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雏鸡实验感染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不同微生物制剂饲喂1日龄雏鸡,连喂7d,在雏鸡3日龄时经口接种白痢沙门氏杆菌,30日龄检测雏鸡消化道菌群,统计育雏成活率,结果表明,给雏鸡早期饲微生态制剂对感染白痢沙门氏杆菌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淫羊藿—蜂胶合剂对雏鸡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3日龄雏鸡皮下注射淫羊藿-蜂胶合剂,于7,21,35,49日龄分别采用微量全血^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和乳酸脱氢酸(LDH)释放法测定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力。注射剂量0.4ml/羽能极显著地提高21日龄和35日龄雏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35日龄雏鸡NK活力。0.2ml/羽与0.4ml/羽作用相似。0.4ml/羽效果优于0.2ml/羽,结果表明,淫羊藿-蜂胶合剂能发挥名  相似文献   

3.
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母源抗体消长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逐日采集1-25日龄雏鸡的血清和1-20日胚龄鸡胚的卵黄提取液、胚体浸液,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气管炎、肾型)母源抗体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雏鸡的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毒 源抗体的高峰期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鸡胚中卵黄内的新城疫抗体效价1-15日胚龄持续在1:640:16日龄抗体水平开始下降;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抗体效价1-12日胚龄持续在1:80以上,13日胚龄抗体水平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桔百颗粒(乐康宁)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临床防治效果,为利用中药防治IB提供新思路。【方法】将130羽1日龄非免疫雏鸡随机分为桔百颗粒预防组、治疗组、药物对照组、免疫组、模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免疫组30羽,其他组均为20羽。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他组均于15日龄时滴鼻点眼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毒株,预防组在感染前5 d(10日龄)饮水给药;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均在发病超过半数时给药治疗;免疫组则在7日龄免疫H120疫苗(免疫后一部分给药,另一部分不给药)。统计感染后各组雏鸡的发病率、保护率、治愈率及呼吸道症状评分,同时统计感染后其体重增长及免疫器官指数,并测定血清IBV特异性抗体。【结果】感染IBV后第8 d(23日龄)统计发现,预防组的保护率为50.00%,免疫不给药组的保护率为45.00%;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6.67%,药物对照组为58.82%;免疫不给药组的呼吸道症状评分最低,预防组和治疗组次之。停药后第12 d(36日龄),治疗组雏鸡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下同);感染IBV后第14 d(29日龄),治疗组雏鸡的IBV抗体水平达峰值,感染IBV后第21 d(36日龄)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并给药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免疫不给药组。【结论】桔百颗粒有效降低IB发病率及治愈患病雏鸡,是通过促进脾脏等免疫器官发育,进而促使机体抗体生成、延长抗体维持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实现,尤其对于呼吸型IB具有良好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刺五加中药合剂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5日龄的817雏鸡1 400羽,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日粮中添加1%的刺五加复合中药制剂。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制剂可以促进机体增重,且后期中药复合制剂添加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增重更明显;中药制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并降低死淘率;中药复合制剂对试验组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的影响主要是先抑制后促进。  相似文献   

6.
采用提高雏鸡应激能力、预防药物抵御环境污染、早期免疫激活等综合防制技术进行育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海兰W-36商品蛋鸡49日龄雏鸡成活率、健雏率分别比对照组高83和49个百分点,降低成本67%;伊莎褐商品蛋鸡49日龄成活率、健雏率分别比对照组高72和45个百分点,降低成本54%。试验Ⅱ组海兰W-36商品蛋鸡49日龄成活率、健雏率分别比对照组高83和44个百分点,降低成本6.9%;伊莎褐商品蛋鸡49日龄成活率、健雏率分别比对照组高70和45个百分点,降低生产成本51%。使用高维E电解多维可有效降低早期雏鸡逆境应激。  相似文献   

7.
卢国琴 《农家致富》2007,(23):42-42
控制疫病发生是育好雏鸡的重要保证。雏鸡个体小、抗病力差,一旦发生疲病,则传染快、死亡率高、损失大。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搞好雏鸡的防病驱虫工作 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15日龄后雏鸡易患球虫病,可用灭球液来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当受到应激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制剂,此外每月进行1次预防性的驱虫。  相似文献   

8.
用IBV陕西分离株X,Fu,W和H株人工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的雏鸡复制人工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大体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IBV陕西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不仅能引起雏鸡发生呼吸道症状,而且可致严重的肾脏损伤,对19日龄鸡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害均比40日龄鸡更为严重。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鸡后,潜伏期、致死雏鸡的时间与病程分别为38~72h和32~40h,96h和48h及25d和7d.  相似文献   

9.
二、科学用药讲方法适时预防疾病疾病具有特定的易感日龄、发病季节及环境条件等,根据这些情况应有针对性地用药。如预防雏鸡白痢应于雏鸡7日龄前开始,预防雏鸡球虫病应于21日龄前开始,在气温变化大的季节应注意预防鸡的霉形体病和大  相似文献   

10.
将760只8日龄艾维蔑雏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试验组从11日龄到38日龄按饲料重量的0.5%抖料添加中草药制剂运饮灵II号(本课题组研制)进行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试验,对照组腹水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05%和1.32%,试验组腹水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11和0,结果表明,运饮灵II号对肉鸡腹水综合征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1,t=6.69)。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鸡大肠杆菌(O50)菌毛抗原液气雾免疫与菌毛油乳苗皮下免疫的效果。油乳剂疫苗皮下免疫与菌毛液气雾免疫攻毒后的发病率分别是13.33%和20%,病变差异不显著(P〉0.05),而阳性对照组攻麦发病率为80%,病变差异显著。结果,鸡大肠杆菌菌毛液气雾免疫与菌毛油乳剂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12.
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用胫色、肤色均为深乌的四川山地乌骨鸡和黄肤、黄胫的岭南黄鸡作为参试品种,通过品种的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四川山地乌骨鸡肤色、胫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岭南黄鸡的肤色、胫色基因为纯合基因,四川山地乌骨鸡虽经四代纯繁选育,肤色、胫色基因仍未完全纯合,尚需进一步加强选育。在含有四川山地乌骨鸡血缘的组合(WW、WH和HW),初生雏鸡肤色、胫色尚未完全稳定,有随日龄发生转变的现象,说明控制肤色、胫色黑色素沉积的基因具有表达的时效性;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10周龄时深乌个体几乎全为母鸡,而1日龄雏鸡依肤色或胫色尚不能进行雌雄鉴别;本实验结果也提示雏鸡体内的真皮黑色素含量似乎与雏鸡的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肉用仔鸡在育雏期最佳的光照制度,本试验利用3000只美国爱拔益加AA肉用仔鸡,在自行设计的间歇光照制度及低光照强度的环境中(1 L:3 D,3 lux),观测不同时期实施控光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肉仔鸡育雏期(7日龄)时实施控光的第一组(1 L:3 D,3 lux)比21日龄时实施控光的第二组(1 L:3 D,3lux)出栏群平均个体重提高4.70%(P>0.05),饲料利用率提高6.67%;比第三组(24L、25 lux)出栏群平均个体重提高11.36%(P<0.05),饲料利用率提高20.85%。证明,肉仔鸡在育雏期(7日龄)开始实施人工控光,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用1 560只1日龄的广西岑溪三黄肉仔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78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由基础日粮加0.1%的益生素组成,饲养时间6周,研究多菌种复合菌益生素对三黄鸡的生产性能和肠道主要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期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高12.58%(P<0.01),料重比比对照组低9.23%(P<0.05);试验结束时,雏鸡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低27.61%(P<0.05)和25.57%(P<0.05),乳酸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6.12%(P>0.05)和11.28%(P>0.05)。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雏鸡的多重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 2 0 0只 1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 6组 ,第 1~ 5组分别用 H1 2 0 、H52 和 IB二价油佐剂灭活苗进行单独或多重组合的免疫接种 ,于接种后每隔 7d测 1次 HI抗体 ,并于第 73天用肾型 IBV强毒攻击 ,观察各组的保护率 ,第 6组不免疫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H1 2 0 弱毒苗单独免疫组、H1 2 0 +IB二价油佐剂灭活苗组、H1 2 0 +H52 弱毒苗组、IB二价油苗 1次免疫组和 IB二价油苗 2次免疫组的保护率分别为 5 7.1% ,85 .8% ,6 7% ,83.3%和 80 % ,非免疫对照组保护率为 5 0 %。试验结果表明 ,H1 2 0 与 H52 弱毒苗对肾型 IBV的保护力弱 ,H1 2 0 +IB二价油佐剂灭活疫苗与 IB二价油佐剂灭活苗 1次和 2次免疫均可获得对肾型 IBV较高的保护率 ,且 H1 2 0 与 IB二价油佐剂灭活苗同时免疫可获得长时间的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16.
450只1日龄海兰褐壳蛋鸡母雏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150只,其中100只戴翅号供称重),研究了饲粮中3个硒添加水平,即0.15mg/kg(试Ⅰ组)、0.30mg/kg(对照组)和0.45mg/kg(试Ⅱ组)的效果。饲养试验期为1~118日龄;在5~6周龄和11~12周龄分别进行代谢试验;于118日龄每组屠宰10只鸡,测定了全血、羽毛、肝、肾等组织器官的含硒量。试验结果表明,饲喂3个硒添加水平饲粮的试鸡生长发育基本一致,3组间育成体重(试Ⅰ1472.6g,试Ⅱ1462.0g,对照1430.9g),平均日增重(依次为13.0g、12.9g和12.6g),粗蛋白质和有机物质表观存留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器官组织与全血含硒量均在正常范围,以半干基表示的肾硒含量反映了硒添加水平的差异,全血和羽毛含硒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关系。添加硒0.15mg/kg即能满足鸡育成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胸腺制剂对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一日龄SPF来航鸡分成4组,饲养在隔离器中。第1组1日龄接种MD疫苗,同时皮下注射0.5mL胸腺制剂;第2组1日龄接种MD疫苗时不加免疫增强剂;第3组、第4组均不接种MD疫苗,也不注射免疫增强剂。第1、2、3组于13日龄时用BJMDV-1强毒株攻毒。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分别于攻毒后28、24、17d开始出现死亡,第4组没有死亡。第1组的攻毒保护率为40.0%,比第2组保护率15.0%有明显提高。此外,于11、28、56日龄时检测了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28日龄和56日龄时第1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性高于第2组。试验结果表明胸腺制剂对鸡马立克氏病疫苗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成熟公鸡的睾丸为抗原或加上弗氏完全佐剂制成抗原制剂,对10~15日龄的公雏进行免疫去势。试验成功地抑制了睾丸的生长,试验各组的睾丸平均重量分别为4.0g、4.55g、4.97g、1.52g、1.34g,其中最小的为0.2g,而对照组的睾丸均重为10.68g。降低了血液中性激素睾丸酮的含量,试验组平均为6.24ng/d1和24.88ng/d1,其中最低为0.1ng/d1,而对照组为29.9ng/d1。同时免疫去势后的公雏增重快,平均比对照组多增重120g至160g,比人工手术去势多增重220g左右。免疫去势组肌肉的蛋白质全氨基酸含量均超过了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管侧沟茧蜂雌虫及寄生经历对寄主粘虫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对寄主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日龄的不同而变化,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雌蜂对寄主的寄生率在3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2.38%和54.61%;之后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寄生率逐渐降低。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的2日龄雌蜂寄生寄主所产子代的茧重最大,分别为2.96mg和2.85mg,子代茧重随着雌蜂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子代雌蜂体重有随母代雌蜂日龄增加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子代雄蜂体重在低日龄(0~2d)和高日龄(7d)处理时较轻,在中间日龄(3~6d)处理较重而且恒定。1~3日龄雌蜂所产子代雌雄比较高,3日龄时最高,而后随着母代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新羽化未交配雌蜂寄生得到的后代均为雄性。管侧沟茧蜂的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子代茧重、子代性比和子代成蜂重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