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云南主栽核桃内种皮为材料,采用HPLC对核桃仁种皮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到酚酸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有两种(没食子酸与绿原酸),其中没食子酸含量最低为4.06μg/g,最高含量为395.73μg/g,差异较显著;绿原酸含量最低为1.02μg/g,最高含量为464.09μg/g,差异较显著。黄酮类物质中的槲皮素含量最低为0.01μg/g,最高含量为10.13μg/g,差异也较显著。其他的多酚类物质较少或近没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89.60%和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胡桃醌在核桃青皮中含量,选取5个中国核桃产区,不同品种的核桃品种,在接近采收期(7—8月)跟踪研究青皮中胡桃醌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核桃青皮中胡桃醌的含量在7月下旬到8月初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果实成熟呈下降趋势。在考察周期内不同品种核桃青皮中胡桃醌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内种皮苦涩味轻且内种皮易去除的优良核桃无性系,为鲜食核桃专用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0个优良核桃无性系的鲜果为材料,测定其内种皮的单宁含量、黄酮含量、多酚含量、多糖含量、内种皮厚度和去皮耗时共6个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重复力估算,研究不同核桃无性系内种皮苦涩味相关物质含量、多糖含量和...  相似文献   

5.
红皮云杉和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优势松树种,其球果鳞片中富含多酚类物质。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以国家标准如福林酚比色法等分别测定伊春、苇河、长白山地区红皮云杉和红松的主要多酚类物质含量,考察指标有多酚、黄酮和原花青素。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在多酚和原花青素含量上,显著高于红松;长白山地区红皮云杉球果中多酚和原花青素含量最高。所以,长白山地区红皮云杉为多酚类物质的资源优势品种,值得进一步对其生理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平欧杂种榛坚果种仁生长发育时期品质形成规律,探讨榛坚果种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品质特点,为榛坚果的生产栽培管理、适时采收与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平欧杂种榛不同发育期坚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果苞含水量、果壳含水量和种仁含水量,测定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和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包括脂肪、蛋白质、糖、脂肪酸、Vc、VE、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榛坚果发育期种仁品质形成规律。【结果】在发育前期,种仁含水量从88.6%迅速降至38.2%,脂肪、总蛋白质和VE含量分别从29.9 g·kg~(-1) FW、37.3 g·kg~(-1) FW和0.038 g·kg~(-1) oil迅速增加至362.4 g·kg~(-1) FW、96.7 g·kg~(-1) FW和0.35 g·kg~(-1)oil,发育后期则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种仁中的VE以α构型为主,另含有少量的β、γ和σ构型;糖含量在整个发育期间逐渐增加,蔗糖是种仁中糖的主要组分,其含量在整个发育期间逐渐增加; VC在种仁充实期达到最大累积量0.13 g·kg~(-1) FW,随后则迅速降低直至坚果完全发育成熟时的0.062 g·kg~(-1) FW;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在发育前期逐渐增加,并在种仁充实期达到峰值,分别为1.49 g GAE·kg~(-1) FW和2.44 g RE·kg~(-1) FW,此后二者含量均迅速降低,坚果脱落期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是峰值含量的34.0%和23.7%。【结论】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榛坚果种仁的含水量逐渐减少,营养物质逐渐累积;作为种仁脂肪的主要脂肪酸组分,油酸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一致;以α构型为主的VE逐渐累积; VC、多酚和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累积在种仁充实期达到峰值,在之后的成熟过程中迅速减少。种仁发育前期是各种营养物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种仁充实期是榛坚果种仁生长发育进程中的转折时期,榛坚果在此时期基本完成了主要营养物质的积累,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储备。  相似文献   

7.
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的鞣质、黄酮、生物碱、游离蒽醌、绿原酸、皂甙、总酚等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7种次生代谢产物总量以叶片最高,不同器官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叶>幼根>树皮>1年生枝>根>老枝>茎,其中叶的总含量为茎的7.2倍。不同营养器官7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也以叶片最高,除鞣质含量叶与幼根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叶与其它器官的差异均极显著,表明叶可能是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产生器官。幼根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也比较高,幼根也可能合成和积累部分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广宁红花油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果实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及分配规律,【方法】选定临近果实成熟期的4个采样点分别对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2个新品种'红羽1号'红羽2号'的叶片、果皮、种壳和种仁4个部位进行测定。【结果】叶片、果皮和种仁中的可溶性糖随着采样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种壳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2.58~40.40 mg/g之间波动;叶片、果皮和种仁中淀粉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种壳中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且淀粉含量在3.11~27.52 mg/g之间波动;叶片和种仁中总NSC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果皮和种壳中的总NS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NSC含量在5.46~64.26 mg/g之间波动,且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含量在种仁中最高,其次为叶片、果皮和种壳;种仁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1~2倍,而种仁和叶片中的NSC、淀粉含量相当,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种仁与叶片、种仁与果皮中的比值均保持不变,而可溶性糖、总NSC在种仁与种壳中的比值变化较大,随着成熟期的临近,二者比值逐渐增加,而种仁/种壳淀粉含量的比值是先升高后降低。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NSC与叶片可溶性糖、种壳NSC与种壳可溶性糖、果皮NSC与果皮淀粉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叶片NSC与种壳淀粉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 0.05),果皮NSC与种仁可溶性糖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临近采收期,5个组织部位样品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趋于稳定,且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对早实核桃绿岭种仁充实期叶片与果实(种仁、青皮、硬壳)N,P,K,Ca,Mg,Fe,Zn,Mn等矿质元素含量和果实中不同组织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岭种仁充实期坚果与种仁质量以及脂肪和总蛋白总量分别增加了5.91g(51.39%)、5.53g(73.47%)、4.24g(80.99%)、1.02g(69.24%)。叶片N,K,Fe,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Mg,Zn含量呈上升趋势,Ca含量先降低再升高。种仁中N,P,K,Ca,Mg,Fe,Zn,Mn含量均成降低趋势,种仁中N,P,K,Ca,Mg,Fe,Zn,Mn的总量均呈增加趋势。青皮中N,P,Fe,Mn含量呈下降趋势,K,Ca,Mg,Z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硬壳中N,P,Zn含量都呈下降趋势,K含量先升高后降低,Ca,Mg含量逐渐上升,Fe,Mn含量变化不大。种仁内脂肪总量与种仁中N,P,Fe,Mn,Zn总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叶片中N,K,Mn,青皮中N,硬壳中P,Zn含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青皮中P,Fe,Mn,硬壳中N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鉴定胶孢炭疽菌侵染核桃青皮后酚类物质种类以及变化规律,筛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为探究核桃抵抗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香玲’和‘泰勒’2个品种核桃为试材,对其青皮体外接种胶孢炭疽菌,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侵染后核桃青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变化。【结果】随着胶孢炭疽菌侵染天数增加,‘香玲’青皮病斑逐渐增大,在第6天发生明显变化,而‘泰勒’青皮病斑基本不变。‘香玲’和‘泰勒’青皮中酚类物质总量基本一致,划分为9大类,其中以原花青素/花青素、苯甲酸及其衍生物、黄酮醇和苯丙素类为主。‘香玲’中苯甲酸类最多,占60%以上,主要以没食子酸、丁香酸、鞣花酸和香草酸等为主;‘泰勒’中黄酮醇类最多,接近30%,主要以金丝桃苷、槲皮苷、扁蓄苷和杨梅苷等为主。炭疽菌侵染第6天,与‘香玲’相比,‘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为60个,上调差异代谢物有52个,下调为8个,其中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香豆酸、原花青素B1/2/3、根皮苷、丁香酸、鞣花酸和阿魏酸等差异显著。分析炭疽菌侵染4~6天‘香玲’和‘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发现,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6种物质出现明显变化,这可能与青皮病斑出现明显变化有关联。【结论】鉴定抗炭疽病品种‘泰勒’和感病品种‘香玲’130种酚类物质,代谢组学分析炭疽菌侵染后物质动态变化,筛选到原花青素B1/2/3、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可为后期开发炭疽病相关天然药物,探究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特征能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相对的养分限制。本文针对30年生杉木林叶、枝、根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旨在剖析成熟杉木林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器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成熟杉木林生态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平衡关系,为杉木成熟人工林培育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湖南会同生态站Ⅲ号集水区3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差异性,用CCA约束性排序对根、枝、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季节下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杉木相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性季节变化(P 0.05),不同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在相同季节间差异显著(P 0.05);叶、枝、根的C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4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根枝叶;叶、枝、根的N、P含量也均表现为10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叶枝根;CCA分析表明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Ⅲ号集水区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杉木生态系统整体的N素含量偏低,其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杉木林凋落物量相对较少,其凋落物的分解提供N素少,影响植物器官中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结论】30年生成熟杉木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及环境因子对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普遍认为成熟期杉木的生长基本停滞的观点不同,证明了杉木到成熟期N、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元素,其养分循环效率仍然很高,生长缓慢是由于N素限制。本研究为杉木林大径材培育和提高杉木林经济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盆栽火炬树幼苗为试材,土壤施入重金属镉后,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检测根、枝、叶内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新梢和叶片中镉累积量都随着土壤镉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长季节根系和枝内隔含量逐渐增加,7月份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叶片、根系和枝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镉在不同器官的累积量由高到低为:根系〉枝干〉叶片。  相似文献   

14.
阿月浑子总酚含量与褐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阿月浑子不同器官、同一器官不同季节以及组培苗不同继代时期,植物体内总酚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阿月浑子富含多酚物质,叶片总酚含量最高,不适合组培试验;茎段含量较少,较适宜组培且春季取材最佳。组培苗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酚类物质总量也有所增加但是幅度不大。通过对褐化抑制剂的筛选,确定适合阿月浑子组培实验的抑制剂为PVP,其剂量以1.3~1.5 g/L较好。  相似文献   

15.
秤锤树种子中发芽抑制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 Hu)种子的种皮和种仁(含胚和胚乳)进行水浸提和甲醇浸提,分别测定了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探讨了秤锤树种子中萌发抑制物质存在类型和存在部位.结果表明:秤锤树种子种皮和种仁的水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高生长、根生长均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其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高生长、根生长有显著或极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随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且种仁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和生长的抑制效应极显著(P<0.01)大于种皮甲醇浸提液.表明秤锤树种子的种皮和种仁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酯溶性物质,且该类物质主要贮藏在种仁中.  相似文献   

16.
以林下栽培的2年生於术为试材,研究分析了於术现蕾期各器官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布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为於术的养分管理和施肥决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於术叶片中的氮含量最高,达17.74g/kg,各器官中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细根>花蕾>根茎>茎枝;於术细根中的磷含量最高,达2.46g/kg,各器官中的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细根>根茎>叶片>花蕾>茎枝;於术叶片中的钾含量最高,达22.60g/kg,各器官中的钾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细根>茎枝>花蕾>根茎;於术叶片中的钙含量和镁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9.57g/kg、3.61g/kg,各器官中的钙含量和镁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细根>花蕾>根茎>茎枝;於术同一器官中,均以钾元素含量为最高,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钾>氮>钙>磷>镁;於术叶片中的氮:磷、氮:钾、钾:磷平均分别为9.69、0.83、12.54;於术叶片、茎枝、根茎和细根器官中的氮含量、钾含量和镁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较为紧密,具有显著(P<...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刺槐枝、干和根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刺槐枝、干和根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为提升其附加价值及其资源综合利用率提供理论支持和试验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年龄刺槐枝、干和根的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4项物理力学性质,利用SEM图像和化学成分解释枝、干和根间强度差异的原因。【结果】同株刺槐气干密度枝干根,随年龄增大,枝、干和根密度呈增大趋势,但增大幅度减小;刺槐枝气干密度略高于中等密度,干和根气干密度属于中等密度;同株刺槐枝、干和根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枝根,随年龄增大,枝、干和根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呈增大趋势,但增大幅度减小。纤维素含量与力学强度呈正相关,木质素含量与力学强度呈负相关。刺槐根纤维素含量大于枝和干。【结论】10年生以上刺槐,干可作为承重木结构原木用材;枝力学强度略低于干,在满足用材尺寸要求的前提下可作为一般结构用材;根可作为小尺寸的装饰结构性用材。刺槐根纤维素含量较高,可用于中密度纤维板制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薄壳山核桃幼林植株生物量构成及养分需求规律,为薄壳山核桃幼株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开展薄壳山核桃幼株生物量构成调查和矿质元素含量测定,明确不同生长发育期幼株养分需求情况,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法测定不同生长发育期幼株不同器官的生物量以及N、P、K、Ca、Mg、Fe、Mn、Cu和Zn等矿质养分含量,计算幼株年周期内矿质养分需求比例。【结果】薄壳山核桃幼株生物量主要由根、茎、枝和叶构成,根生物量约占全株的1/2,枝生物量约占1/3,茎生物量约占1/7,叶生物量约占1/25,不同时期幼株干物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1月、3月、9月、7月、5月,不同器官相对干物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下部分、根、地上部分、枝、茎、叶;幼株单株当年生物量中大量元素N、P、K、Ca、Mg分配比例为8.02︰1.00︰9.24︰31.15︰1.09,Ca的占比最大,达60.71%,微量元素Mn、Fe、Cu、Zn的分配比例为43.06︰28.31︰1.00︰4.96,薄壳山核桃幼株对Mn和Fe的需求远大于其他微量元素,在3月主要需求Fe,5月主要需求N、P和Mg,7月主要需求Mg和Fe,9月主要需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褐变与多酚氯化酶的活性及酚类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褐变又是制约板栗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板栗总酚含量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采样时间、水冲洗时间处理板栗离体组织,测定了其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4月25日所采样品,其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到最低值;板票叶片经水冲洗1 h后.其总酚含量、多酚氯化酶活性降到最低值.因此.在进行板栗的组织培养时,采用4月下旬所采样品会有效地减轻外植体的褐变;采回的叶片先用水冲洗1 h后再进行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将会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光照、不同温度预处理板栗离体叶片,测定其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光照、12h光照和25℃温度处理能明显降低板栗叶片中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并都在处理后的第2天降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