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高亲和磷转运子是控制植物对磷吸收和转运的主要蛋白。本研究以磷高效的柱花草基因型TPRC2001-1为对象,首先建立低磷胁迫下TPRC2001-1根系全长cDNA文库。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克隆到编码柱花草高亲和磷转运蛋白的基因,SgPT1。该基因全长cDNA为1 994 bp,编码538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59 kD。SgPT1蛋白具有高亲和磷转运子的结构特点,即含有“6+6”跨膜结构。而且,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显著促进SgPT1在根部的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低磷胁迫下磷的吸收和转运的过程。总之,以上结果表明SgPT1的加强表达可能是TPRC2001-1适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之一,为进一步研究柱花草适应低磷的分子机制提供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响应及其耐受机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重金属Cd作为非必需微量元素,经根系吸收并累积时对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因而开展植物对Cd的响应途径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对改良植物对Cd的耐受性以及开发超累积植物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硫代谢、抗氧化系统和Cdz2 跨膜运输是植物对重金属镉响应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综述了以上3种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Cd2 诱导植物硫转运蛋白、硫还原相关酶类以及半胱氮酸、谷胱廿肽和植物螯合肽合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Cd2 诱发的植物抗氧化反应及其基因表达,质膜和液泡转运蛋白促进Cd2 运输和隔离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3.
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是生长发育信号和逆境信号诱发的钙信号的重要信号传递体,在调控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下游基因的表达、生化代谢、离子和水分跨膜运输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植物种属CDPK的结构特点、CDPK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征、CDPK生理生化特性及生化反应调控特性、CDPK 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以及CDPK在植株体内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今后牧草作物CDPK的鉴定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根系氨吸收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氮素也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最多的元素之一。因此,了解根系吸收氮素的机理和过程对检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壤中的氮大体上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植物能够吸收的有机态氮主要是氨基酸,而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无机态氮主要是NO3-和NH4+。本研究较全面地总结了植物根系对氮的吸收和调控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白飞  辛俊亮 《草业学报》2013,22(1):300-307
近年来,由工业、农业和采矿活动所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并受到广泛关注。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也成为研究热点。重金属通过根表皮从土壤溶液中进入植物体内,通过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进入木质部并被转运到地上部。许多基因与重金属转运和积累过程相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ABC转运蛋白家族相关基因和P-type ATPase相关基因等。本研究从植物各部位对重金属吸收转运作用及重金属转运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6.
植物根系氮吸收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氮素也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最多的元素之一。因此,了解根系吸收氮素的机理和过程对检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壤中的氮大体上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植物能够吸收的有机态氮主要是氨基酸,而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无机态氮主要是NO3-和NH4+。本研究较全面地总结了植物根系对氮的吸收和调控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的日粮中,蛋白质是一种较重要的营养物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不仅会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会减少氮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对蛋白质的吸收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营养学观点认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的营养,蛋白质必须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然而,最近报道小肽可直接被动物机体吸收并在细胞内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底物.Yang X D等报道,大鼠肺泡的巨噬细胞具有PepT1样的转运载体,能直接吸收小肽,含有精氨酸的小肽在被该转运载体转运之后,能被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直接用做底物来产生一氧化氮(NO),而且用这些小肽作底物产生的NO数量是用精氨酸作底物的二倍.这表明小肽转运载体不仅在蛋白质的吸收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也起作用.哺乳动物和鸡的载体基因已被克隆,小肽转运载体将会成为蛋白质营养学上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属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可以与超过80%的陆生植物形成AM共生体,在植物生长、抗逆、群落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均有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普遍应用于AM真菌研究,促进了AM真菌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应用RT-PCR、巢式PCR、qPCR技术和cDNAA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AM真菌-植物共生机理、AM真菌快速检测、分类鉴定及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归纳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T-PCR、q-PCR和mRNA等技术,在AM真菌对植物养分吸收、植物抗逆蛋白及转运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AM真菌互作机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据《Scientia Horticulture》(2012年8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园艺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磷酸盐缺乏对柑桔属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柑桔实生苗通过根系直接吸收或间接从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中获得磷。为阐明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无机磷缺乏状况下枳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磷浓度下5个球囊霉属丛枝菌根处理根系的菌根繁殖情况、枳单重、磷浓度、磷吸收及无机磷转运蛋白基因Pht1的表达。结果表明,5个球囊霉属丛枝菌根中,对枳生长适  相似文献   

10.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doi:10.1016/j.scienta.2015.10.040),来自巴西维索萨联邦大学的Herminia E.P.Martinez等人研究了短期水分胁迫对巴旦杏植株NO3-吸收的影响。鉴定巴旦杏植株水分胁迫下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对于促进巴旦杏果园氮利用效率很重要。本研究调查了短期干旱胁迫和非干旱胁迫下巴旦杏植株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及正常供水的3年生巴旦杏植株的NO3-动力吸收指数。研究人员共进行了两项试验。第一项试验中,给14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半干旱区5龄和9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dong)土壤为供试对象,采用3种提取剂(0.01 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结合黑麦草(Lolium perenne)盆栽的生物测试对2个年龄苜蓿地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01 mol/L CaCl2提取剂对硝态氮的提取能力显著高于热水和1 mol/L KCl,1 mol/L KCl提取土壤铵态氮的提取能力最小;黑麦草在5龄和9龄苜蓿土壤中的吸氮量分别为2 100和3 100 mg/m2,由0.01 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提取剂提取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黑麦草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0.01 mol/L CaCl2、热水和1 mol/L KCl提取剂提取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植物吸氮量关系不确定,不能作为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2019和2020年在河西灌区进行玉米/秣食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置7.5(D1)、9.0(D2)、10.5万株·hm-2(D3)3个青贮玉米种植密度,每个种植密度下设置0(N1)、120(N2)、240(N3)、360 kg·hm-2(N4)4个施氮水平,探究种植密度与施氮对饲草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D2和D3处理的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D1,N3和N4处理的青贮玉米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N2和N1。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了最高的总干草产量,2019和2020年分别为36.16和30.31 t·hm-2。两年随着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增加,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两年D2处理下总体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D3,且D2获得较高的氮肥农学效率。N2、N3、N4处理的总体氮含量和氮吸收量显著高于N1,N3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4。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2019和2020年分别为1.41和0.86 kg·kg-1。因此,该处理是一种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系统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郝凤  于铁峰  刘晓静  高凯 《草地学报》2021,29(11):2428-2434
以高效型苜蓿(‘龙牧806’‘肇东苜蓿’)和低效型苜蓿(‘公农1号’‘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在4个供氮量下(2.1,21,210和420 mg·L-1),研究紫花苜蓿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氮效率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效型苜蓿品种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重、总根长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低效型品种(P<0.05);供氮量较低时(2.1和21 mg·L-1),高效型向根系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而低效型则向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根系形态参数与总氮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根重对氮素吸收的直接作用较大,直接通径系数是1.230和1.102。因此,在氮胁迫下,根系形态对氮吸收效率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根系形态中的根重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其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种对放牧响应不同,放牧有利于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钙和磷的吸收,高山嵩草重度放牧下钙与磷含量显著高于适度放牧与对照(零放牧)(P<0.05),且适度放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紫花针茅钙含量依次为重度放牧>适度放牧>对照,磷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家畜的啃食促进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放牧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同时放牧增加了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放牧家畜对草地的影响,加速了牧草-土壤氮循环,促进了牧草对土壤氮的吸收,进而增加了牧草的粗蛋白含量,改善了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6.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不同植物对氮素的需求不同。本研究以饲用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Wrangler’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研究了施用不同氮素水平[2 mmol·L-1(N1)、5 mmol·L-1(N2)、10 mmol·L-1(N3)]对狗牙根光合生理及牧草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其生长、光合及牧草品质最优的施氮量。结果表明:与施加N1相比,施加N2和N3时狗牙根‘Wrangler’的长势明显更好,株高显著提高(P<0.05);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以及PSⅡ的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等光合生理指标显著升高(P<0.05);饲用品质指标粗纤维含量显著提高,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是,与施加N1和N2相比,施加N3时狗牙根的光合性能(PICS)最强,含氮量和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10 mmol·L-1是饲用狗牙根‘Wrangler’的最优氮素供应水平,研究结果为饲用狗牙根‘Wrangler’的日常施氮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黑龙港地区晚春播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黑龙港地区选择深州市护驾迟、威县赵村和沧县前营3个试验点,对14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旨在筛选出晚春播条件下适宜和饲用小黑麦搭配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为该地区"粮改饲"及草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北农青贮2932、北农青贮208和辽单青贮625与饲用小黑麦搭配种植较好。3个品种生物产量均超过1 300kg/hm~2,一致表现为抗病、抗倒,生长期适中、叶量丰富、饲用品质优,适宜在黑龙港地区晚春播条件下和饲用小黑麦复种,形成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类型玉米(Zea mays)不同器官和全株的生物产量,以提高玉米定向培育的选择效率。选择32种具有代表性的玉米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成熟性质和用途4种分类方法,分别对完熟期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及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以及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进行比较。每个品种选择5个地块,每个地块选取10株玉米。结果表明: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显著(P0.05)。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和成熟性质分类不足以区别不同品种类型玉米的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P0.05)。按用途分类,不同品种类型玉米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玉米籽实的风干物质、干物质和总能产量除外)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饲用玉米红粒玉米普通玉米糯玉米。对广泛种植的普通玉米和饲用玉米进行比较,设定普通玉米产量为100.0%,则饲用玉米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产量分别为121.9%、164.2%、175.5%、149.0%、151.7%、168.8%和149.9%;风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9%、143.7%、155.1%、139.4%、126.1%、162.0%和129.1%;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5%、143.4%、155.0%、139.5%、125.7%、162.0%和129.21%;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119.0%、142.9%、181.5%、161.6%、122.0%、137.4%和131.7%;总能产量分别为107.7%、143.8%、155.0%、139.4%、126.1%、162.0%和129.1%。玉米籽实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占玉米全株的比例,普通玉米分别为47.75%、57.87%和48.49%,饲用玉米分别为39.72%、52.36%和40.48%。由此得出,普通玉米全株饲喂是"粮改饲"的最基本的策略,而饲用玉米籽实和全株生物产量都高于普通玉米,种植饲用玉米可以增加30%左右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砂培、浇灌营养液方法种植颠茄(Atropa belladonna),研究不同铵硝配比(0∶100、25∶75、50∶50、75∶25、100∶0)在不同处理时间(7、14、21、28d)对颠茄干重、叶绿素和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颠茄的合理施肥、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颠茄叶片叶绿素、游离氨基酸(FAA)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随铵态氮比例增加而升高,其中叶绿素、FAA含量在铵硝比75∶25时最高,SP含量在铵硝比50∶50时最高,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处理时间表现并不相同;整个处理期内,全硝营养下颠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明显高于铵硝混合处理及全铵处理,且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高,硝态氮含量也最高。综上,增加硝态氮含量能够促进颠茄干物质的积累以及NR和GS活性,合理补充铵态氮则能提高叶片叶绿素、FAA及SP含量,因此铵硝结合供氮且铵硝配比为25∶75更有利于颠茄的生长和氮素代谢。  相似文献   

20.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