝽有效的新型杀虫蛋白。本研究在发现了cry15Aa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同时,获得了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Bt新菌株,对绿盲蝽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僵菌对盲蝽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棉花盲蝽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而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这类害虫的唯一有效途径.为了探索盲蝽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浸虫法评价了7个白僵菌菌株对我国3个盲蝽优势种类--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不同种类盲蝽的致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菌株C-1对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菌株07-2-3、07-10-10、07-10-11、07-10-12和07-10-14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绿盲蝽.在7个菌株中,C-1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5.34×106个孢子/mL.菌株C-1的致病力随着绿盲蝽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减弱.在浓度为1×107个孢子/mL时,菌株C-1对绿盲蝽2~4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分别为7.11、8.37和12.44天;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时,分别为3.14、3.87和4.95天.研究表明,白僵菌在防治我国棉花盲蝽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猎物对普通草蛉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猎物对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榆长斑蚜[Tinocallis saltans(Nevsky)]、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Li)和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卵共6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蚜发育历期最短,为(9.66±0.13)d、取食麦蛾卵发育历期最长,为(11.35±0.26)d;取食麦蛾卵时蛹期最短,为(7.33±0.16)d、取食萝卜蚜时蛹期最长,为(8.85±0.25)d;幼虫取食棉蚜死亡率最低,为(20.05±0.2)%、取食萝卜蚜时死亡率最高,为(31.25±0.52)%;幼虫取食截形叶螨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幼虫取食棉蚜时蛹最重,为(8.27±0.20)mg,取食枸杞木虱时蛹最轻,为(7.28±0.18)mg;幼虫取食枸杞木虱时羽化率最低,为(69.29±0.79)%、取食萝卜蚜时羽化率最高,为(77.25±1.94)%;幼虫取食麦蛾卵时雌虫寿命最长,为(71.54±1.87)d、取食榆长斑蚜时雌虫寿命最短,为(57.35±3.66)d。幼虫取食不同食物对普通草蛉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幼虫食物是影响普通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最适合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4.
环氧虫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新烟碱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本文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环氧虫啶对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的毒力,结果表明,三种盲蝽对环氧虫啶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中黑盲蝽的敏感性最高,LD_(50)值为2.03ng/头,其次为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LD_(50)分别为3.12和3.34ng/头。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能明显增加环氧虫啶对三种盲蝽的毒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只在中黑盲蝽上对环氧虫啶表现出增效作用,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未显示增效作用。这说明,环氧虫啶具有防治苜蓿盲蝽属三种害虫的应用潜力,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可能在环氧虫啶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卵的收集与孵化方法。使用培养皿内平铺的4层带皱褶湿滤纸可以更有效地收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卵,培养皿中央加入湿卫生纸团可以有效保持滤纸的湿度恒定,从而保证了卵的孵化率至少达到80%以上。此方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能收集更多的卵并保证孵化率,为试验和工厂化饲养提供了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系统调查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盲蝽种类组成和种群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不同果树生态区域内,盲蝽主要发生种类均为绿盲蝽。调查结果还揭示了绿盲蝽在棉花-果树生态区、粮食-果树生态区和果树单独种植区内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讨论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的盲蝽分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棉盲蝽对棉株的为害特性,结合棉株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含量的分析,提出盲蝽对棉株的为害程度与棉株内含氮量成正相关,即含氮量愈高,为害愈重。而与棉株内的含糖量、含水量和 pH 值的变动无关。根据上述结果,为利用合理施肥、灌溉和及时进行棉田管理等一系列农业措施,提出可以控制棉盲蝽为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