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调查吉林省部分地区蜱虫和羊体内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吉林省5个地区的340份羊血液样本和841份蜱虫样本进行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蜱虫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4.64%(39/841)和7.13%(60/841);羊血液样本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17.06%(58/340)和10.00%(34/340),混合感染率为3.24%(11/340)。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感染的羊泰勒虫为吕氏泰勒虫单独感染,未检测到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泰勒虫与吕氏泰勒虫处于同一分支,与吕氏泰勒虫河南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尤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嗜吞噬细胞无浆体与韩国株、俄罗斯株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表明,吉林省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感染普遍存在。本调查结果为吉林省羊泰勒虫病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羊泰勒虫病在吉林省珲春地区流行情况,本试验应用PCR方法对珲春地区130份羊的血液样本进行了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与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该地区羊泰勒虫病的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29.23%,而血涂片染色镜检法的阳性率为15.38%。不同牧地,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间的感染率则无显著差异。通过调查表明,吉林省珲春地区是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我国江西省60头肉牛样品(包括血清和血液基因组)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省泰勒虫血清阳性率为100%,PCR检测阳性率28.3%。其中,环形泰勒虫(Ta)阳性率为26.7%,瑟氏泰勒虫(Tser)阳性率为15%,中华泰勒虫(Tsin)阳性率为3.3%,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13.3%,环形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3.3%。结果表明,江西省牛泰勒虫病感染较为严重,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血液涂片检查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潍坊市104头奶牛血液样品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泰勒虫血液涂片染色阳性率为15.4%,PCR检测瑟氏泰勒虫阳性率为8.7%,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20.2%,表明潍坊市牛泰勒虫病感染率较高。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阿克苏地区牛感染环形泰勒虫情况,笔者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519份牛血液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感染环形泰勒虫病感染率为14.6%(76/519),其中舍饲和散养牛感染率分别为12.6%(11/87)和11.1%(65/4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17,P>0.05)。调查结果表明,阿克苏是牛环形泰勒虫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吉林省部分地区羊泰勒虫病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吉林省部分地区羊血液样本235份进行羊泰勒虫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羊泰勒虫阳性率为28.08%,为吕氏泰勒虫单独感染,没有检测到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感染。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吉林省吕氏泰勒虫与青海分离株分布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绵羊泰勒虫、尤氏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此次调查为吉林省羊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吉林省牛瑟氏泰勒虫病感染情况,本试验根据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通化、安图、舒兰、龙井、辽源、白山共7个县市采集的247份血液样本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方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牛瑟氏泰勒虫总体阳性率为39.68%(98/247),其中通化阳性率最高为70.00%(14/20),龙井阳性率最低为20.00%(8/40),地区之间除安图和白山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地区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散养牛阳性率64.44%(58/90)与规模化养殖牛阳性率25.48%(40/157)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阳性率38.46%(50/130)与公牛阳性率41.03%(48/117)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岁以内牛阳性率为56.67%(34/60),1~3岁牛阳性率为42.22%(38/90),3岁以上牛阳性率为26.80%(26/97),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吉林省牛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血液涂片染色、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3种方法,对潍坊市104头奶牛血液样品进行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检测。结果显示血液涂片染色阳性率为15.4%,血清阳性率为51.9%,PCR检测阳性率20.2%。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都可用于检测牛环形泰勒虫病。血液涂片染色法查找红细胞中的虫体,PCR检测的是虫体,反映奶牛当前感染情况;ELISA检测的是抗体水平,反映了近阶段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9.
新疆托克逊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与兽医》2017,(6):117-119
为了解2014-2016年托克逊县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感染情况,采用血液涂片法对托克逊县4个乡疑似牛环形泰勒虫的835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分析各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该疫区2014-2016年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49.46%(413835);4个乡均不同程度感染牛环形泰勒虫,其中伊拉湖乡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最高,为53.80%(99/184)。不同年龄段牛环形泰勒虫感染无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为托克逊地区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速检测羊泰勒虫方法,以羊泰勒虫主要表面蛋白(MPSP)基因设计引物,建立羊泰勒虫套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只能扩增出羊泰勒虫,而对照组羊巴贝斯虫、羊无浆体和弓形虫基因组DNA均未扩出目的条带。该方法敏感性是普通PCR的1 000倍,其最低检测到1拷贝数的MPSP基因。对采自吉林珲春地区30份羊血液样本检测发现,套式PCR阳性率为46.6%(14/30),高于普通PCR(40.00%,12/30)和血液涂片染色(23.33%,7/30),三者阳性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套式PCR可用于羊泰勒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对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和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同时进行检测的双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卵形巴贝斯虫AMA1基因和中华泰勒虫MPSP基因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双重PCR可特异扩增出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目的条带,片段大小分别为500 bp和986 bp。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6 fg/μL。对采集的90份牛血液样本进行双重PCR检测,卵形巴贝斯虫阳性率为30%(27/90),中华泰勒虫阳性率为16.67%(15/90),混合感染率为10%(9/90)。结果表明,双重PCR方法可用于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伊犁尼勒克县与新源县马泰勒虫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与兽医》2016,(11):103-104
马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急性、季节性血液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内蒙古等地。为了解伊犁地区尼勒克县、新源县放牧马感染马泰勒虫的情况,本试验用马泰勒虫竞争性ELISA(cELISA)检测试剂盒,对尼勒克县、新源县放牧马(n=315)进行马泰勒虫抗体阳性率的检测。结果显示,两个县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马泰勒虫,其中尼勒克县马泰勒虫阳性率为29.82%(51/171),新源县马泰勒阳性率为53.33%(77/144),新源县阳性率较高。经统计分析发现,台努尔哈拉牧场、马场牛队马泰勒虫感染存在明显差异,与尼勒克乡、乌赞乡、那拉提镇、阿勒托别乡不同年龄段马泰勒虫感染无明显差异。此外,不同地区感染程度不同。试验数据可为当地的马泰勒虫防控提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二温式PCR诊断方法,根据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基因,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大小为154bp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分析,与已知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6%。用建立的牛环形泰勒虫病二温式PCR诊断方法,对从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流行地区采集的50份全血样品进行诊断,阳性率为88%,而血涂片检出的阳性率只有58%。经试验验证,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二温式PCR诊断方法可用于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诊断、隐性感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牛卵形巴贝斯虫病在吉林省延边地区流行情况,本试验应用PCR方法对珲春地区190份牛的血液样本进行牛巴贝斯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与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该地区牛巴贝斯虫病的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30.52%,而血涂片染色镜检法的阳性率为11.05%。不同地区和不同饲养方式间牛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吉林省延边地区牛卵形巴贝斯虫与日本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而区别于河南和韩国分离株。调查表明,吉林省延边地区是牛卵形巴贝斯虫病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00-1903
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林省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情况,对采自吉林省洮南,松原,珲春3个地区的103份牛血液样本,采用PCR和巢式PCR方法分别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东方泰勒虫在洮南、松原和珲春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8.7%,12.5%和92.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洮南、松原和珲春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0,7.5%和12.5%。本研究首次在吉林省洮南地区和松原地区牛体内检测到东方泰勒虫,首次在松原地区和珲春地区牛体内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本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控制和预防牛东方泰勒虫病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提供了有效的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调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全部18个县(市)牦牛梨形虫的感染情况。2018年6月至11月采集甘孜州18个县(市)临床健康牦牛全血1 381份,采用靶向18S rRNA的巢式PCR进行梨形虫核酸检测,并挑选梨形虫核酸检测阳性样本PCR产物共计124份测序鉴定虫种。结果显示,1 381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438份,平均阳性率为31.72%,其中半农半牧业县1 093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385份,平均阳性率为35.22%,纯牧业县288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53份,平均阳性率为18.40%;124份牦牛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中鉴定出感染的虫种有中华泰勒虫76份、吕氏泰勒虫25份、东方泰勒虫3份、绵羊泰勒虫2份、双芽巴贝斯虫1份和水牛泰勒虫1份,其中中华泰勒虫感染率为61.29%,吕氏泰勒虫感染率为20.16%。本试验结果表明,甘孜州牦牛梨形虫感染率较高,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优势虫种为中华泰勒虫和吕氏泰勒虫,为甘孜州牦牛梨形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梨形虫病是严重危害牛羊养殖业的寄生虫病之一,本试验的目的是对四川省甘孜州藏绵羊主产区开展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2018年6月—2019年5月,采集了甘孜州泸定、丹巴等9县主要藏绵羊养殖区临床健康藏绵羊全血352份,采用靶向18S rRNA的巢氏PCR进行梨形虫核酸检测,挑选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用于虫种的鉴定。结果表明,352份藏绵羊全血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147份,平均阳性率为41.76%(147/352),其中半农半牧业县平均阳性率为48.25%(124/257),纯牧业县平均阳性率为24.21%(23/95);藏绵羊感染的虫种有吕氏泰勒虫(46/68)、绵羊泰勒虫(14/68)和奥氏巴贝斯虫(3/68)。本试验结果表明,甘孜州藏绵羊梨形虫感染率较高,优势虫种为吕氏泰勒虫,为甘孜州藏绵羊梨形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20,(3):61-68
为了解腾冲市牛、羊感染梨形虫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选择腾冲市11个乡镇为采样点,采集牛、羊血液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包括泰勒虫属和巴贝斯虫属在内的梨形虫科18S rRNA基因约1 600 bp片段,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根据序列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进行虫种鉴定。共采集758头牛、羊的血样,检出阳性207头,总阳性率27.31%。其中牛、羊阳性率分别为45.02%(149/331)、13.58%(58/427)。11个乡镇的牛均有检出,6个乡镇的羊有阳性。检出虫种包括巴贝斯虫(Babesia)和泰勒虫(Theileria)两属共13种,均为蜱传血液原虫,泰勒虫占82.13%(170/207),巴贝斯虫占17.87%(37/207)。巴贝斯虫种类包括:狍巴贝斯虫(B.capreoli)、猎户巴贝斯虫(B.venatorum)、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微小巴贝斯虫(B.microti)等5种;泰勒虫种类包括: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环形泰勒虫(T.annulata)、水牛泰勒虫(T.buffeli)、东方泰勒虫(T.orientalis)、瑟氏泰勒虫(T.sergenti)、绵羊泰勒虫(T.ovis)、附膜泰勒虫(T.velifera)和一种新的未命名泰勒虫共8种。牛感染6种泰勒虫和4种巴贝斯虫,羊感染3种泰勒虫和2种巴贝斯虫。该结果表明腾冲市养殖的牛羊存在梨形虫病的广泛流行,且虫种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调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全部18个县(市)牦牛梨形虫的感染情况。2018年6月至11月采集甘孜州18个县(市)临床健康牦牛全血1 381份,采用靶向18S rRNA的巢式PCR进行梨形虫核酸检测,并挑选梨形虫核酸检测阳性样本PCR产物共计124份测序鉴定虫种。结果显示,1 381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438份,平均阳性率为31.72%,其中半农半牧业县1 093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385份,平均阳性率为35.22%,纯牧业县288份牦牛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53份,平均阳性率为18.40%;124份牦牛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中鉴定出感染的虫种有中华泰勒虫76份、吕氏泰勒虫25份、东方泰勒虫3份、绵羊泰勒虫2份、双芽巴贝斯虫1份和水牛泰勒虫1份,其中中华泰勒虫感染率为61.29%,吕氏泰勒虫感染率为20.16%。本试验结果表明,甘孜州牦牛梨形虫感染率较高,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优势虫种为中华泰勒虫和吕氏泰勒虫,为甘孜州牦牛梨形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泰勒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牛业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原虫病,本试验采用血涂片镜检和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对中国某种牛场的18份血样进行了泰勒虫检测,然后分别用ITS基因通用引物和4种MPSP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自阳性样品中扩增出对应的基因,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确定泰勒虫基因型。结果显示,自18份牛血样中检出3份阳性样品,且全为瑟氏泰勒虫感染;3个阳性样品的瑟氏泰勒虫MPSP等位基因扩增结果显示,1个阳性样品为I (Ikeda) 和C (Chitose)型的混合感染,另2个样品为I型单一感染,而均无B (Buffeli)和Thai型;用扩增的MPSP基因测序,构建进化树,确认其感染的瑟氏泰勒虫存在MPSP 1型和2型。这些结果表明,该种牛场存在瑟氏泰勒虫感染,且同时存在2种MPSP等位基因型;MPSP等位基因的复杂性可能使该病的免疫防控更加困难。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瑟氏泰勒虫感染情况及免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养防一体做好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