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黔中地区2013年实施近自然经营间伐的2个龄级马尾松Pinus massioniana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固定样地与8个临时样地(100~400 m2)胸径、树高、材积、蓄积以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的调查,对比近自然经营间伐林分与相应对照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差异,评价近自然经营间伐实施4 a的初期效果,为建立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间伐增加了马尾松林分大径级林木的株数比例,对照的中龄林和近熟林胸径分别在8~14和10~14 cm的株数比例最大,间伐在12~18和22~26 cm的株数比例最大。②间伐提高了林木胸径与材积的生长量,间伐的平均木、目标树、非目标树胸径与材积生长量均达到对照的1.15倍以上,最高在中龄林目标树中可达对照的1.65倍。③间伐提高了林分蓄积的生长率,间伐林分蓄积的生长量在小于对照林分的情况下,生长率却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分别比对照林分高出了4.13%和1.03%。④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树高生长及林下植被生长。树高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在间伐与对照林分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森林经营方式林分生长动态变化情况,于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油松人工林中选取油松中龄林和近熟林设置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和未经营样地,根据2013、2016年和2019年3次调查,分析对比不同经营模式下林分蓄积生长量、胸径、胸高断面面积和单木材积量单木生长量,林分胸径分布和林分垂直分层生长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龄林近自然经营和常规经营方式下的PAI(年蓄积生长量)均大于未经营,近熟林6 a间近自然经营方式下PAI为12.31 m3·hm-2·a-1,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中龄林平均胸径单木生长量6 a间表现为近自然经营(0.58 cm·a-1)>常规经营(0.48 cm·a-1)>未经营(0.31 cm·a-1),近熟林表现为近自然经营(0.69 cm·a-1)>未经营(0.49 cm·a-1)>常规经营(0.46 cm·a-1);近自然经营方式下油松人工林6 a间单株胸高断面面积生长量、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近自然经营方式下的油松人工林上层胸径、胸高断面、蓄积年生长量都大于其他经营方式,近自然经营大径阶树木比例增长幅度最大。由此得出结论,近自然经营有利于林木胸径、林木单株胸高断面面积和单株立木材积量的生长,同时还会提高林分大径级林木株数比例,更有助于提高人工林木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湘西自治州历时多年的桤木造林推广成效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并对湘西自治州内推广的桤木林分进行样方调查和解析木分析,测定径高生长量、活立木蓄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立桤木胸径和树高生长、立地因子选择模型,分析湘西自治州桤木林分生长规律和适应性,为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桤木林分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工楠木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8年生人工楠木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楠木种群在林分中占居主林层,为优势树种;中、大树(Ⅳ、Ⅴ级)在乔木层种群中占绝对多数,且林下自然更新幼苗(Ⅰ、Ⅱ级)较多,为增长型种群;相对直径分布范围为0.6~1.8,直径分布曲线顶峰偏右,中、大径阶林木占多数;蓄积结构中、大径木蓄积呈增长趋势;楠木生长较快,年平均胸径生长0.643~0.693 cm,年平均树高生长0.721~0.814 m,林木蓄积量103.450~136.415 m3/hm2,其中楠木蓄积量69.141~76.945m3/hm2,占全林蓄积的56.41%~66.84%。  相似文献   

5.
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是根据特定区域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植被分布规律发现的潜在天然植被类型,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并尽可能提高其比重,以保持森林最基本的自然结构特征,实现长期稳定的林木生长和林分发育,满足森林经营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服务需求;探索稳定森林植被的类型、结构和恢复途径,掌握立地原生森林植被的分布和演替规律,为各类型区组建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拟通过对衰退人工刺槐林进行定向培养,研究江淮地区退化人工林林地的更新复壮和近自然经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树木生长状况及各生长指标的相关关系,为指导城市树木管理、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哈尔滨市建成区随机调查单位附属林、道路林、景观游憩林和生态公益林4种林分共220块样地,每块样地中分别取4~10株树木测量其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周长等指标。[结果]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树木树高小于10 m近70%左右,枝下高绝大部分小于4m,冠幅小于50 m2的占总量的69%,胸径周长小于100 cm的树木约占80%,冠幅和胸径周长虽存有较大树木(冠幅250~325 m~2、胸径周长200~250 cm),但数量不到所调查树木总量的5%,且冠幅大小分布较离散。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周长平均值分别为8.57 m、2.20 m、47.93 m~2、66.30 cm。4种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比4种林分发现,生态公益林树木的树高较其他3种林型高3 m左右,胸径周长长20 cm左右,道路林的冠幅小于其他3种林分6~11 m~2。[结论]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整体长势偏小,小冠幅树木居多,且林型间差别较大,今后应加强保护大树和抚育管理幼树。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天然阔叶林的林分蓄积估算方法,以赣南槠栲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7块标准地的数据,采用树冠光竞争高度法(CCH)将槠栲天然阔叶林划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分析各林层的胸径和树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探讨不同林层株数和蓄积垂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槠栲天然阔叶林的垂直结构复杂:分层后各林层的胸径和树高的离散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层,演替层和主林层;分层后蓄积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株数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鉴于槠栲林复杂的垂直分布特征,提出分别林层标准木法估算林分蓄积,并与平均标准木法和每木检尺法的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分别林层标准木法在标准地和各林层的蓄积估计结果与每木检尺法无显著差异;平均标准木法由于低估了主林层蓄积且高估了更新层蓄积使得估算的标准地总蓄积偏高。推荐在森林资源调查时,使用分别林层标准木法估算林分蓄积。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林不同恢复年限(6、10、15、20、25、30和34 a)林分为对象,研究了红锥人工林林分物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度、丰富度及材积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分布差异较大。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树种胸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0 a集中分布胸径> 20 cm的树木。红锥人工林林近熟阶段(30 ~ 34 a)乔木株数较少,但是从林分的生产力来说,却提供了50%以上的林分蓄积。综上,不同林龄阶段的人工林经营策略需要考虑林分自然生长规律和关键树种竞争机制,使少量优质林木个体留给自然演替进程控制和调节,实现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和结构功能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林分空间结构是描述林分结构极其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森林经营与管理成功的标志。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黔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安顺市平坝区)设置100 m×100 m马尾松近熟林固定样地,采用10 m×10 m网格调查每株林木的树高、胸径和坐标数据,主要以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研究马尾松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该林分中马尾松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明显优势,种内竞争对马尾松生长影响很大,整个林分以零度混交为主,空间异质性不高;②在整个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处于随机分布,胸径差异不显著,伴生树种主要空间分布格局为集聚分布;③模拟采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调控,改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以及优势种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空间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蓄积结构比实验前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人工林森林经营模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经营模式(轮伐期经营、近自然经营、无经营)下中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2期调查数据,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森林经营对林分以及单木生长量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森林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相对于轮伐期经营主要是对林分上层木和下层木生长促进效果明显,对中层木生长影响与轮伐期经营效果差异不明显,轮伐期经营与无经营相比较,能有效促进中层林生长,但对上层木及下层木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增加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而轮伐期经营则不然;2种经营模式均能有效增加林分树种多样性与均匀度,但近自然经营明显优于轮伐期经营(两者树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总的来说,近自然经营优于轮伐期经营,后者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林分结构,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善林木生长状况。最后,根据不同经营模式下当前的林分结构提出相应的后续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热带林生长动态模型及可持续经营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中国热带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方式,在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山地雨林中设置了12块固定观测样地,并在定期观测数据基础上估计林分生长量、林木进界率与径阶保留率等.据此建立林分自然生长的径级分布模型,择伐作业对保留木影响的损伤模型,采伐后由于林窗效应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经验模型,进界生长模型等热带森林生长动态数学模型并估计了林分初始状态、林分动态转移因子等参数.以森林经营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关键过程为基础设计了森林生长和经营模拟系统的框架概念,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系统的各个独立程序模块,用VBA 语言与EXCEL结合开发了系统应用软件.应用本模拟系统对西双版纳热带林的择伐经营模式作了所有可能参数组合的模拟经营实验,提出了热带林区国营林场和村寨集体林最适宜的可持续经营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用10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观测资料,分析造林密度2 500、3 000、3 600、4 500株/hm~2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的圆满度、通直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等5个形质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树高、树干通直度、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等生长形质指标以及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性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密度对乳源木莲的造林保存率、胸高形数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综合表现,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得出乳源木莲大中径材的合理造林密度宜为2 500~3 6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国热带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方式,在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山地雨林中设置了12块固定观测样地,并在定期观测数据基础上估计林分生长量、林木进界率与径阶保留率等.据此建立林分自然生长的径级分布模型,择伐作业对保留木影响的损伤模型,采伐后由于林窗效应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经验模型,进界生长模型等热带森林生长动态数学模型并估计了林分初始状态、林分动态转移因子等参数.以森林经营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关键过程为基础设计了森林生长和经营模拟系统的框架概念,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系统的各个独立程序模块,用VBA 语言与EXCEL结合开发了系统应用软件.应用本模拟系统对西双版纳热带林的择伐经营模式作了所有可能参数组合的模拟经营实验,提出了热带林区国营林场和村寨集体林最适宜的可持续经营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森林经营是林业永恒命题,对加快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上清林场为例,对森林经营工作提出工作建议。1整体现状上清林场森林资源培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至1994年,以消灭荒山为主,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提高较快。但由于成过熟林被采伐,林分亩平蓄积下降较多。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4年,掀起山上再造工作热潮,森林面积再增加,森林覆盖率再提高,森林质量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6.
天然落叶松林分生长阶段划分与定向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分生长阶段划分是定向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为此采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对黑河地区天然落叶松林的122块样地进行了林分生长阶段划分。以研究生长阶段和定向经营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河地区天然落叶松林分胸径成熟至少需33 ̄34a。材积成熟至少需45a以上;阴坡生长期比阳坡长3 ̄7a,生长速率比阳坡慢;阳坡宜于发展短周期商品林;阴坡可用作发展中长周期商品林。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外不同类型林分近自然经营生长特性与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机理进行分析,探讨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原理和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人工促进经营措施。研究认为,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机理是依据森林系统中个体竞争、自然选择、林隙更新、合理空间分布与材积生长规律原理,综合优化组合林木个体各生长阶段速生性与合理时空分布,使林分个体在各自不同生长期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林分生长量在合理经营期中达到最大化。系统研究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机理,命名为“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理论”,并提出我国不同林分类型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对南岭山地杉木密度试验林17年的连续观测,得到了在高立地指数等级条件下密度为:1620株/hm2、2475株/hm2、2925株/hm2、3510株/hm2,4种密度杉木试验林连续17 a的生长的观测值,用以分析不同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林分的自然稀疏、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单株材积和高径比有影响,对林分平均优势高、平均高影响不大。林分蓄积随林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增加而递增,当到一定年龄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的圆满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5个形质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和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表明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有着显著的造林密度效应。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抑制效应;而林分蓄积、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形质指标以及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表现出促进效应。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的造林保存率、树干通直度、尖削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峦大杉综合得分值,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综合8年生峦大杉生长形质以及林分分化情况,造林密度2 700株·hm-2的峦大杉总体生长表现最好,有利于峦大杉大中径材的培育,并适时间伐、抚育。  相似文献   

20.
研究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也是森林经营中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的基础,为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和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试验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内立木坐标,测量立木胸径、树高以及冠幅,并进行回归分析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林木胸径和冠幅的生长受密度变化的影响显著,呈负相关关系,且密度对冠幅的影响较大;林木树高的生长对密度变化的响应不显著;密度的变化对林木冠胸比和高径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