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生防真菌,其能否在土壤中快速定殖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的重要条件,而孢子萌发是定殖的第一步。本文研究了竹林覆盖地和非覆盖地2种土壤在灭菌和添加抗生素条件下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方法进一步分析土壤细菌中影响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的细菌类群。结果表明,在覆盖地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较高,与非覆盖地差异显著;土壤灭菌处理后,非覆盖地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显著提高,与覆盖地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添加6种抗生素后,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率在非覆盖地土壤中差异显著,在覆盖地差异不显著。非覆盖地土壤中细菌总数及多样性均高于覆盖地土壤,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显著高于覆盖地土壤。  相似文献   

2.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本文系统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孢子萌发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选用初始pH=6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进行平板萌发测定,制作孢子平板后进行吹干处理,放置于温度30℃、湿度90%的条件下进行黑暗培养30h,所测得的孢子萌发率最高。该测定条件可用于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产品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4.
杨帆  刘春来  王爽  刘亮  李新民 《植物保护》2018,44(5):199-205
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分离到一株虫生真菌FZZ菌株,经形态学及18S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KY419576)。通过对平沙绿僵菌FZZ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FZZ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30℃孢子萌发率最高,但48h也仅为48%。浓度为1.0×109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d后校正累计侵染率为78.33%。FZZ菌株对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5.45%,对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率最低,为36.31%。FZZ菌株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较强抑菌活性,抑菌带宽直径达2.93cm,对其余6种病原菌未表现出抑制效果。此结果对筛选高效平沙绿僵菌及扩大其生防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内测定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幼虫的致病力的影响。分别在5个温度、5个湿度梯度下,研究温湿度对绿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影响。28℃、相对湿度90%是绿僵菌感染红缘天牛的最佳温度和湿度条件。在28℃条件下,5 d后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达94.4%,其致死中时(LT50)约为8 h,明显短于其他各组,且幼虫僵虫率最高。温度高于或低于28℃条件时,绿僵菌对红缘天牛幼虫致死率都会减弱,致死中时(LT50)均在33 h以上,僵虫率也降低。相对湿度越大,对幼虫致病力越强。相对湿度90%时的致死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9.3%和50%,此湿度条件下致死速率也最快,LT50仅为35.3 h;相对湿度50%-60%时,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显著降低,LT50约为122 h。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了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等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于30℃1 h即可萌发,8 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98.4%;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pH6~10的条件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紫外线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中的铵态氮和尿素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中半胱氨酸和谷氨酸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山梨糖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是57℃。  相似文献   

7.
以向日葵锈菌330生理小种为材料,研究了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和培养载体。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10~25℃,最适温度15℃。15℃下在琼脂薄膜上1h即可萌发,12h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最高可达97%。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适浓度为20mg/L,萌发率随浓度增大而降低。光照在前5h均抑制夏孢子萌发,但7h后光照对夏孢子总萌发率基本无影响。新鲜夏孢子萌发率较高,在室温放置270d后基本丧失萌发能力。最适条件下,在供试的6种不同萌发载体上,夏孢子萌发率、芽管长度及萌发形态显著不同,琼脂薄膜载玻片、尼龙纱网、玻璃纸较适宜夏孢子萌发,萌发率超过90%;在PVDF膜和亲水滤膜上可观测到芽管内部黄色物质转移和特殊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不同pH梯度,研究土壤pH对根肿菌侵染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酸性时病菌侵染速度快,碱性时慢,而强酸性和碱性土壤条件则抑制孢子萌发;pH为6.0时最有利于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萌发率最高,为53.96%;碱性条件可使初级原生质团变形凝结成球状,不能正常分裂或延迟形成游动孢子囊,从而不利于根肿菌侵染。白菜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随pH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pH为5.0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pH 7.0~8.0时发病轻。因此,适宜的偏酸性环境条件下,通过作用于病菌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提高病害危害程度,而中性或碱性条件干扰该过程并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草胺磷抗性基因bar为筛选标记,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入载体pbarGPE1,得到了组成性表达载体pGPE-GFP,并转入金龟子绿僵菌RCEF3377,获成功表达。用含有gfp基因的金龟子绿僵菌孢子粉配制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包衣。于玉米苗期对根际定殖情况进行定期取样观测。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在根际土壤中被标记的绿僵菌带菌量不仅最大,而且在播种后10d数量达最大,20~30d内数量即不再显著变动。相比之下,非根际土壤中的带菌量不仅极显著少于根际土壤,且随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在表层土中的带菌量很低,亦随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表明应用该种衣剂剂型,金龟子绿僵菌孢子在玉米根际有较高活力和定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由文山春孢锈菌Aecidium wenshanense引起的石楠叶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椭圆叶石楠Photinia beckii发病植株叶上的新鲜锈孢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琼脂平板孢子萌发法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及寄主汁液等条件对该锈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锈菌锈孢子在温度5~30℃和pH3~1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6~8;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湿度为100%+水;连续光照抑制孢子萌发,而连续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寄主(椭圆叶石楠)老叶的新鲜汁液对锈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葡萄拟尾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15~35℃ ,最适25℃。分生孢子和菌丝高温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54℃ 10min。分生孢子对 pH适应范围较广 ,萌发适宜pH为5~9,在 pH 7时最佳。不同光照条件下 ,散射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荧光利于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较高 ,RH低于93%不能萌发。在不同营养液里分生孢子均能萌发 ,其中葡萄叶汁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以 1%葡萄叶汁的刺激作用最强 ,孢子萌发率最高 ,萌发速度也最快 ,6h后萌发率即达82.00%。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了18种常用低毒化学农药对生防真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分析它们与绿僵菌的相容性。总体看,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与绿僵菌的相容性好于杀菌剂。其中,氰戊菊酯与绿僵菌相容性最好,即使在10倍的推荐浓度下,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对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抑制率只有25.13%和38.63%。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乐果与绿僵菌也有较好的相容性,在推荐的田间使用浓度下,孢子萌发抑制率为30%左右,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基本没有抑制。溴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甲霜灵、氟乐灵、阿维菌素、敌百虫、毒死蜱和波尔多液与绿僵菌有一定的相容性。矮壮素、哒螨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和三唑酮与绿僵菌相容性很差。  相似文献   

14.
绿僵菌CQMa128乳粉剂对蛴螬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拌土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CQMa128乳粉剂对蛴螬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土壤含有1×106~1×108孢子/g绿僵菌乳粉剂时,蛴螬的校正死亡率随着绿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含有5×107孢子/g绿僵菌乳粉剂时蛴螬的校正死亡率达85.2%。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生测数据进行拟合,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估计了该制剂对蛴螬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相应的LD50和LD90随之降低,剂量效应逐渐增强。土壤中含有3×107、5×107和1×108孢子/g绿僵菌乳粉剂处理的LT50值分别为10.18、8.42、6.79d。当土壤含有1×108孢子/g绿僵菌乳粉剂时,蛴螬死亡率可达90%以上,LT90为10.50d。该绿僵菌制剂在蛴螬的生物防治中具较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curvularia sp.)菌株QZ-200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该菌在SCS(黄豆粉-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为28℃;pH为2~11,最适pH为6;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磷酸氢二铵为N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5℃,最适为28~30℃,失活温度为52℃10min;pH为2~11,适宜为5~8;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1%蛋白胨、1%牛肉浸膏、0.1%的TW-80、1%马唐煎汁和0.2%的菜籽油溶液明显提高萌发速度。该菌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5~35℃,最适为28℃;连续光照比光暗12h交替处理更有利于产孢,黑光灯为最佳光源。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12月在关中盆地西部,每月分别从0~10、10~20、20~30和30~40 cm 4个土层采集树莓根际土样,系统研究树莓根际AM真菌时空分布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树莓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的最高定殖率并不伴随有最大孢子密度,最高定殖率发生在9月,达86%,而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11月,平均密度为14个/g土。土壤碱解氮与孢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菌丝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泡囊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检测和评估土壤生态状况和植物形成菌根的能力等方面,宿主植物根际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AM真菌不同结构的定殖程度是十分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金龟子绿僵菌能够寄生昆虫,也能与植物共生。黏附素MAD1是绿僵菌与宿主互作初期的黏附因子。已知它在昆虫的侵染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与植物的互作机制报道甚少。为了研究MAD1在绿僵菌与植物共生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金龟子绿僵菌mad1敲除株,并检测了敲除株的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利用qRT-PCR分析了MAD1在调节花生免疫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株产孢量降低了43.67%,分生孢子萌发中时为27.69 h,显著长于野生型菌株的13.43 h。敲除株对家蚕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8.9 d,较野生型菌株的7.62 d显著延长。敲除株处理花生6 h后,花生免疫类基因CNGC1、PCD4,抗病基因SWEET10及转录因子WRKY41、MYB86的转录水平出现显著上调,而钙调素CML5、CML19的转录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证明了mad1是金龟子绿僵菌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的正相关基因,并且MAD1在金龟子绿僵菌与植物相互作用初期,抑制植物抗性级联反应,减弱过敏反应,降低对微生物的抵御能力,同时增强共生信号的传导,这些作用有助于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组织上定殖。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绿僵菌的存活能力并促进其田间增殖,本试验研究了以海藻胶粒剂型化金龟子绿僵菌的成胶浓度、载体、促活组分、外膜等因素对绿僵菌的存活保护与增殖促进作用。结果确定了适合于金龟子绿僵菌与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反应的最适条件为海藻酸钠2%、氯化钙0.2~0.3 mol/L;填充4%~10%凹凸棒土支撑颗粒内部胶网,有利于孢子存活和恢复生长;添加0.5%玉米粉或糊精作为促活剂,可使孢子增殖率提高60%;以1.5%海藻酸钠与3.5%聚乙烯醇联合形成的颗粒剂外膜对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素对芸苔链格孢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0—35℃下均可萌发,最适温度15—20℃。菌丝在0—30℃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0—25℃;孢子及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该菌对湿度要求较严格,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98%;病菌在相对湿度达93%时可以侵染,98%以上最适。脱落后孢子曝露在室内(相对湿度约63%)经1小时萌发率下降32.4%,4小时下降80%。耐旱能力较差。一般情况下紫外光能促进该菌产孢,但是对某些菌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过长的紫外光照射对该菌产孢不利,照射160分钟孢子萌发率下降近80%。麦芽糖、蔗糖为该菌的最佳碳源;硝态氮、有机氮是该菌的良好氮源。pH值为4—6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强酸、强碱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4℃,最适为10~17℃。分生孢子离体后在2℃ 5天,7~17℃ 3天,20℃ 2天都还有侵染力。分生孢子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湿度愈大萌发率愈高,尤以在水面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湿度必须在65%以上,湿度愈大发病愈重。分生孢子在pH2.2~12.4的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pH4.2~7.7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裂的杀伤作用。在直射阳光下分生孢子的寿命比散光和黑暗条件下短。分生孢子荫发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光照能促使分生孢子的形成。在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形成有昼夜变化的规律,白天形成的孢子数比夜间形成的孢子数约大3倍。分生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力15公里以上,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979公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