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新闻     
《中国农资》2013,(18):3
<正>50公斤、150公斤农业部日前明确了西南西北地区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攻关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提高50公斤、马铃薯提高150公斤,标志着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资》2013,(10):24
<正>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9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提高30公斤本报讯3月10日,农业部在江西省景德镇召开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动员会。会议提出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具体目标是做到稳中有进——"稳"就是稳住面积,力争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500万亩、油菜面积增加500万亩;"进"就是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到  相似文献   

3.
今年,宣威市被列入全国38个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因行政推动力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较为成熟,示范推广面积大,效果显著.3月19日承办了云南省春耕生产现场会,4月27日和7月9日分别出席农业部西南西北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和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并在西南西北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宣威玉米成熟技术攻关模式成为西南西北地区主要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农业部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任务落实会议上表示,今年秋冬种将有14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全国落地。高产创建自2008年实施以来,在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今年全国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较全国平均高184.7公斤,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密度是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合理密植是一条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挖掘农垦地区的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配合实现黑龙江农垦430亿斤目标。友谊农场积极改进栽培措施,制定玉米小垄密植科技高产攻关技术栽培模式,并取得了亩产705公斤的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粮食增产,1987年8月,我们和耿黄乡大黄屯村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对第九村民小组78亩试验田进行了亩产吨粮攻关试验,经过精细管理,获得了小麦总产72785.95公斤,玉米总产49916.1公斤(其中:小麦亩产466.6公斤,玉米亩产633.3公斤),创出了年亩产1099.9公斤的高产吨粮记录。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7.
近五年,省农委下达我县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实施面积90万亩,实际完成104.6万亩,超计划16.24%,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计划67万亩,实际完成69.61万亩,平均亩产384.6公斤,比当年同生态类型非项目区增产14.71%;玉米增产工程项目计划33万亩,实际完成34.99万亩,平均亩产333.9公斤,比当年同生态类型非项目区增产16.16%,项目实施有力促进全县粮食稳产增产,为粮食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2012年,习水两次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相似文献   

8.
<正> 新郑县是黄淮海平原的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长期以来是以小麦为主,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为了打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从1987年起,我们在县农技中心试验站和城关乡贾庄村分别开展了10亩小麦—玉米年亩产吨粮攻关试验研究和百亩吨粮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系列化、模式化栽培和科学化管理,夺得了两季高产。1987年攻关试验亩产1044.8公斤(小麦413.4公斤,玉米631.4公斤);百亩连片(107亩)亩产930公斤(小麦450公斤,玉米480公斤)。1988年攻关试验亩产1039公斤(小麦400公斤,玉米636公斤);百亩方亩产1003公斤(小麦494.5公斤。玉米508.5公斤),1989年攻关试验年亩产1040.7公斤(小麦420.5公斤,玉米620.2公  相似文献   

9.
1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将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率先在东北玉米水稻产区等4大区域开展试点,尽快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实施黄淮海砂姜黑土改造等九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总量平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2005年我区农技部门加强了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技术集成,打造出了280亩高产示范片。经专家测产,最高亩产754.8公斤,示范片平均亩产702公斤,比大面积每亩增产140公斤.充分说明只要增加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我区水稻产量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1.
1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 将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率先在东北玉米水稻产区等4大区域开展试点,尽快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实施黄淮海砂姜黑土改造等九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获悉,为适应农业供求形势和发展环境新变化,2016年以来,贵州省着力打造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升级版,推进粮食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根据农业部的要求,贵州省2016年提出了打造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升级版,从而实现了从追求高产到效益提升和绿色理念相互融合的发展过渡。测产结果表明,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427.37公斤,比非项目区对照平均亩增产49.59公斤,增长13.13%。示范区平均综合亩产值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上允镇实施整建制推进水稻、玉米高产创建,通过2012年~2014年连续3年的努力,项目区水稻平均增产547.5公斤/公顷,玉米平均增产504.0公斤/公顷,两项合计共增加粮食310.9万公斤,新增产值621.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与成效,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户欢迎,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土壤瘠薄且保水性差的旱薄地,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对提高丰南市粮食总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从90年代初开始,对旱地春玉米种植形式,从栽培、耕作、生物、激素等多方位进行了抗旱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了旱薄地春玉米蓄水保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1992年示范1.2万亩,平均亩产424.3公斤,比常规种植的对照田增产91.5公斤,增产率达到27.5%;1993年示范推广3.5万亩,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玉米生育期自然降水较正常年份少55毫米,少13.5%),平均亩产375.5公斤,比对照田增产85.5公斤,增产率达到29.5%;到2001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5.
<正>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因素,实施压夏增秋措施,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1万亩,较上年增长2.2%。其中冬小麦25万亩,减少25%;地膜玉米25.1万亩,增长27.3%;马铃薯28.1万亩,增长11.1%;小秋杂粮10万亩。全县粮食平均亩产259.9公斤,较上年增长5.1%。其中冬小麦平均亩产181公斤,较上年增产10.9%。受春夏秋三季连旱,地膜玉米平均亩产440公斤,减幅11.7%;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710公斤(折主粮222公斤),减幅1.6%;小秋杂粮平  相似文献   

16.
长乐市古槐镇经过3年试验、示范、推广,双杂连作面积达8000亩,平均亩产1060.9公斤,比常规优质良种双季连作亩增150.6公斤,增产14.7%,3年来累计推广1.6万亩,总增稻谷24096万公斤。推广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栽培模式,是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粮粮型 1、小麦—夏玉米:小麦收后平作夏玉米,亩产小麦400公斤,玉米500公斤,亩产值1430元。 2、小麦—套玉米:亩产小麦350公斤,玉米500公斤,亩产值1300元。 3、地膜土豆—水稻:3月中下旬种植地膜土豆,亩产土豆1500公斤,折合粮食300公斤,水稻500公斤,亩产值2700元。  相似文献   

18.
玉米"二比空"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就是两垄空一垄种植模式,其核心是适当加大玉米的种植密度,充分利用边际优势,增大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通过增加群体规模,达到提高玉米产量、提高质量的目的。该技术在汤原县永发乡的前进、永发、朝阳进行示范推广3万亩,占全县玉米总面积的3.7%。平均亩产达850公斤,平均亩产增产105公斤,总增产3150吨,增收472.5万元。  相似文献   

19.
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工作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结合该市市情,进一步阐述了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技术模式和攻关内容,为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和高产创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探讨玉米生产节本增效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红河州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试验、示范活动。2017年落实玉米绿色高产创建地19.69851万亩,全州10个县市、22个乡镇、115个村、59921个农户及红河州农科所、红河州植保站参加了项目,示范区实收测产平均达626.783472公斤/亩,比非示范区增产81.503769公斤/亩,每亩节本63.72元,亩增效86.85元。文章通过对玉米节本增效生产模式的生产效益进行调查,以期分析节本增效的潜力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应用粮食节本增效技术攻关模式、推广模式,达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