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高要(GY)、惠州(HZ)、茂名(MM)和无锡(WX)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F2、F4和F6 3个选育世代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呈现出随着选育世代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仍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GY群体>MM群体>HZ群体>WX群体,其中GY群体、MM群体和H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3个选育世代;随着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世代增加,世代间遗传距离(Da)逐渐增大(F2~F4的Da = 0.155 6,F4~F6的Da=0.375 7),遗传分化系数(FST)也逐渐升高(F2~F4的FST = 0.036 4,F4~F6的FST= 0.111 1);在UPGMA系统进化树中,3个选育世代群体与HZ群体、GY群体聚为一支,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相近;罗非鱼"粤闽1号"3个选育世代母本的与4个地理群体中的GY、HZ和MM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中等,与WX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大.研究表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出现下降趋势,遗传分化不断加剧,F6与F2、F4遗传分化中等,但仍保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潜力;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中G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与选育群体F6的遗传距离适中(Da<0.54),可作为潜在的引种群体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效果。结果表明:(1)选留系后备♀亲本选留数量及留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吉奥"杂交组合的产苗量和雄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经过选育的"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增加明显;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4)试验组"吉奥"罗非鱼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饵料系数比对照组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吉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该品种以2001年从美国引进的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分别经8个世代群体选育的后代为母本和父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即为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可在盐度为0~30‰的水域中正常生长;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杂交罗非鱼相比,6月龄鱼生长速度提高19%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一、品种来源:由性别二系配套技术选育的"YY"雄性纯合系尼罗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母本进行杂交,构成XX♀或YY♂尼罗罗非鱼新品种繁育体系,规模化繁育全雄性尼罗罗非鱼新品种鹭雄1号。二、特征特性:与一般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相比,该品种雄性率高,群体中雄鱼比例在99%以上;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抗寒,体形好,头小,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目。结果发现:86对微卫星引物中有74对稳定扩增;筛选出14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引物,对杂交F1进行扩增,发现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等位基因在F1中均结合为杂合基因型,证实杂交F1为真杂交种;应用基因型重组法根据各位点在F1中的基因型,对比其亲本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推测F1中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母本或父本,进而判断F1真实有效的父母个体的等位基因,推测出最小的有效亲本数目为一雌一雄,表明F1可能互为全同胞,为尼萨罗非鱼杂交种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罗非鱼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吉富罗非鱼P0代和抗病选育P2代、奥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评估不同品系罗非鱼的抗无乳链球菌病性能.[结果]从感染死亡率来看,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性能优于其他品系,各组的感染死亡率大小依次为吉富罗非鱼P0代>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奥尼罗非鱼.其中,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的死亡率比Pn代降低45.3%,与奥尼鱼的死亡率相近.从死亡历时来看,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P2代在感染后48 h才出现死亡,而其他组均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死亡.[结论]通过针对性选育能有效提高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同时也为在罗非鱼苗种投放时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津新鲤2号     
<正>品种登记号GS-02-006-2014亲本来源乌克兰鳞鲤×津新鲤育种单位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特征特性该品种是以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后经4代群体选育的乌克兰鳞鲤为母本,以津新鲤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即为津新鲤2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津新鲤2号1龄鱼平均体重比父母本分  相似文献   

8.
<正>一、大口黑鲈"优鲈3号"该品种是以2012年从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中挑选出的10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易驯化摄食配合饲料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环境及投喂配合饲料条件下,与大口黑鲈"优鲈1号"相比,10月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7.1%,15日龄幼鱼驯食5天后的驯  相似文献   

9.
采用巢式设计配对及苗种标准化培育方法,对尼罗罗非鱼家系的构建与培育技术进行研究。选取美国、泰国及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尼罗罗非鱼进行巢式配对,并对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级、二级、三级数量标准化培育,成功构建尼罗罗非鱼全同胞家系30个,分别测定了各家系60日龄时的生长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0个家系平均体重达40.59 g,Ⅵ-2的体重平均值最大为60.90 g;Ⅶ-3的体重平均值最小为29.51 g;体重超过平均值的家系有14个,家系Ⅷ-2与总体均值持平,低于总体均值的家系有15个。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构建尼罗罗非鱼品系家系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2012,(34):54
<正>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成功培育出的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是以体形特征标准、健康无病的长江水系原种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该品  相似文献   

11.
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于1994年从菲律宾引进,1996年被农业部审定为良种[1,2]。为进一步提纯复壮,从1996年起,以其为基础群体,在青岛、蚌埠和广州3个试验场进行系统选育[3-5]。本文报道2004年在青岛试验场对其F8、F7及F6在生长性能方面所作的比较结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996  相似文献   

14.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于1994年从菲律宾引进,1996年被农业部审定为良种[1,2]。为进一步提纯复壮,从1996年起,以其为基础群体,在青岛、蚌埠和广州3个试验场进行系统选育[3-5]。本文报道2004年在青岛试验场对其F8、F7及F6在生长性能方面所作的比较结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996  相似文献   

15.
易捕鲤     
<正>品种登记号GS-01-002-2014亲本来源大头鲤、黑龙江鲤和散鳞镜鲤育种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从云南省晋宁水库采捕的大头鲤、嫩江中下游采捕的黑龙江鲤和前苏联引进的散鳞镜鲤复合杂交后代(♀)与大头鲤(♂)回交获得的子一代群体为基础群体,以起捕率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3代群体选育后,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3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基础群体与选育一代幼鱼盐碱度耐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品系、河北品系、山东品系尼罗罗非鱼基础群体(F0代)和经盐碱驯化选育一代(F1代)幼鱼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半致死盐度、半致死碱度、半致死盐碱度。结果表明,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F1代幼鱼的4 d半致死盐度为21.625~21.820 g/L;半致死碱度为7.903~8.407 g/L;在半致死盐碱度方面,10 g/L盐度下碱度为5.577~6.096 g/L,15 g/L盐度下碱度为3.940~4.794 g/L;F1代幼鱼4 d半致死盐碱度均显著高于F0代幼鱼;选育一代中,河北品系幼鱼盐碱耐受能力显著大于上海品系和山东品系。  相似文献   

17.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F6-F8生长改良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于1994年从菲律宾引进,1996年被农业部审定为良种。为进一步提纯复壮,从1996年起,以其为基础群体,在青岛、蚌埠和广州3个试验场进行系统选育。本文报道2004年在青岛试验场对其F8、F7及F6在生长性能方面所作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86对尼罗罗非鱼遗传图谱标记中筛出17对种间差异性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杂交亲本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新吉富群体、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茂名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罗非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新吉富(2.8)>苏丹(2.72)、以色列(2.96)>茂名(2.6);遗传杂合度:苏丹(0.73)>新吉富(0.68),以色列(0.89)>茂名(0.56);多态性含量:苏丹(0.58)>新吉富(0.51),以色列(0.56)>茂名(0.52),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分别以新吉富、茂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57。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新吉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7。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与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268。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奥利亚罗非鱼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世界农业》2008,(5):F0004
“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是中国工程院夏德全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在美国引进种群基础上,通过驯化、群体选育、家系选育,结合遗传标记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等方法,历经二十多年十代连续选育,培育出的优良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20.
团头鲂 (Megalobramaamblycephala)肉质鲜美 ,生长快 ,为我国主要养殖对象之一。为防止养殖过程中的衰退 ,提高团头鲂的优良经济性状 ,实现良种化生产 ,上海水产大学自 1 985年起 ,从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引进团头鲂原种群体 ,在上海水产大学南汇种质资源试验站进行选育 ,经过连续 1 5年的混合选育 ,现已获得生长性能明显提高的第六代选育群体[1] 。为了保持和尽快纯化该选育群体 ,1 999年对团头鲂选育群体采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获得纯系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报道团头鲂人工雌核发育群体的生化遗传特征和遗传标志 ,为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