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毒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混配增效筛选实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对兰花根腐病菌的EC_(50)分别为9.87mg/L和14.28mg/L。二元混配增效药剂筛选结果显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嘧菌环胺可湿性粉剂按照2∶1体积比混配,对供试病菌的室内抑菌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增效配比。  相似文献   

2.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供试菌株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西瓜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7~8和7~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致死温度为60℃、5 min;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利于菌丝生长;酵母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利于菌丝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730 9μg/mL;32.5%苯甲嘧菌酯SC、30%苯甲.丙环唑EC、10%苯醚甲环唑WG、25%溴菌.多菌灵WP和25%溴菌腈WP对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为1.884 7~8.161 0μg/mL,该研究为田间防治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7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牡丹黄斑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并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及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对产孢量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和醚菌酯可强烈抑制菌丝生长,EC_(50)分别为0.247、0.865 mg·L~(-1),嘧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但对产孢量影响较弱。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2.808、1.268、4.078、0.446 mg·L~(-1);苯醚甲环唑对孢子萌发的影响较弱,但对病菌产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为1.034 mg·L~(-1),对孢子萌发及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3类杀菌剂均可用于牡丹黄斑病的化学防治,根据其不同的形态毒理学效应应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嘧菌酯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可作为治疗剂在病害发生期使用;多菌灵可在病害发生前同嘧菌酯混用或病害发生期同苯醚甲环唑混用,以防止抗药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相似文献   

6.
潘以楼  朱桂梅  郭建  肖婷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8):104-107,12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混配制剂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轴褐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并用孙云沛法测定了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结果表明:氯啶菌酯抑制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轴褐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2.1793和1.1274μg/mL,而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分别为0.6667和0.1041μg/mL。当氯啶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10∶1混配时复配制剂抑制这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CTC最高,增效作用最大。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试制样品22%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EC(20%氯啶菌酯+2%苯醚甲环唑)以90~120 g a.i./hm2喷药2~3次对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西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初步筛选其杀菌剂。[方法]从海南省大棚西瓜基地采集病样分离得到病原菌,对该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菌菌丝在西瓜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7~9和6~8;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孢子致死温度为55℃水浴处理5 min;以麦芽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粉、牛肉浸膏和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32.5%苯甲嘧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对西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0.018 0、0.060 2和0.471 5μg/ml。[结论]为田间防治西瓜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高效、低毒、无公害的防治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咪鲜胺、唑醚·代森联、甲基硫菌灵和丙森锌对柑橘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室内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菌菌丝抑制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81,258,0066,497,1 55515和23798 μg·mL-1,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咪鲜胺和唑醚·代森联对该病孢子萌发EC50分别为093,1434,447和529 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咪鲜胺、丙森锌和唑醚·代森联在试验剂量下对炭疽病的防效在95%以上。综合室内外试验结果得知,嘧菌酯、咪鲜胺、丙森锌和唑醚·代森联是防治柑橘炭疽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针对稻瘟病高效的药剂,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和玻片萌发法,测定了18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45%三苯基乙酸锡、25%腈菌唑、80%乙蒜素、25%咪鲜胺、戊唑醇(有效含量430 g·L~(-1))和75%肟菌·戊唑醇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最高的抑菌作用。其EC_(50)值分别为1.594 7,2.791 2,3.039 3,3.132 5,3.224 1,3.522 0μg·mL~(-1);25%腈菌唑、25%咪鲜胺、80%乙蒜素、45%三苯基乙酸锡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EC_(50)值分别为0.042 7,0.301 6,0.421 7,0.651 3μg·mL~(-1)。45%三苯基乙酸锡、25%腈菌唑、80%乙蒜素、25%咪鲜胺4种药剂既能抑制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又能抑制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核桃炭疽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利用喷雾法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质量比3∶2和1∶1进行复配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1和1.57;其他配比的增效系数在0.91~1.41,表现为相加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以质量比3∶2进行混配(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5.0、166.7和250.0 mg/L时对核桃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防治效果均在80.0%以上,分别与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25 g/L+嘧菌酯2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62.5、216.7和325.0 mg/L时的防治效果相当;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0 mg/L的林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L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 mg/L的防治效果稍低。【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3∶2混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2%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EC50为0.875 8 mg/L;7%丙森锌·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室内抑菌效果最弱,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46 7 mg/L;其他7种杀菌剂40%氰霜唑·烯酰吗啉悬浮剂、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5%嘧菌酯·氰霜唑悬浮剂、15%精甲霜灵·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嘧菌酯·霜脲氰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依次为1.748 4、1.628 4、2.584 4、3.200 8、5.163 2、6.166 9、8.221 5 mg/L。  相似文献   

12.
选取己唑醇、戊唑醇、嘧菌酯、醚菌酯和多菌灵5种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的室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5153mg/L;其次是多菌灵和己唑醇,EC_(50)分别为1.9641mg/L、2.2094mg/L;嘧菌酯和醚菌酯抑制效果最差,EC_(50)分别为84.71299mg/L、16.81299mg/L。  相似文献   

13.
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Curtis) Wei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陕西省目前设施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需筛选有效防治该病害的药剂。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黄瓜靶斑病菌,并根据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咪鲜胺TC、20%苯醚甲环唑ME、30%苯甲·吡唑酯SC、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40%氟硅唑EC、26%苯甲·嘧菌酯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黄瓜靶斑病菌的生长抑制显著,EC50值介于0.124 6 mg/L和25.960 1 mg/L,其中96%咪鲜胺T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为0.124 6 mg/L,可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效试验。而43%氟菌·肟菌酯S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为5 974.384 2 mg/L,试验结果表明黄瓜靶斑病菌对氟菌·肟菌酯已有很强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4.
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兰花枯萎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并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高,同时对病菌孢子萌发也有较高活性;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较高,但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最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该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其EC90值明显低于啶菌恶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啶氧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菌丝的抑制活性较低,但其对孢子萌发有较高活性;有机硫杀菌剂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对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试验结果可以为兰花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的室内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为火龙果溃疡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抑菌活性;利用田间植株喷雾法评价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0、166.7和250.0 mg/kg,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0 mg/kg,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15.0 mg/kg,10%己唑醇悬浮剂60.0 mg/kg和400 g/L氟硅唑乳油133.3 mg/kg对火龙果溃疡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戊唑醇、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749、0.2325、0.5277和1.8572μg/mL,而嘧菌酯的抑制作用稍弱,EC50为18.5655μg/mL.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证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火龙果溃疡病有很好的防效,施药3次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0、166.7和250.0 mg/kg对茎溃疡病的防效分别在60.0%、70.0%和80.0%以上,对果实溃疡病的防效分别在65.0%、75.0%和85.0%以上.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0 mg/kg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15.0 mg/kg对火龙果溃疡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和125.0 mg/kg的防效相当.10%己唑醇悬浮剂60.0 mg/kg和400 g/L氟硅唑乳油133.3 mg/kg的田间防效较差.[结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戊唑醇对火龙果溃疡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 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 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筛选当前对葡萄灰霉病有明显防治效果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分别测定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咪鲜胺、咯菌腈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120 4、0.139 6、0.183 8μg/m L;嘧菌环胺、啶酰菌胺、啶菌唑、咯菌腈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分别为0.201 7、0.326 6、0.459 2、0.558 5μg/m 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葡萄安全无药害,是适合推广应用于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杀菌剂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为甘蔗黑穗病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冬孢子萌发抑制法、担孢子增殖抑制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EC50分别为0.0117、0.0234、0.0636、0.1238、0.1441、13.7620和25.9300 μg/mL,而丙环唑的活性较低,EC50为155.5000 μg/mL.啶酰菌胺对甘蔗黑穗病菌担孢子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除嘧菌酯对“+”、“-”两种担孢子增殖的EC50分别为4.3250和5.3040 μg/mL外,其余药剂的EC50均小于1.0000μg/mL.对甘蔗黑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药剂依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EC50分别为0.0145、0.0643、0.1291、0.1689、0.2535、0.6767和4.8610 μg/mL,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为94.5000 μg/mL.[结论]供试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不同生长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进一步开展这些杀菌剂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9.
17种杀菌剂对核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原药对核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噻菌灵和咪鲜胺复配后对核桃根腐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噻菌灵、咪鲜胺、抑霉唑和甲基硫菌灵对核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噻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092 6 mg/L;嘧菌酯、稻瘟灵和三唑酮对核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噻菌灵与咪鲜胺按照1∶3、1∶5、1∶7的比例复配后对核桃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0.543 5、182.803 6和226.194 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7复配后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多菌灵、腈菌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嘧菌酯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258 6、0.338 0、0.376 4、0.571 6、0.5852、0.691 7、1.176 8、1.192 3、1.232 7、1.249 4、7.171 3、13.065 7、70.343 2、224.519 7μg/m L。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炭疽病菌对氟硅唑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