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导入创造抗枯萎病西瓜种质资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采用DNA浸胚法将供本瓠瓜的总DNA导入导入西瓜,D1代获得一变异株,变异率为0.32%,D2代是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果实有22.7%的皮色由深绿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瓠瓜的皮色;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以DNA酶(DNaseⅠ)完全酶解后,浸泡处理灿型中优早2号糙米,研究了外源DNA酶解成分在水稻浸胚法导入中的诱变作用。处理当代即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表明浸胚法外源DNA导入过程中确存在着完全降解成分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DNA导入大麦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浸胚法将玉米DNA导入大麦湘皮1号,获得矮秆、大穗、高结实率的株行材料。改良浸胚法能大幅度地提高外源DNA直接导入的引变频率(由5.93%提高到70.80%),认为外源DNA导入具有双重作用的提法有合理性,生物诱变包含返祖和突变两个方面。同时推断改良浸胚法的本质是外源DNA渗入“受体”的“累加”效应,基因转移和突变共同构成分子育种空前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以湘早籼8号为受体材料,以易于大量获得的鲤鱼精液DNA为分子供体,进行浸胚法DNA导入水稻实验,研究了DNA分子在浸胚过程中的降解情况。通过定时取样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分析,发现水稻胚在浸泡过程中能主动降解外源DNA分子,48h后大部分DNA分子被降解成小分子片段、单磷酸脱氧核苷酸、碱基甚或无机成分;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发现220~240nm有明显的增色效应。鉴于浸胚法诱变优势的普遍性及基因导入的固有困难,推测外源DNA浸胚过程中降解后的成分对诱变起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滴法将外源RNA导入普通小麦中国春,并对其D1、D2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株系在株高、穗长、穗粒数、抗倒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变异率为31.67%;对导入RNA的中国春D1、D2代进行细胞学观察,出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微核和细胞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变异率D1代为27.43%,D2代为24.05%。  相似文献   

7.
高粱DNA导入水稻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以密穗型高梁DNA为供体、通过共继任这通道技术导入水稻所获得的水稻后代进行了RAPD分子验证。结果表明:从122个引物中找到9个引物检测出DNA的多态性,证明外源DNA导入受体后引起后代基因组的显著变异。  相似文献   

8.
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将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导入效果,结果表明:茎注射法导入的D0代结实率高,且种子饱满:花粉管通道法和复合导入法导入的结实率低,且种子发育较差而不饱满。在D1代复合导入法的群体中出现了3.7%的穗型变异,茎注射法导入的群体中出现了19.2%的高度不育穗。说明外源DNA导入在D1代就可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9.
稗草DNA穗茎注射导入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在水稻单核花粉形成期将稗草DNA通过穗茎注射导入水稻,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分蘖力、穗型、米质及抗逆性等方面出现了变异,供体部分性状得到了转移,并且一般能够在2-3个世代内稳定。实验表明:穗茎注射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分子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D26是一个通过辐射和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处理水稻后获得的优良变异系,表现为大粒,大穗,矮秆,结实率高,秆粗抗倒伏,利用它与遗传背景不同的早,中,晚稻品种杂交,研究了它的主要性状遗传转移及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和辐射相结合创造的变异系,可以作为新种质用水稻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1.
牛膝多倍体的诱变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变牛膝多倍体,增加新的药用种质资源,为培育牛膝新品系奠定基础。以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的诱变牛膝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处理时间,多倍体的特征及其多倍体的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当秋水仙碱浓度为0.2%时处理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诱变率达51.7%。变异株与对照株相比,变异株的生长变缓,叶片增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片皱缩。根尖压片表明,对照株的染色体数为:2n =2x=42,变异株为2n=4x=84。  相似文献   

12.
木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高产木霉菌素菌株,提高木霉菌素产量。[方法]以从枸骨中分离到的产木霉菌素的内生真菌———哈茨木霉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将筛选出的突变菌株连续转接5代,测定其遗传稳定性。[结果]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哈茨木霉的致死率增大,选取致死率为88.1%的紫外线照射45 s作为最适处理剂量进行诱变育种。经过2次诱变的菌株的产孢时间提前,长出的菌落更为致密。经过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UV-5-3,其产抗生素的水平最高,为164.75μg/m l,比初次诱变筛选获得的突变株UV-3-1提高了56.77%,是出发菌株的2.3倍。传代试验表明,突变株UV-5-3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稳定。[结论]利用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高产木霉菌素菌株。  相似文献   

13.
以研究贯叶连翘离体诱变及筛选变异体为目的,用贯叶连翘无菌苗茎尖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平阳霉素处理浓度、时间、外源添加物对供试茎尖存活率以及激素配比对茎尖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阳霉素80mg/L的20min处理可作为适宜诱变处理,添加椰汁有利于茎尖存活;6-BA0.5mg/L、NAA0.01mg/L的激素组合有利于诱导正常型不定芽和获得较高的诱导率。通过研究,建立了贯叶连翘变异体诱导技术程序,获得了金丝桃素含量提高的变异体材料。  相似文献   

14.
秋水仙素诱导紫珠多倍体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俊  陈法志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49-2053
试验采用秋水仙素处理紫珠的种子和幼苗茎尖生长点以诱导四倍体紫珠植株,并对秋水仙素的诱导时间和浓度进行了探讨,对诱导对象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鉴定和形态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成功地诱导出了四倍体紫珠植株,其中以6 mg/mL的秋水仙素对幼苗茎尖生长点处理48 h的效果较好,其形态变异率最高可达40.83%.四倍体紫珠植株较二倍体紫珠植株的形态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叶片普遍变大,气孔器保卫细胞较二倍体明显增大,叶绿体数目明显增多.同时,花径和果径平均增大37.26%和33.11%,观赏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用0.2%和0.4%秋水仙碱对64-2-6-4-1等优良小型二倍体西瓜进行滴苗和浸种处理诱导四倍体,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碱进行剥滴处理,其四倍体诱导率达11.6%~14.1%,比常规处理约高出10.0%,对诱变获得的小型四倍体西瓜进行不同基因型杂交、回交和系统分离筛选,决选出早熟、优质、耐贮运等综合性状突出的小型四倍体西瓜B154n和XH4n等品系。  相似文献   

16.
丰花月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丰花月季腋芽为外植体进行芽分化诱导,将获得无菌苗用NaN3进行化学诱变以获得变异植株,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腋芽是诱导芽分化的很好的外植体,诱导率可达80%,分化率可达90.6%,诱导分化的苗强壮;半致死剂量200 mg.L-1 NaN3处理2 h可作丰花月季丛生芽的诱变处理;从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图总的结果表明,15个亲本材料间相似系数很大(0.97),说明本次参试材料的遗传差异性小,亲缘关系近。另外,在相应的材料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相似性最高的为0.99,最低的为0.87,这表明运用ISSR技术可以灵敏地分析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处理时段对西瓜四倍体诱导的影响及其倍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不同熟性两瓜为诱导材料,幼苗两叶一心时摘心后,用秋水仙素滴苗,以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段进行处理研究对四倍体的诱导.结果发现,西瓜幼苗的成活率和诱导率因不同品种、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而异.幼苗摘心后处理的温度越低,成活率越高,随之诱导率也越高,在29℃时幼苗的成活率和诱导率高于32℃和35℃.不同时间处理对不同基因型的成活率和诱导率虽不同,但均是在每天的17:00-18:00处理时最高.四倍体西瓜的叶片和花器官比二倍体的大,颜色较深.叶片的保卫细胞的长度和叶绿体数目随倍性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改良品红压片法能够清楚地鉴定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可靠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归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53-17454
[目的]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当归组织培养的影响。[方法]以当归根茎为供试材料,消毒后,置于5种不同浓度NAA的培养基(A、B、C、D和E)中培养,每个处理重复5次,测定不同处理归外植体的诱导成活率。[结果]当归在不同诱导培养基中诱导成活率差异很大。其中以培养基C的诱导成活率最高为80%。[结论]当归诱导分化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0.7mg/L+6-BA1.5mg/L+琼脂8g/L+蔗糖30g/L。  相似文献   

19.
(木奈)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油(木奈)幼胚为材料,研究外植体大小、低温处理、基本培养基类型、碳源、培养基中的2,4-D浓度、AgNO3的添加与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轴为5—7.9mm低温处理18h的幼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使用山梨醇(浓度为3%)为碳源、含氮量低的WPM培养基,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优于蔗糖为碳源、含氮量高的MS培养基;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2,4-D浓度为2.0mg/L,培养基中附加5.0mg/LAgNO3有助于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对石竹种子萌发·叶片叶绿素及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金属镉胁迫对石竹种子萌发、叶绿素及同工酶的影响。[方法]镉胁迫设5个处理(0、0.5、5.0、10.0、50.0mg/L),对石竹种子浸泡后测定其发芽率;对新鲜石竹浸泡后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和同工酶。[结果]低浓度的镉对石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镉为5.0mg/L时的发芽势比对照高15.83%;高浓度的镉抑制其生长,对根的抑制作用大于芽。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和镉浓度的增加,石竹叶绿素含量在减小,镉为5.0mg/L处理20d时,镉浓度与时间相关系数为-0.789;在同一处理时间内,镉浓度与叶绿素均呈显著负相关。镉胁迫下对石竹叶POD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别酶带Rf值的改变、酶带数的下降和活性的增加。[结论]重金属镉对石竹的酶活性产生影响,使其对镉胁迫产生了相对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