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提高畜禽产品产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但抗生素长期使用产生的耐药性以及内源性感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者,世界各国都在相继立法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因此在畜禽  相似文献   

2.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能预防畜禽疾病,而且能改善畜禽的新陈代谢、促进畜禽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但由于添加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不当,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持续使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等。那么,如何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呢?  相似文献   

3.
细菌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直是人类和畜禽健康面临的严重威胁.人们针对抗生素及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通过调整抗生素使用来降低耐药性水平的尝试,其成功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抗生素使用是否是唯一(或最显著)影响菌群耐药性持久与否的选择压.任何用作筛选非抗生素耐药性的因素都被称作抗生素耐药性的共选择因素,包括相关抗生素、金属离子和添加的混合物,如消毒剂等.不了解这些共选择因素会导致对耐药性的成因估计不准确,并对降低耐药性的干预措施产生误导.在家禽生产系统中,控制耐药性的主要挑战是我们不了解家禽生产实践中如何筛选抗生素耐受性细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手段更多依赖于非抗性因素筛选抗性细菌,而不是抗生素的实际用量.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产生细菌耐药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0年,美国首先在配合饲料中加入抗生素,此后各国广泛在饲料中应用,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四环素、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但临床医学发现,绝大多数医用抗生素经长期使用后,会产生细菌耐药性,有些耐药菌不但耐药程度高,而且对多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使抗生素的抗菌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在畜禽水产养殖的历史长河中,抗生素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使用抗生素在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药物残留、耐药菌产生、动物免疫功能下降等危害,甚至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欧美发达国家相继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欧盟2006年1月1日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  相似文献   

6.
无抗生素饲料控制仔猪腹泻的几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持续使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遭到无抗品的抵制。无抗生素饲料可从仔猪营养方面着手,通过添加柠檬酸、酶制剂、益生素、氧化锌、纳米蒙脱石等措施控制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7.
我国饲料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影响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1 1 药物添加方面的因素1 1 1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残留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 ,饲料中越来越普遍地添加抗生素类以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发生。但长期超量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 ,同时由于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8.
<正>在养猪生产中,为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需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要了解日粮中添加铜和锌对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所起的作用。抗生素在猪饲料上的使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抗生素应用于动物生产,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治疗疾病和预防微生物感染,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19世纪50年代,人们认识到抗生素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进而开始了大量的生产并投入使用。1994年,仅丹麦一个国家在动物生产上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在饲料中添加亚治疗量的抗生素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抗生素长期广泛使用,其弊端日益明显,如引起内源性感染和二重 感染、耐药性的产生、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药物残留等.对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争议日 益增多,终使许多国家政府明令限制使用.因此,当前研究开发以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为代表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0.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作为药物及饲料添加荆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确保动物及动物源食品的安全至关重要.乳品中残留抗生素不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也会对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笔者针对牛奶中抗生素的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能预防畜禽疾病,而且能改善畜禽的新陈代谢,促进畜禽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但由于添加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不当,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持续使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等。那么,如何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呢? 1.严格控制添加数量。如土霉素用作治疗畜禽疾病时,可在饲料中添加0.1%以上,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每吨饲料只需添加10~15克。有的养殖户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可促进畜禽生长和改善饲料转化率,这已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能预防畜禽疾病,还能改善畜禽新陈代谢、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但长期大量持续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同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并已遭到无抗品的抵制。因此,目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更应讲究添加的数量、方式和方法,将抗生素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陆续有媒体报道,在儿童体内检出动物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养殖饲料添加抗生素,抗生素会在肉里残留,人吃了带抗生素的肉之后,或产生"耐药性"。虽然自2018年5月1日起,养殖业就仅剩11种抗菌药允许添加到商品饲料中长期使用。但由于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抗生素依然大量应用。全国政协委员梁树森表示,每年数万吨抗生素经由养殖动物和我们的身体,进入水土环境,致使各种病菌严重抗药,使养殖环境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十年来,养殖业一直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饲料添加剂增加畜禽的产量和数量。然而,抗生素等物质在畜禽饲养中长期使用,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畜禽的二重感染和药物残留等副作用。因而,研制开发绿色、安全、无残留、无耐药性的饲料添加剂已变得非常必要。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中药饲料添加剂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三种绿色安全饲料添加  相似文献   

15.
<正>据估算,坏死性肠炎已感染多达40%的商用肉鸡群,并且使美国的肉鸡行业每羽鸡损失大约5美分。平均而言,坏死性肠炎每年会对全球家禽市场造成20亿美元以上的负面影响。在过去,加入家禽饲料中的抗生素在预防坏死性肠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抗生素及抗生素生长促进剂能够改变家禽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降低鸡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的发生概率。然而,由于消费者担心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如今很多国家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即使是在一些家禽饲料中仍能允许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药物饲料的现状和应用无抗生素饲料控制仔猪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具有防病、治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功效,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业生产中被普遍使用。然而部分养殖企业不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有关规定,抗生素持续使用使病原茵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不但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无抗生素饲料可从仔猪营养方面着手,通过添加柠檬酸、酶制剂、益生素、氧化锌、纳米蒙脱石等措施控制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可促进畜禽生长和改善饲料转化率已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故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能预防畜禽疾病,而且能改善畜禽的新陈代谢、促进畜禽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但长期大量持续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已遭到无抗品的抵制。因此,目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更应讲究添加的数量、方式和方法,将抗生素的危害降到最低。本文简要介绍畜禽饲料中抗生素的控制使用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畜禽养殖中,腹泻是困扰畜牧从业者的一个重要难题,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因此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防治腹泻,如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在饲料生产中以添加抗生素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随着抗生素的超量使用及滥用,病原体对抗生素也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长期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必然会对畜产品的品质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使用的防治疾病的纯天然植物,具有绿色,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且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毒性低,残留量少甚至无残留等优点。所以,利用中草药的相关理论和药理知识,通过配制中草药复方制剂,研究其对畜禽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在无抗时代下是一个紧迫而热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持续使用使病康菌产生耐药性,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遭到无抗品的抵制。无抗生素饲料可从仔猪营养方面着手,通过添加柠檬酸、酶制剂、益生素、氧化锌、纳米蒙脱石等措施控制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20.
饲料中如何添加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能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而且能改善畜禽的新陈代谢,促进畜禽生长,提高畜禽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但如果添加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不当,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持续使用还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在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何在饲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