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二、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经过;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发生界限明显的红色疹块,又称为疹块型;慢性型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和增生性心内膜炎。猪丹毒杆菌在非芽孢细菌中是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细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疹块型(俗称打火印),并可转为慢性的多发性关节炎。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  相似文献   

5.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急性、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患急性猪丹毒的猪皮下脂肪呈桃红色,用刀切毛细血管出血浸润,表皮呈弥漫性炎性充血,即全身性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红色,俗称"大红袍".  相似文献   

6.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侵入猪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呈现败血症经过,亚急性型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1诊断要点1.1流行特点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自然条件下,3~12个月龄猪易感性最强。病猪和带菌猪是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每年都有猪丹毒的发生和流行,目前集约化养猪场相对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主要侵害架子猪和育成猪。猪丹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或亚急性的疹块型,慢性多发性非化脓性生关节炎及疣状心内膜炎。1病原: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倾向的革兰氏阳性菌。  相似文献   

8.
猪丹毒的病理诊断、检疫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提出了猪丹毒的临床症状、病理诊断以及检疫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短信平台     
△贵州读者(手机号:187××××0319)问:什么是猪丹毒病,怎样防治?答:猪丹毒病也叫“钻石皮肤病”或“红热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猪丹毒病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治疗不及时,则易转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者心内膜炎病。主要侵染猪,其他动物和人也可感染。该病会损伤猪的皮肤,通过吸血类昆虫传播。  相似文献   

10.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熟市已多年未见猪丹毒病例出现,近期该病的发生应引起关注,本文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猪丹毒(Erysipelas sui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为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所以称猪丹毒为"打火印"或"大红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了猪丹毒的流行、特点、症状,提出了猪丹毒的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表现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等为主要特征的猪常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为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较多,冬季少发.人感染猪丹毒杆菌多是由皮肤损伤感染引起的,青霉素可治愈.  相似文献   

14.
一、发病特征 猪丹毒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由胞内菌猪丹毒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7天.初期多为急性型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病猪在尚未发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或体温突然增高至42~43℃,食欲减退或完全停食,不久在耳后、颈部、胸、腹侧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紫色,按压褪色.病重猪呼吸困难,3天左右死亡.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相似文献   

15.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病皮肤出现线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病例发生心膜炎和关节炎。病原:猪丹毒杆菌。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于3~12月龄的猪只,哺乳仔猪和老年母猪很少发病,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其它畜禽很少  相似文献   

16.
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笔者根据本人近几年基层工作经验,简要总结了几条发病原因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染病。1.流行特点。猪丹毒多发于夏、秋高温季节,冬、春季只是散发,易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该病主要感染猪,牛、马、羊、禽类也偶尔感染发病,主要发生在2~6月龄的架子猪。33%~50%健康猪的  相似文献   

18.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型三种,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对猪丹毒进行诊断,提出猪丹毒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猪丹毒的发生传染,为生猪养殖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丹毒主要是由丹毒杆菌属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季,5—8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其他月份仅有零星发生。该病呈世界性广泛分布,是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大陆经济上重要的一种疾病,为我国三大猪传染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试验从疑似猪丹毒病例病料中,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试验鉴定、明胶穿刺培养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为猪丹毒杆菌,从而将此病例确诊为猪丹毒,为养殖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范方胜 《农技服务》2014,(4):142-142,128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部分病例由急性型转变为慢性的关节炎型或心内膜炎型。本病主要侵害架子猪。人感染后称为类丹毒,其临床特征为指部或手部的皮肤出疹,有烧灼感和刺痛感,有时剧痒,但不化脓。本病的病原体是丹毒丝菌,革兰氏阳性,呈小杆状或丝状。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露天放置7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