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原有立式拱顶油罐氮封的使用情况及原油罐氮封系统工艺的剖析,发现存在罐内事气体含氧量超标问题。对其进行改造后,确保了罐内混合气体中氧气(O2)的含量小地0.5%,减少了氮气(N2)的消耗量,解决了下游装置因原料氧化变质而引起的催化剂使用周期缩短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热媒炉导热油使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朝晖 《油气储运》1999,18(7):35-38
以中洛输油管道热媒炉导热油为例,分析了热媒炉导热油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是超高温运行、局部过热、无氮封、杂质较多等,指出应采取旁接流程、加设冷封阱隔绝空气、过滤和精制措施,以延长导热油使用年限。以三四年为一个使用周期计算,若将导热油延长一个使用周期,可节约100×10~4元。  相似文献   

3.
张朝晖 《油气储运》2001,20(10):57-59
导热油在使用中会发生变质,分解,在系统表面结垢,对热煤炉运行安全构成威胁,当导热油达到报废标准时必须及时更换,并对导热油系统进行清洗,通过对热煤炉导热油系统结垢的原因了分析,以化学清洗为例,详细介绍了热煤炉导热油系统的清洗方法和步骤,并对清洗更换导热油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王少锋 《油气储运》2014,(2):216-217,222
结合TCS在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供油系统停机坪地下管网泄漏检测中的应用,探讨了适用于国内民航机场停机坪供油管网的泄漏检测方法及实施方案。TCS系统采用压力阶梯法进行泄漏检测,其基本原理:用两个不同的压力连续地对密闭管段加压至两个已设定的相对高、低的压力值,通过比较高、低压力下管段压力值的变化曲线,确定泄漏系数值,进而判断泄漏情况。该系统适用于已建管道,安装、改造费用低;检测周期短,约50min;检测精度高,可达0.04L/(h·m3)。(图3,参6)  相似文献   

5.
针对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天然气长输管道阀室存在无法从阀室直接完成干线氮气置换,无法从阀室直接向用户接气的问题。从工艺流程入手,对阀室工艺进行优化改造:合理设置标准注氮口及供气预留口,既可实现从阀室注氮口直接对作业段干线进行氮气置换,又能满足新增用户直接从预留口连头接气的需求。对阀室改造后的新工艺进行HAZOP分析,结果表明:将改造后阀室工艺纳入管道SCADA系统中进行实时监控,并在作业过程中增加气体泄漏检测装置及检测频次,便于新工艺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保障生产安全。科学合理增设标准阀室注氮接口及供气预留接口,可优化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风险、减小工程量、节约物资成本,保证管道的完整性及下游用户用气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模压压分别采用导热系统与蒸汽导热系统的优劣,列举了将模压压机的蒸汽加热系统改造成导热油加热系统的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监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负压波法泄漏监测定位原理,对东黄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无法有效定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系统将管输介质中压力波的传播速度设定为定值是造成在特定条件下系统无法有效定位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东黄管道运行情况,提出了增加取压点、对进站阀进行节流以提高进站压力、改变管路工况以消除管输不满流等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建设盐穴储气库以来,始终通过使用柴油作为阻溶剂控制储气库腔体形态,费用高、污染大,因此提出利用氮气作为阻溶剂进行造腔。针对氮气易泄漏、压缩性强、气水界面较难控制等问题,通过改造井口流程、研制现场配套注氮设备、发明气水界面监测控制系统等技术,制定了氮气阻溶造腔方案,并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表明:盐穴储气库可以使用氮气作为阻溶剂进行造腔,造腔效果良好,气水界面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形成了针对不同腔顶打开程度的氮气阻溶气水界面控制方法,为氮气阻溶造腔技术积累了现场经验。(图8,表3,参20)  相似文献   

9.
LNG接收站的氮气使用有连续用气和间歇用气两种.江苏LNG接收站氮气供应采用PSA制氮与液氮气化相结合的方案,其符合LNG接收站平时用氮量少,卸船时用氮量大的特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PSA制氮系统气源压力不稳定,加之卸船时氮气用量急剧上升,造成液氮用量偏大且PSA系统经常发生氧含量高报警而停止向系统供气的现象.为了稳定江苏LNG接收站组合供氮系统运行状态,详细分析了氮气系统的运行特点、影响氮气系统运行的几个因素及其原因,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解决措施,从而保证了江苏LNG接收站氮气系统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0.
张亮军  路振尧 《油气储运》2006,25(11):31-33
针对沧临输油管道在停输状态下,管道泄漏实时监测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提出了增设增压泵及将增压泵改为抽油泵等措施,对站内输油工艺进行了改造,指出,改造后的输油工艺能够保证管道停输后维持一定的压力,提高了管道泄漏实时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并缩短了管道的泄压时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庆林源首站输油工艺系统安全可靠性差、能耗大、输油设备落后等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技术改造方案。根据现行输油实际,切除了首站计量间的低压输油管道及低压侧的低压铸铁阀门;改进了阀组间和罐区间的工艺流程;对站内高压侧的输送工艺进行了改造;并对输油泵机组进行了更新。通过翔实的数据计算证明,改造后的输油系统提高了输油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于液体,根据分子运动论可知,在分子之间有着作用力。液体受压时,分子间距减小,分子之间产生斥力,就表现为压力,即压力的表现形式为要求膨胀的能。液体的压力产生还有一个液柱高度产生的位置能,位置能在液柱高度存在时是始终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输油泵站站内区域较小,生产设施及其相连的工艺管网相对集中,分支较多,管网的构成复杂,这些因素给站内采用常规的阴极保护系统带来了一定困难。区域阴极保护的特点就是保护对象为一定区域内金属结构的复合体。通过对站区区域性阴极保护技术课题的现场实施,提出:①阴极保护对象应首先集中在油罐底板,其次是埋地、地沟管道及其相关设备,②站内区域性阴极保护的极化电位在-0.85 ̄-1.20V范围比较恰当合理,③深井阳极  相似文献   

14.
以空心砖、蛭石、沸石、煤渣4种人工湿地常用基质为研究对象,进行ZnFe-LDHs双金属覆膜改性。以静态吸附试验为主,对改性前后的基质进行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并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基质相比,改性后的各基质对总磷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性空心砖的吸附效果最佳,总磷的吸附量提升了17%。沸石改性后对氨氮的吸附量提升了18%,增加明显,其余改性基质对氨氮吸附量增加不明显。基质改性前后对氨氮和总磷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典型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污染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定位监测和参与式农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和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目前早地和整个农田子系统氮素略有盈余,水稻田和复合系统有少量亏缺,林地亏缺较大,而20世纪60年代农田氮素严重亏缺,水土流失是产生亏缺的主要原因,模型评价表明,旱地和水稻田目前的氮素平衡基本合理,但化肥施用的剧增已导致农田气态氮素释放以及地表水和地下非点源污染风险的增加,研究显示,林地极大地减轻了系统水土流失,促进了氮素在各系统间的合理分配,合理施肥,保护林地,实施水保耕作和完善养分管理政策体系是减少农业氮素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改性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酸法活性炭(PAC)对木糖液进行脱色,研究表明,活性炭对木糖液中的氮类物质、酚类化合物及铁等有良好的去除能力,经活性炭脱色后木糖液颜色变浅,其透光率由28.5%提高到66.4%。活性炭经氨水改性后(PAC-NH3.H2O),其表面化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未改性的PAC试样相比,试样PAC-NH3.H2O的碱性官能团浓度由0.313 5 mmol.g-1增加到0.534 9 mmol.g-1,表面的吸附活性位增多,对木糖液中氮类物质和酚类化合物的吸附量增加。木糖液经PAC-NH3.H2O脱色后,其透光率由28.5%提高到71.4%,与未改性PAC试样相比,透光率提高了5%,其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可行的活性炭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中硝态氮自然衰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磊  王文科  孙亚乔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50-11751
[目的]研究地下水中硝态氮的自然衰减。[方法]以黄土、粉质粘土、细砂和粉砂为模拟含水层介质,通过密封浸泡实验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中硝态氮的自然衰减过程。[结果]化学还原和生物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总量减少的重要途径,其中以化学还原为主,生物反硝化为辅;在原生态环境(不加化学试剂)条件下,硝态氮总量减少率为25.70%~39.90%,即地下水的自净能力较差,造成了硝态氮的积累;在强化化学还原作用条件下,地下水中硝态氮总量的减少率是原生态环境下的2倍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地下水氮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日光温室土壤采取秸秆+石灰氮+X-20菌肥+高温闷棚单项或多项技术进行处理,明确不同处理对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变化的动态影响和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秸秆+石灰氮+X-20菌肥+高温闷棚综合处理土壤,能有效降低土壤中2龄幼虫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和显著的增产效果,如处理210d后,比处理前2龄幼虫数量减少比率仍可达到63.1%,比对照减少比率达到83.3%;防治效果达61.5%;生物产量比对照增加98.1%。  相似文献   

19.
本系统是在IBMPC/XT微机上研究开发的.具信息贮存、修改、联合检索查询、报表输出打印等功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能提供分类系统,而且还能提供生物学特性、生境、防治措施等多种信息.适用于昆虫标本室(馆)及基层森防单位,对实现昆虫标本信息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改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对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农业生物质再利用方法,以香蕉皮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改性吸附剂,去除水中的氨氮。通过对比实验选择Na OH作为改性剂对香蕉皮粉末进行改性,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原材料粒径及固液比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及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香蕉皮粉末粒径为100~120目,以0.2 mol·L~(-1)的Na OH水溶液作为改性剂,以10 g·L~(-1)的固液比,对香蕉皮粉末改性20 min为最佳的制备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改性吸附剂产率为64.83%。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BET法测定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结果显示,材料经改性后,表面孔道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有利于吸附氨氮。利用制得的材料吸附不同浓度的氨氮废水,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等温拟合分析,Langmuir拟合结果表明改性香蕉皮吸附剂对水中的氨氮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qm=16.051 mg·g-1),优于沸石和活性炭,Freundlich拟合结果表明材料吸附氨氮属于较易发生的吸附(1/n=0.681)。研究表明,改性香蕉皮对氨氮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优于沸石和活性炭,对氨氮的吸附较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