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优1号(六千辛A×77302—1)是我省审定通过的第一个粳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比熟期相同的推广种增产一成左右。六优1号制种的产量与纯度是该组合得以推广利用的基础,现就六优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制种的关键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籼粳亚种杂交组合亚优2号、w6154s×cy85—41、32001s×02428和对照材料桂朝2号及汕优63的光合作用和~(14)C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与汕优63在苗期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在分蘖期籼粳杂交组合从主茎向分蘖运送~(14)C光合产物的比率低于汕优63,其中亚优2号、w6154s×cy85—41向分蘖的分配与汕优63差异显著;抽穗开花后,各籼粳杂交组合的剑叶向穗部运送~(14)C光合产物的比率略高于桂朝2号,而与汕优63不相上下。因此,亚种组合的结实率偏低不能用运输系统欠发达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期播种,研究若干两系杂交稻生育特性的结果表明。供试组合亚优2号、光优6028、光优6063和W6154s/特青的穗前生育期平均为87.0-90.1 d,介于对照组合汕优63(95.5 d)和威优64(81.2 d)之间,均属偏感温类型,可兼做早、晚稻生产用种;不同组合分蘖性差异很大,其分蘖力强弱大致顺序为:光优6063>光优6028.W6154 s/特青>亚优2号:两系亚种间组合大穗优势突出,但结实性差,易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贵州省杂交稻区试对照威优64,汕优64,汕优晚3和汕优63的生育期。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对照种生育期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海拔每上升100m,生育期约延长2-3d,威优64,汕优64和汕优晚3的生育期比迟熟对照汕优63分别早熟13.1,6.6和5.9d;在5个相同试点,比汕优63分别早熟18.1,14.1和11.4d,结合误差确定威优64比汕优63早熟19.4d。由此提出了参试组合熟期类型划分指标,经检验证明适用。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国各地推广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一成以上,有的增产几成,但也有减产的。我们1977年与濉溪县雷山大队协作、栽麦茬杂交水稻威优3号、南优3号、威优6号、汕优6号等组合5亩,平均亩产1,358斤,最高亩产1,462斤,比南京11号增产20%以上;次年在宿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的主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稻由于其具有比普通杂交稻明显的根系、分蘖、灌浆和穗粒优势,增产效果明显,深受欢迎。对超级稻协优9308、两优培九等组合进行的引试与推广表明,这些组合在生产上均表现出比普通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10号、协优46)显著增产和米质优。2000~2003年在永嘉县茗岙乡、大若岩镇、乌牛镇、瓯北镇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全县共推广种植超级稻20000hm^2,单产在8.8t/hm^2左右,比对照普通杂交稻汕优63增产11.7%,高产田块达10.35t/hm^2。在试验和示范过程中,我们对超级稻的生理特性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为指导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光合产物的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4 C、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研究了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6 2、两优培九的光合产物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两组合在籽粒形成期的各个阶段 ,其14 C 光合产物的单株生产总量明显高于汕优 6 3,但光合产物运输至穗中的速度皆不如汕优 6 3快 ,最终分配至穗中的比率也比汕优 6 3低 ,且14 C 光合产物在这两个组合的茎鞘中有明显的积累和滞留现象发生。随稻穗发育进程 ,供试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由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逐步大幅度下降 ,这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下降的特性与光合产物运转分配效率较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汕优63在我省种植面积已达600万亩以上,在水稻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汕优63的纯度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汕优65的纯度情况 自从1983年我们应用酯酶同工酶测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以来,很多单位已不去海南岛而是在本单位自己建立同工酶分析室鉴定纯度,有的则把样品送来我所进行鉴定。我们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汕优2号、汕优3号、汕优6号、Ⅴ优6号,汕优桂33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自汕优63推广以来,种植面积扩大很快,送检样品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测定这个品种的纯度时,发现汕优63样品酯酶同工酶酶谱不一致,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6A型和5A·6A互补型(表1,图1)。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根系发达,分蘖力强,分蘖多,叶面积比较大,碳素同化作用强,根系吸收无机营养(~(32)P)较多。本文对“汕优2号”、“汕优6号”和“威优6号”3个杂交稻吸收、分配~(32)P和积累干物质的规律性与其父本“IR24”、“IR26”和高产品种“桂朝2号”的差异作一个比较,供栽培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红良优1号     
红良优1号是我公司用Ⅱ-红A作母本,与自选强优恢复系红恢1号配制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2001年参加品比试验,亩产650.5kg,比汕优63(554.0kg/亩)增产17.4%,达极显著,列高产组8个参试组合首位。2002年继续参试,亩产620.0kg,比汕优63(539.5kg/亩)增产14.9%,仍达极  相似文献   

11.
一、选育经过 1998年为选育汕优63、特优和 D297优系列组合的接班组合,我们 以D奇宝A、D宝A、D702A、D62A、 Ⅱ-32A、粤泰A等不育系,分别与 明恢63、蜀恢527、菲恢6号、D67等 恢复系配组侧交,选育相应组合, 并于1999年在尤溪县管前育种基地 品比,2000年进行简比,选育出D奇 宝优527、D优6号、Ⅱ优6号、粤泰优 D67等一批高产优质杂交稻亮点组 合。其中Ⅱ优6号(Ⅱ-32A/菲恢6 号)表现苗期繁茂性好,分蘖力较 强,穗大粒多,成穗率和结实率高, 制种和F1代超高产。2001年推荐参 加三明市中稻组区试,比对照汕优 63增产8.75%;2002年续试,较对照  相似文献   

12.
1982~1985年,我县杂交稻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3%、84.19%、81.74%、78.33%,1986年提高到87.01%,主要原因是抓了下列四条措施。 (一)选用结实率高的高产新组合 1985年以前,我县杂交稻一直以汕优6号当家,1986年全县种植了高产、优质的新组合汕优63达8万亩,占杂交稻面积44.4%。据成熟时考查:汕优63平均结实率达89.14%,比汕优6号高3.63%;千粒重达29.84克,比汕优6号增加3克;亩产达687.6公斤,比汕优6号增加80.8公斤,增产13.3%。  相似文献   

13.
我省现有的较好水稻杂交组合有: 黎明A×C64 黎明A×C57 黎明A×C55 丰锦A×C55 丰锦A×C57 通过生产鉴定,这些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一般表现早熟、株型紧凑整齐、秆壮抗倒、叶片直立、根系发达、分蘗力强、穗大粒多。现  相似文献   

14.
6-BA处理对水稻根系中后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超级杂交稻根系早衰的解决方法,采用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三系杂交稻组合)与湘洲8号(常规中稻品种)3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于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20 mg/L 6-苄氨基腺嘌呤(6-BA)叶面喷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在孕穗期适当地喷施6-BA,能够增加其不定根数量,在抽穗期喷施能够减缓不定根的衰老,喷施6-BA,能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孕穗期、抽穗期单株不定根总长,促进前期根系最长根长的增加(后期效果不明显);激素处理能够提高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单株根干重和根体积.  相似文献   

15.
常德市中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选择22个杂交中稻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在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有12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8%~30.7%,9个组合产量低于对照,减产幅度为2.8%~12.0%;产量最高的是徽两优3号,为9 808.6 kg/hm2,比对照增产30.7%,产量最低的是培两优1108,为6 608.9 kg/hm2,比对照减产12.0%。适应常德地区种植的中稻新品种有徽两优3号、丰两优1号、C两优87、两优100、C两优396等。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农场以晚季稻汕优63(三系杂交稻)、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为材料,研究了3种晚季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干物质积累量间亦无显著差异。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黄熟期最高,依次达到2074.13g/m2、1976.10g/m2和1924.14g/m2,完熟期时依次降低到1926.38g/m2、1933.80g/m2和1842.30g/m2,完熟过程中损耗的干物质分别占其干物质积累量的7.12%、2.63%和4.25%,这与呼吸消耗增强,稻株自然衰老有关。汕优63和IR64的群体生长率均以孕穗初期最大,分别为52.13g/(m2·d)和44.26g/(m2·d),两优2186的CGR以齐穗期最大(45.15g/),3种水稻各生育期CGR的大小依次为:孕穗初期(齐穗期)>灌浆期>黄熟期>分蘖盛期>分蘖初期。3种水稻的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均以籽粒的最大,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47.94%,41.14%和45.69%。灌浆过程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总干物质的表观转化率依次为46.87%、24.98%和34.41%。汕优63(三系杂交稻)在物质转化和分配方面比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更优。采用三次曲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3种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干物质积累变化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拟合的精度均比Logistic模型高,R2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17.
湘北平湖区晚稻直播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湘北平湖区晚稻14个品种(组合)进行直播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陆两优996、金优898、威优402和常规稻湘早籼42号较适合于湘北地区晚稻直播;最佳安全直播期在7月14日前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82~1987年,在湘中的长沙。湘北的常德和湘南的郴州3地区,对威优35,威优49。威优64和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组合物质生产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干物质产量有2个高峰播种时段,即4月上旬和7月上旬;生育后明干物质积累受播种期影响大;湘北地区杂交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净同化率在生育前、中期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在后期则表现相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与温度、日照的相关性显著。湘北地区杂交水稻产量较低与其生育前期于物质积累较多,中,后期积累较少。且物质运转率(经济系数)低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许德信 《新农村》2001,(5):12-13
1.杂交稻新组合协优914协优914是台州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晚籼稻组合。该组合株型紧凑,分蘖中等,茎秆粗壮,叶片挺而笃,主茎总叶片数16张左右,后期转色好,青秆黄熟,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谷粒偏长型,谷壳薄,米质优。抗白叶枯病能力明显强于汕优10号和协优46。全生育期比汕优10号长4天左右。适宜在浙江省原种杂交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的氮素吸收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的吸氮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早熟组合威优64的每亩平均总吸氮量为9.310千克,迟熟组合汕优63为10.292千克。汕优63比威优64多吸0.982千克,差异主要在于秧田期,大田吸氮量两组合仅相差0.1千克。大田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前期威优64多于汕优63,中期少于汕优63,后期相差甚微。统计分析表明:汕优63和威优64每亩最高产量吸氮量分别为10.243千克和10.847千克,每亩最高产量的穗数分别为18.12万和28.73万。本文最后讨论了不同熟期组合的施氮量,施氮技术及品种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