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囊壁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最佳制备组合,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佳制备组合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2%,芯壁比为1∶1,成囊pH3.5,成囊时间80 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芯壁比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成囊pH壳聚糖质量分数成囊时间。扫描电镜显示微胶囊剂外部形态规则,大小均匀,外壁光滑,杂质较少。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好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的聚合物为囊皮材料,制作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大小均匀、排列有序、杂质极少;豚草提取物易降解流失,而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囊皮材料起到缓慢释放和保护的作用,药效更加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3.
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及解决植物源农药易失活问题,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物质、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结果表明: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尿素与甲醛质量比1.0:2.5,芯壁比1:2,酸化时间1 h,乳化时间80 min。制得的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无杂质、包覆完全。微胶囊中位径为18.56μm,大部分粒径分布在19.34~32.09μm之间。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微胶囊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明胶为囊壁材料,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豚草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微胶囊剂,设计正交试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明胶质量浓度5 g·L-1,芯壁比1:2,搅拌速度200 r·min-1,乳化时间90 min。其中,四因素对成囊影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明胶质量浓度>搅拌速度>乳化时间>芯壁比。从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图片可以看出,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微胶囊中位径为20.55μm,大部分粒径大小分布在18.23~33.31μm间。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5.
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物质,以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探讨原位聚合法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适宜条件为:脲醛树脂预聚体制备时间1.0~1.5 h,尿素与甲醛质量比1.0:1.5~1.0:2.5,芯壁比1:2,成囊pH1.5~2.5,成囊时间60~90 min,搅拌速度200~400 r·min-1。制备的微胶囊包封率与载药量均达到80%以上,微胶囊外部形态规则,表面较光滑。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木质素储量丰富,但由于木质素的化学反应活性较低而限制了其开发利用;而壳聚糖的反应活性较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利用木质素复合壳聚糖制备新型生物质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及利用价值。文中介绍了使用木质素壳聚糖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吸附材料、微胶囊材料和其他材料等,并对木质素壳聚糖复合制备木材胶粘剂等环保型材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开发壳聚糖木质素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利用单因素试验,测定壳聚糖质量分数、阿拉伯胶质量分数、芯壁比、成囊pH四个影响因素对形成微胶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质量分数0.6%~1%、阿拉伯胶质量分数2%~3%、芯壁比2∶1~1∶2、成囊pH为4左右时,壳聚糖和阿拉伯胶反应完全,得出微胶囊的效率和有效载量相对高于其他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8.
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碱木质素和壳聚糖为原料,依据静电作用原理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XRD)表征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态特征,测定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氨基发生质子化形成NH3+,木质素磺酸钠的磺酸基阴离子和壳聚糖的NH3+基团发生中和反应形成了聚电解质复合物,经过反应后,壳聚糖的无定形峰减小,SLS-CS高分子排列更加有序化,分子间作用力增强;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 h,饱和吸附容量为12.5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ich方程。  相似文献   

9.
以碱木质素和壳聚糖为原料,依据静电作用原理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XRD)表征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态特征,测定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氨基发生质子化形成NH3+,木质素磺酸钠的磺酸基阴离子和壳聚糖的NH3+基团发生中和反应形成了聚电解质复合物,经过反应后,壳聚糖的无定形峰减小,SLS-CS高分子排列更加有序化,分子间作用力增强;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h,饱和吸附容量为12.5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ich方程.  相似文献   

10.
微胶囊红磷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阻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磷为囊心,氢氧化镁为囊材,通过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包覆红磷。采用XPS、SEM、TEM、TGA等对其进行表征。经测定,当微胶囊红磷中氢氧化镁含量为30%时,包覆率达到85.5%。同时考察了微胶囊红磷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当微胶囊红磷的添加量为8%时,木塑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性能达到UL94Ⅴ-0级,其氧指数(LOI)从23提高至28,这表明氢氧化镁与红磷发挥了很好的阻燃作用,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氯化胆碱/丙三醇(ChCl/Glycerol)低共熔溶剂(deep-eutectic solvent,DES),研究该低共熔溶剂在不同条件下催化活化木质素磺酸钠的最佳工艺,并探讨了处理前后木质素磺酸钠的结构与性能,及其用于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不加搅拌的条件下,木质素磺酸钠与DES的质量比为1∶12,处理温度为90℃,处理时间为5 h时,体系的反应效率最高,所得木质素磺酸钠的综合性能最好。木质素磺酸钠经DES催化活化处理后酚羟基总含量得到增加,苯环等大分子有所降解,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经ChCl/Glycerol DES处理后的木质素磺酸钠与OP-10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以环氧树脂E-44为油相,采用相反转法,可制得较为稳定的环氧树脂乳液。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pH值的反应条件下,通过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缩合得到二氧化硅;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几种热处理木材提取物/二氧化硅微胶囊,并采用真空-加压浸渍改性杨木。通过流失试验和耐腐试验,研究微胶囊对改性杨木耐腐性的影响;通过酶活性试验探究了微胶囊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热处理木材提取物/二氧化硅微胶囊木材防腐剂可以提高木材的抗流失性和耐腐性;微胶囊抑菌成分主要通过影响白腐菌中木质素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活性达到阻碍白腐菌生长的目的;微胶囊仅对褐腐菌中纤维素酶(内切纤维素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原位聚合法的二步法制备脲醛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讨W_芯∶W_壁、乳化剂浓度、搅拌速率、陈放时间和W_(乳化剂溶液)∶W_芯对制备微胶囊的产量、包覆率、修复率和形貌特征的影响规律,确定微胶囊合成的理想工艺水平。根据产量、包覆率和修复率的极差和方差结果,得出当W_芯∶W_壁为0.8∶1、乳化剂浓度为1%、搅拌速率为400 r/min、陈放时间32 h、W_(乳化剂溶液)∶W_芯为8∶1时,微胶囊的综合性能达到理想。此研究以期能够为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价值,为后续研制自愈合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微胶囊技术     
《技术与市场》2001,(3):14-15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使其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得到的微小粒子叫微胶囊,一般粒子大小在微米或毫微米范围。 微胶囊技术的优势在于形成胶囊时,囊心被包覆而与外界环境隔离,它的性质能毫无影响被保留下来,而在适当条件下,壁材被破坏时又能将囊心释放出来。这给使用带来许多便利。如液体成微囊后,可变成固体粉末,这给它的使用、运输、贮存都带来很大方便。液体粘合剂制成的微胶囊,摸起来是不粘手的干燥粉末,但微胶囊的内部仍是液态粘合剂,其使用性能并未改变。又如把密度比水小不易稳定分散在水中的农药制成微胶囊后,密度加大,可悬在浮水中,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制成的微胶囊心是与外界环境隔开的,就可使其免受外界的湿度、氧气、紫外线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使性质不稳定的囊心不会变质。也可以使原本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种成分分开,如把固化剂组分微胶囊化之后就可与环氧树脂混合在一起形成单组分的粘合剂,而不必担心存放期间会发生困化反应了。香水或有机溶剂形成微胶囊之后,它们在室温下的挥发性也大为降低,从而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和保存期。毒性大的杀虫剂农药形成微胶囊后,对人畜的伤害也大为降低。味道极苦的口服药在形成微胶囊后,儿童和老人在服药时也不再...  相似文献   

15.
《林产工业》2021,58(9)
木质素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副产物,可用于制备水处理用吸附剂。以木质素磺酸钠和聚苯乙烯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制备了木质素/聚苯乙烯基水处理吸附材料,并研究其对染料水溶液中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吸附材料比表面积为269.77 m2/g、平均孔径21.09 nm,表面含有丰富的活性基团;该材料对罗丹明B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能力达到65.46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与吸附过程拟合度较高,吸附主要发生在初始阶段,吸附作用主要受到化学吸附控制且属于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16.
松香改性新型微胶囊壁材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香、富马酸、亚硫酰氯为原料,制备了富马海松酸酰氯.以富马海松酸酰氯为油溶性单体,二乙烯三胺为水溶性单体,在稳定的乳化体系中两种单体在两相界面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立体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囊壳,形成包油微胶囊.确定了富马海松酸酰氯制备反应的最佳条件和微胶囊化过程中的最佳乳化条件、成囊条件及最佳芯壁比.实验得出当芯壁比为71,乳化剂加入量为6%,乳化过程搅拌速度3 000r/min,成囊过程搅拌速度800r/min时,得到微胶囊包埋率为85.4%,包埋度为74.7%.  相似文献   

17.
以工业废弃物木质素磺酸钠为碳源,高含氮量的三聚氰胺为氮源,通过共混物直接热解制得高氮氧含量的木质素基炭材料(NSL-x),当三聚氰胺与木质素磺酸钠的质量比值为2、4和6时,分别标记为NSL-2、NSL-4和NSL-6;采用SEM、XRD和XPS等方法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SL-x整体是由尺寸为几百纳米到几微米的无规则炭块堆积而成;氮氧掺杂并没有改变其形貌和结晶结构,炭化产物以无定形碳为主。炭材料NSL-4含氮量可达2.41%,含氧量达到20.12%,同时NSL-4中所含的羰基最高(10.27%)。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6 mol/L KOH为电解液,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NSL-4的比电容达到229 F/g,在20 A/g的高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仍维持在137 F/g。在10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 000次的充放电循环测试,NSL-4的库伦效率仍然保持在100%左右,比电容仅下降了1%,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对聚磷酸铵进行包覆处理,能够赋予其更高的热稳定性,耐水性,提高相容性,扩大其应用范围。综述了氨基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纤维素和硅凝胶壳材料对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和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微胶囊化聚磷酸铵在木质材料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马来海松酸酐缩水甘油酯型环氧树脂(MPTGE)为原料与聚乙二醇反应合成了一种与MPTGE具有相似分子结构的松香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MP),再以MP及其它5种常用表面活性剂乳化MPTGE作为嚢芯,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囊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有机硅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研究了不同种类及用量的表面活性剂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Zeta粒径测定等分析方法表征了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粒径尺寸及分布。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MP有助于有机硅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形成;在MP用量为16.7%(质量分数)时,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20.
《林产工业》2021,58(9)
微胶囊化技术可以改变材料性能,在食品、染料颜料、农药及木材改性等领域已显示出其优越性能。系统地介绍了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乳液界面水解缩聚法及乳液聚合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胶囊的结构、制备工艺与成囊原理;分析了二氧化硅微胶囊在木质相变储能材料、木材阻燃、木材防腐等木材改性领域的应用现状。二氧化硅微胶囊能够较好地将改性剂固定在木质材料内部,增强改性效果,在木材改性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