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建立了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具体权重,得出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甘肃省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对策,以确保甘肃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按照农药市场监管年的要求加大农药市场抽检活动,对各地经营的假劣农药、过期农药、国家禁用农药进行了依法查收,有效的打击了农药销售的违法行为,规范了农药经营秩序,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巧玲  马德英 《杂草科学》2007,(2):14-15,26
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农田杂草综合防除的新进展,分析了农田杂草的类型,介绍了农田杂草的种类,重点总结了防除方法,阐述了农田杂草的防除进展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2012年豫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性及近年在河南洛阳市的发生概况,分析了2012年该病的重发生特点,提出了防治技术,介绍了当地所采取的防控工作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亚热带丘陵区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 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调节效果和其他生态综合效应,分析了其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提高了关键土层(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土壤水分,促进了深层土壤水分向上层移动,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具有良好的提水保墒抗旱效果,同时改良了土壤环境,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率,促进了蚯蚓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增产幅度达50.67 g/m^2.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植物茎尖超低温技术脱除病原体的原理,介绍了各种常用方法的技术要点,回顾了该技术成功脱除病原体的历史,总结了该技术独特的优势,并分析了该项技术在植物检疫和种质资源保存中应用的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的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当前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趋势,阐明了生物农药产品市场前景和生物农药产业将成为国内外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了天水市农业植物检疫调运检疫业务受理办公室(即检疫示范窗口)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运检疫示范窗口在植物检疫工作中起到加强对检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执法透明度、严格执法程序;方便了服务对象、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执法服务水平的作用;使我市植物检疫工作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了有害生物的监控;有效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保护了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带动了本地区各县、区植物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外调,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为害与防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稻曲病发生为害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其病原真菌的形态、生理特征及病害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50 a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4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1990年后降水减少趋势更为明显,Ⅱ区降水变化趋势较Ⅰ区更加显著;② 该地区降水频次以弱降水和中等强度降水为主,占降水总天数的70%以上,弱降水频次减少趋势显著;③ 中等强度降水和强降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5%以上,中等降水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是造成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④ 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中等降水和强降水序列均存在显著的3 a和5 a短周期,其中Ⅰ区和Ⅱ区的中等降水和强降水小波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完全不同,中等降水的减少与70年代周期的变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51年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西走廊西部8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有效降水(日降水量≥0.1mm)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西部近51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西走廊西部只要出现中~大雨或以上降水就算极端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强降水阈值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极端降水总量分布与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极端降水指数倾向率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在时间分布上近51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年极端降水总量和年极端降水强度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极端降水频数增加趋势不明显,极端降水指数在3~5a和10~13a周期上反映明显,在60年代极端降水指数均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勒泰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逐月和2010年1~3月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Cubic函数、Mann-Kendall突变检测、R/S分析、Morlet小波变换法,对该地区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该地区年和冬季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其他季节没有显著的变化;区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与Mann-Kendall趋势变化基本一致。② Cubic函数曲线拟合表明,年和春冬季降水量呈单调上升趋势,由少到多转型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夏季降水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变化,目前处于低值点;秋季变化不明显;各站点中时空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③ 年降水量在1983年前后、夏季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显著突变,春秋季无显著突变,冬季无突变点;各区域中突变的时间不一致。④ 年及各季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⑤ 降水量的变化具有反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尤其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利用1964—2014年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对三江源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间隔期分等级探讨。结果表明:1964—2014年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67.48 mm ,自2000年起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以中等强度以上的降水为主,导致年降水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强降水量的影响;年均降水日数为137.83 d ,以中等强度以下的降水日数为主;每年降水间隔期次数为40.06次,以≤5 d 的间隔期为主,占总间隔次数的83.55%;三江源13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显示,久治县降水最稳定,沱沱河最不稳定。同时,以历年降水量与生产力研究为基础,降水是三江源西部地区生产力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三江源地区干旱年份与极端弱降水量年份吻合,可初步断定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5 d 间隔次数减少可减缓三江源地区干旱发生及干旱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Climate change is shifting the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in many regions, which is expected to affect seedling recruitment across ecosystems. Howev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frequency on seedling recruitment remain largely unknow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frequency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ypical desert plants is vital for managing populations of desert plants. We conducted two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on Reaumuria soongarica(Pall.) Maxim. First,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ree precipitation amount treatments(ambient, +30%, and-30%) and two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treatments(ambient and-50%) on seedling emergence. Second, the morphological responses of R. soongarica to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frequency were tested in a controlled field experiment. Stage-specific changes in growth were monitored by sampling in different growth season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 amou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R. soongarica, and there was a larger effect with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compared with ambient.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 increased as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under the same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The highest emergence percentage was obtained with a 30%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a 50% reduction i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Compared with ambient precipitation, a 30%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mount increase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ccumulation of R. soongarica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A decrease of 30% in precipitation amount also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root/shoot ratio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growth season, however,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showed the opposite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growth season, with larger effects on above-ground than below-ground biomass under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Whe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decreased by 50%, values of all growth traits increased for a given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We concluded that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may be as important as precipitation amount to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R. soongarica, and that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n seedling recruitment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frequency. In particular, the combination of a 30%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50% reduction i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increased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suggesting that alteration of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edling recruitment of R. soongarica.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1967—2018年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对其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可信度检验。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其降水量进行突变分析,检测降水发生变化的年份。结果显示:①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年降水量、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均通过显著性水平(α=0. 05)检验。②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增湿主要集中在夏季与秋季。各季节降水量均呈波动增长趋势,通过对各个季节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增加趋势的可信度检验,发现在0. 05水平下春、夏、秋季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冬季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③通过对年降水量的突变分析发现突变年份为1997年,并通过显著性水平(α=0. 05)检验。  相似文献   

17.
应用鄂尔多斯盆地5个代表站1981-2000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降水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特征由西北向东南递增,降水量年内分配比较集中,连续最大4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连续最小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5%以下,盆地北边最大月降水量趋势基本保持平稳,盆地南边最大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1956~2008辽宁省近53年的降水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辽宁省8市8个气象观测站近53年(1956~2008年)的逐月降水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了平均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距平,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54年辽宁省的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近53年来,辽宁省的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降水日数和汛期降水量也同样表现减少的趋势。2)年代际变化的整体波动不大,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辽宁省降水量大致经历了:多-多-少-多-少的过程。3)辽宁省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除春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外,夏、秋、冬三个季节都略下降。其中夏季和秋季存在明显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候趋势倾向率、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黄土高原砚瓦川流域1951-2009年近60年的降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过程上看,该流域春、秋季降水量明显趋于减少,而夏、冬季则稍有增加,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最显著的振荡周期为32年,经历高-低-高3个循环交替,夏、秋季的周期变化对年降水量的影响较大;该流域50年一遇的年降水量和最大日降水量分别是815.3 mm和111.5 mm;降水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68%。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但在50年代有两次降水转折,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七次降水转折。从空间分布上看,流域年降水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其中东北部年降水量近60年来下降幅度较大,西部年降水量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区域云、降水特征及降水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95-2004年5~9月青海湖区域刚察、共和、天峻、海晏4站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降水云状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积云,层云较低;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南部明显小于北部,大降水东北部多于西南部;刚察、天峻混合性降水出现频率最高,共和阵性降水最高,海晏连续性降水最高,各站降水最高频数多出现在8月;降水概率各站之间有明显差异,降水最大值多出现在7月,其次为6,8两月,低云量进入统计后,部分站出现双峰型变化特征.对积云和层状云产生的降水效率估算结果表明,高层云降水效率较高,积雨云降水效率较低,混合云降水效率在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