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光发 《油气储运》1998,17(8):44-46
单盘是浮顶油罐环形浮船范围内的单层钢板,钢板厚度一般为6mm,面积大,焊缝纵横交错,整体刚性很差。油罐初建时,国标检查及验收规定是“单盘板的局部凹凸变形,不应影响外观及浮顶排水”,此规定比较笼统,单项工程质量评定表中实测项目也没有要求,如果参照罐底板局部凹凸变形的要求“2L/100≤50mm(L为变形长度)”,过渡平缓的大面积凹凸变形却不会超标。油罐初建时单盘凹凸变形在质量上得不到有效控制。 油罐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出现浮顶局部卡阻、浮梯及中央排水管不能正常工作、积水积油不均匀分布、浮顶落到最低位时单盘支柱的斜倾或折断等情  相似文献   

2.
姜卫东 《油气储运》1996,15(2):39-40
老式浮顶油罐在技术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油罐浮船密封的氯丁橡胶板老化及破损;浮船单盘变形严重;罐底边缘板有严重的腐蚀;浮顶导向装置失去原有的导向作用;转动浮梯滚轮脱轨;罐底变形严重,中央排不管上的套筒式密封漏油等。针对上述问题对浮顶油罐进行了如下的技术改造。对大型浮顶罐增加人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设清罐用蒸汽明汽直接加温系统;减少了底油加温时间,节约了能源;改罐底放水系统兼作清罐抽底油系统  相似文献   

3.
对一座20000m^3外浮顶罐浮盘及支柱的失效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支柱减 引起民浮盘失效的直接原因。同时指出,基在油罐支柱无意外减薄情况下仍然采用现行的支柱晨单盘及两个浮舱进油后不采取合理措施,此时停罐落盘,则浮盘和支柱仍要发生事故,因此,进行支柱及浮船的稳定性校核,细化储罐的操作规程并采取相应措施,此类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王乃和 《油气储运》1996,15(4):46-47
华东输油管理局沧州首站8号罐为2×10m~3浮顶油罐.因其浮力不足、单盘严重变形等原因,于1994年进行了改造.单盘更新,浮船由原来2m加长至3m、现将其事故过程、分析及补救措施介绍如下。 在平台上分别制作浮船部分和单盘部分.通过连接角钢(100×63×8.A_3F)将两者连接,如图1所示。焊接完成后.经肉眼检查发现,连接角钢之间的一对接焊缝上有一轻微的纵向裂纹。  相似文献   

5.
陈云波 《油气储运》1990,9(4):26-28
全属浮顶油罐虽已广泛使用,但罐壁结蜡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原油罐甚至将稠油挤到浮船顶上,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近年来我院与秦皇岛输油公司的有关人员共同努力研究、设计出蒸汽盘管防蜡装置,如图1和2所示。该装置是由蒸汽立管、高压蒸汽胶管、分汽包及环形盘管等部分组成,其安装简便易行。 该防蜡装置经在秦皇岛泵站在10×10~4m~3等浮顶油罐上使用后,效果良好,罐壁基本上无蜡迹,甚至可见到罐壁板的金属光泽。  相似文献   

6.
陈湘球 《油气储运》1994,13(4):19-22
在大型油罐设计中采用线性理论的方法,分析论述了罐顶对罐壁是否产生影响这一问题。通过对拱顶油罐,浮顶油罐的罐壁边界条件,罐顶边界条件的分析计算,求出各层壁板挠度方程中的待定系数,便可得出其应力。从线性方程,可看出影响罐壁应力的主要因素是挠度方程中的系数。待定除受储罐尺寸,液高度的影响外,还受罐顶重量,罐顶剪力和弯矩的影响。以10万m^3浮顶油罐和拱顶油罐为例,进一步证明,液位是罐壁应力的控制因素,而  相似文献   

7.
王乃和 《油气储运》1996,15(11):38-39
一、前 言 沧临输油管道沧州首站的8号罐为2×10~4m~3浮顶罐,1994年因浮顶单盘严重变形和浮船浮力不足进行了改造。浮顶改造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更新全部单盘;在原2m宽的浮舱上再对接上1m宽的新浮舱,以提高浮顶的抗沉性能和抗挠翘性能;将原φ219×8的导向管和量油管更新为φ325×10的钢管。工期90天。  相似文献   

8.
油罐储存凝点较高或黏度较大的油品时需采取保温伴热措施。为了确定单盘式浮顶罐的保温伴热设计方案,结合传热学理论,考虑浮顶单盘下油气空间的热阻,建立了油罐保温伴热模型。以5×104 m3单盘式浮顶罐为例,设计了油罐的保温伴热方案,并基于此建立了油罐二维模型,采用CFD方法对油品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单盘式浮顶罐的罐顶不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单盘下少量的油气空间保温效果显著;罐内油品的温度差造成密度差,使油品处于循环流动状态;除靠近伴热器、罐顶和罐壁的区域外,罐内绝大部分区域油温分布均匀。研究成果为单盘式浮顶罐的保温伴热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浮顶油罐在使用过程中,浮顶运行状态及各部油罐附件使用状况,都需要经常检查以便维护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我们在检查浮顶时总感到泡沫挡板太高,跨越困难,很不方便,且挡板用材完全可以节省一部分。以10000m~3罐为例说明并修改如下: 采用的施工图为北京石油设计院设计的(重水L-145/3系列图)。据重水L-145/明说明“……其顶面沿周向有向心坡度,浮船顶与罐壁之间有弹性密封装置,因而使油罐顶部聚积的油气减少,因此根据浮船式浮顶油罐的构造情况,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少,同时发生火灾的范围起初是在软密封的局部地区进行,仅在密封装置被火烧坏后才会漫延到整个密封装置。本设计针对上述情况,在浮船上设置泡沫挡板,以阻止泡沫流失,使泡沫堆积在罐壁与泡沫挡板之间的环形空间内,以扑灭火灾。”结构如图:  相似文献   

10.
许克明 《油气储运》1999,18(10):54-55,57
通过对浮顶油罐发生浮顶沉没事故的分析,提出采用水浮法进行修复。其修复工艺为:运用单盘的圆形薄膜原理,通过浮力使浮顶复位,将单盘与船舱分离,变形的单盘因水的浮力浮起,依靠锁紧卡具,使单盘处于自然漂浮状态,达到单盘平整。采用水浮法修复油罐浮顶与其它方案比较,具有安全可靠,省时省力,经济性好,效果明显特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浮顶中央排水管是大型浮顶储罐必备的排水装置,对其总的要求是能随浮盘自由升降,直管连接处密封可靠,且转动灵活,装置本身能耐储液和雨水腐蚀。由于其各类产品结构各异,应用条件不尽相同,排水管在运行中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旋转接头式排水管动密封点的泄漏则是发生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分析表明,泄漏的原因有:①未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安装,以及运行期间储罐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旋转接头受到挤压;②接头密封与储液  相似文献   

12.
李子军 《油气储运》1997,16(2):46-48
142号罐更新为环舱式内浮顶油罐后,罐体发生倾斜,由于浮盘较重,因此,现场分步正油罐罐体,先使倾斜一边的浮盘支柱落到罐的基础上,用空气吹砂法砂法矫正油罐主体;再用千斤顶顶起浮盘,修补罐底,然后试水,合格后恢复油罐附件,纠斜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健 《油气储运》1999,18(12):37-39
对比了外浮顶油罐一次密封与加一次密封的密封效果,分别介绍了一次密封、二次密封结构及密封机理,着重从对储液表面温度及变化的控制以及降低风荷载引起的油气损耗等方面分析了二次密封装置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李广钊 《油气储运》2002,21(6):51-52
外浮顶油罐内部存在许多清洗死角区,残余油气很难排除,并容易引发事故。列出了外浮顶油罐容易忽视的死角区域,提出了在清洗过程中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福众  曲江  范传宝  孙民 《油气储运》2004,23(2):56-57,60
介绍了充液式双重密封的结构和特点,并与运用较为广泛的泡沫软密封加挡雨板密封结构进行了油气损失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此种密封结构的油气蒸发损失是泡沫软密封加挡雨板密封结构的1/4倍.  相似文献   

16.
陈锡山  马铁伦 《油气储运》1998,17(10):15-17
针对外浮顶油罐密封装置在生产运行中出现的密封不严或密封压缩过紧的现象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油罐基础沉降,罐壁的垂直度和椭圆度超差等是造成密封不严或密封压缩过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施工控制方法,特别是要加强油罐壁板预制质量控制,提高底圈壁板的安装质量,对第二圈以上壁板垂直度逐圈控制,把总体垂直度的控制误差分解到各圈壁板中,建议在大型储罐施工中,除提高技术水平外,还应加强人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拱顶罐改内浮顶罐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拱顶罐在储存轻质油品时蒸发损耗大的问题,采取了将拱顶罐改造为铝制内浮顶罐的措施,结合改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给出了铝制内浮顶罐在安装使用及维修过程中在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保证储罐运行安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浮顶罐储存煤油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朝荣  张永国 《油气储运》1998,17(11):51-54
通常情况下,很少秀内浮顶罐储存煤油。提出了用内浮顶装煤油的设想,分别给出了立式拱顶罐和内浮顶油罐“大,小呼吸”损耗经验计算公式,并对内浮顶罐和共顶罐装煤油时的蒸发损耗量以及两种油罐的造价等进行了对比计算,认为用内浮顶罐储存煤油是经济,合理和安全的,建议新建煤油储罐时应采用浮顶油罐。  相似文献   

19.
吴长炼 《油气储运》2002,21(5):56-57
分析了外浮顶罐罐底板发生泄漏的原因,介绍了修复方案及实施过程,指出浮盘支撑与罐底板间的撞击和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对罐底板的损伤最严重,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使浮盘不落底,同时要做好罐底板的防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