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19年,作者进行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论认为,红螯螯虾池可混养或套养河蟹和青虾~([1]),2020年,作者再次进行了红螯螯虾池混养河蟹、青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两年试验池塘各一口,坡比1∶2,淤泥15~20 cm,  相似文献   

2.
《渔业现代化》2010,(1):74-74
(1)池塘底增氧养殖模式。全省建立了17个省级示范点,在开展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生产中推广应用底增氧养殖技术的同时,在锯缘青蟹、甲鱼、罗氏沼虾、乌鳢、鳜鱼、常规鱼等池塘养殖中也进行了示范推广。(2)混养轮养种养模式。全省推广混养模式10余种,累计推广面积33.6万亩。几种新型的混养模式主要有:对虾鳖混养模式,鱼鳖混养模式,鱼蚌混养模式,虾泥鳅混养模式,稻鱼共生模式;另外还有一些龟鳖与稻、油菜、大小麦、  相似文献   

3.
水蕹菜两种收割式栽培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高密度、高投饵的养殖模式使得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快速增加,不仅抑制螯虾生长,还可能诱发疾病发生,对水体生态环境也是负面的。利用水生植物处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目前水产健康养殖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蕹菜作为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养殖池塘净化水质和遮阴庇护植物的研究已经有所报道~([2-3]),但仅限于养殖过程中非间收模式,而是在试验终了时一次性收获模式。本文以克氏原螯虾为养殖对象,在其苗种培养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鳜养殖的深入,苗种放养密度逐步加大,病害日趋严重,养殖风险逐步增高,已成为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1]);罗氏沼虾养殖效益虽然稳定,但主养模式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2])。鳜池套养罗氏沼虾作为一种新的健康混套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利用鳜和罗氏沼虾的不同生物学习性,在鳜池塘中套养罗氏沼虾,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增加单位养殖水体的经济效益~([2]),同时实现鳜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净化养殖水体环境~([3]),减少鳜病害发生,降低鳜的养殖风险,提高水产品质量。但目前还未进行该模式下鳜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成活率及套养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该试验旨在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池塘中不同鳜放养密度对罗氏沼虾套养效果的影响,探索鳜最佳的放养密度,为鳜池套养罗氏沼虾模式标准化和扩大推广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对虾和缢蛏都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虾蛏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技术,它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池塘条件,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实行池塘虾蛏混养是当前海水养殖的一种重要养殖模式。我镇发展虾蛏混养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多年的养殖虾池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养殖户减产亏损,制约了虾蛏混养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混合养殖是相对于单一品种养殖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增强群落结构。南美白对虾和单环刺螠的混养试验中,单环刺螠可以充分摄食利用虾池中的有机物,促进虾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抑制病原体滋生,有效减小南美白对虾爆发虾病的概率;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资源的利用。在混养过程中,两种生物投放密度是重点。本文通过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含量试验,研究出南美白对虾优质高效养殖模式中单环刺螠的最适混养密度,投放比例约为3∶1时较为合适;利用南美白对虾和单环刺螠对氨氮的耐受程度找出混养中需要换水的时间,从而促进两者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对虾混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虾单养池塘中高蛋白质饲料的大量投入,使得含氮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是导致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恶化,虾病频发的主要因素。对虾单养池塘一旦发病很难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为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池塘种稻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通过利用生物学共生技术原理,在池塘中进行虾、鱼、鳖混养(轮作)的同时进行芦苇稻种植,有效促进池塘内物质能量循环和利用。我站自2013年底开始,在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试验池塘种稻技术模式,试点核心区面积50亩。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水产混养品种本技术模式在水产养殖方面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混养中华鳖、白鲢及青虾。2.芦苇稻稻种为浙江大学选育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混养是指在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它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主要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物品种及数量比例,利用虾、蟹、鱼、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布局,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海水鱼、虾、贝生态混养就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正>小龙虾灼斑病(burn spot disease),又被称为真菌甲壳溃疡病(fungal shell canker disease),在世界各地是最常见、分布最广和危害较重的甲壳动物病害之一~([1])。灼斑病的发生通常与小龙虾养殖密度较大和养殖水质条件差有密切关系。甲壳表面的微生物是一个复合体~([2]),多种有益和有害生物群体存在,如是病原微生物群体数量多,占有绝对优势,就会引起病害;小龙虾代谢失调或虾体受伤也是引发病害的重要因素。当小龙虾营养缺  相似文献   

11.
在3口面积各为0.3 hm^2、深度2.0 m的长方形池塘(1#、2#、3#)中放入体长0.7~0.8 cm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无特定病原种虾,密度为3.0×10~5尾/hm^2;养殖30 d时,2#、3#池塘分别混养质量3~4 g/尾的鲫鱼450、900尾,1#池塘不混养作对照组。经过近110 d的培育,1#、2#、3#池塘"南太湖2号"种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18.36、18.95、22.6 g,收获量分别达931.5、898.4、842.95 kg,饵料系数分别为1.36、1.53和1.71。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种虾培育池塘混养合理密度的鲫鱼,虽然影响种虾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大,但培育出的种虾个体较大,饱满度较高,作为亲本可以为后期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正>海水池塘虾-蟹-贝混养是一种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原理,利用水体物质循环,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该养殖空间内协调生长,实现生态平衡和高效健康养殖。该模式中贝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碎屑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调节水质,保障虾、蟹健康生长,有效提高了饲料、水体的利用率,显著降低养殖水体的有机污染物负荷,在取得理想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在浙江台州地区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在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南美白对虾、黑鲷、美洲帘蛤同池混养的模式,利用多级生物原位修复与自净能力,发挥池塘生态效应,提高养殖环境稳定性和水体自净能力,有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和病原的传播,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综合效益。现将该生态混养技术总结如下。一、养殖条件1.池塘条件池塘长方形,以20亩左右为宜,水源充足、无污染源,底质泥沙质,环沟平  相似文献   

15.
菱湖区淡水甲壳类养殖主要品种是青虾和河蟹,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青虾和虾、蟹混养两种。为了摸清菱湖区 1998年全区虾、蟹养殖情况,提高虾、蟹养殖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成熟的养殖模式,于 1999年 2~ 3月进行虾、蟹养殖现状的调查,调查了新溪、千金、菱湖、下昂、和孚等重点产区养殖户 20户,池塘 122只, 513.64亩,其中池塘主养青虾面积 302亩,池塘虾、蟹混养面积 211.64亩。   一、池塘主养青虾和池塘虾、蟹混养调查结果对比   虾、蟹混养亩收益比主养青虾增收 1363.76元,增幅 66.8%。虾、蟹混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  相似文献   

16.
<正>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俗称青蟹,属梭子蟹科,青蟹属,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较大型的海产蟹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东南沿海青蟹养殖的主要品种。关于蟹类养殖技术已有大量报道,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王万东~([1])研究了池塘建造、幼苗饲养、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养殖技术要求;韩耀龙~([2])探索了"鱼、虾、蟹"混养,并在养殖后期加入细基江篱的半封闭式养殖模式;黄  相似文献   

17.
梭子蟹与脊尾白虾、贝类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混养是一种模仿生物原始生态系统的科学的水产养殖模式。在同一海水池塘中养殖蟹、虾与贝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域空间与池塘滩面,实现水中有虾、水底有蟹与泥中有贝类的全方位、立体化养殖模式。浙江省象山县高塘岛乡共有350hmz海水池塘采用蟹虾贝混养技术,平均每667m^2产缢蛏200kg、脊尾白虾15-20kg、梭子蟹60-75kg,每667m^2。产值8000~11000元、利润4500~5500元,创建了一套经济效益较为稳定的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南岸滩涂贝类7种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美珍 《海洋渔业》2006,28(1):48-54
在杭州湾南岸滩涂,设计7种贝类养殖模式:平涂单养泥螺(Ⅰ)、平涂单养彩虹明樱蛤(Ⅱ)、蓄水单养青蛤(Ⅲ)、平涂混轮养泥螺和彩虹明樱蛤(Ⅳ)、平涂混养缢蛏和彩虹明樱蛤(Ⅴ)、蓄水混养缢蛏和斑节对虾(Ⅵ)和蓄水混养缢蛏和青蛤(Ⅶ),经养殖试验对它们的养殖效益作了比较。结果表明,7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投入比值差异不显著,在1.43~1.55之间;而其效益(利润)差异较大,在2.94~21.04万元/hm2,其中以模式Ⅵ最高,是模式Ⅰ的7倍多和模式Ⅲ的4倍,模式Ⅳ比Ⅰ高86.1%,模式Ⅴ比Ⅱ高62.66%,模式Ⅲ比Ⅰ或Ⅱ高70%左右,模式Ⅳ比Ⅴ高9.81%,模式Ⅰ与Ⅱ、模式Ⅶ与Ⅲ等效益相差不大。按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这7种滩涂贝类放养模式的结果揭示,以蓄水混轮养不同栖息习性和不同食性种类(贝虾混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者为最佳;对无法蓄水的平涂以螺蛤或螺蛏混轮养为好。  相似文献   

19.
4.成虾养殖(1)养殖模式的选择。在养殖模式上采用主养和混养的模式。主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温棚养殖罗氏沼虾,面积2.5亩;另一种采用池塘养殖罗氏沼虾,面积100亩(表2)。混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主养南美白对虾混养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投放密度除呈祥水产养殖合作社4.1万尾/亩外,其余为2万尾/亩,面积1 375亩;另一种采用主养黄颡鱼混养罗氏沼虾,黄颡鱼投放密度为1.1万尾/亩,面积22亩(表3)。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开展了一种海水池塘混养异位净化养虾废水模式的中试研究。不同于养虾池内原位净化,该模式将高位池排放的养虾废水引入海水养殖池塘,池塘混养沙蚕、贝类、鱼类等经济动物,以期通过生态位互补的理念,大幅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为海水高位池养虾废水的无公害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一、养殖地点养殖中试地点位于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